[var1]
在古代历史早期,很少有军事战争出现,李白在《蜀道难》中就曾经说过,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先秦时期,巴蜀地区不管是交通还是经济、政治的交流方面,都与中原没有交互,尤其是在秦惠文王之前,巴蜀地区相当封闭,是一个自成一家的政治群体,碍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交通条件,中原地区也没有国家对巴蜀地区进行图谋,这样的平静一直持续到了秦惠文王时代。
虽然那个时候科技和交通依旧不是非常发达,但哪怕是用“天梯石栈相钩连”的方式,秦惠文王也下定决心要吞灭巴蜀,为此,不惜派名将司马错千里越秦岭,还放弃了张仪攻打韩国的举措。
那么,为什么秦惠文王如此重视巴蜀之地呢?巴蜀之地对于中原地区又有什么实际价值呢?本篇文章,我们就来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为什么秦惠文王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要吞并巴蜀?
[var1]
首先是巴蜀地区的农业价值非常高,其实,整个中国古代都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发展模式,虽然农业群体在整个政治群体当中的地位不高,但他们创造的社会价值却是封建时代最高的,也是支撑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
无论是在前期举孝廉或者九品中正的时代,还是到了后来创造了科举制的时代,国家所有的政府官员,都需要农业民族通过赋税和徭役进行供养。
在古代历史上,发展农业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方面,整体的国家经济运作都需要通过农业经济进行支撑,因此,对于对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地方,都是重点发展的对象,而巴蜀之地就是其中之一。
在农业资源方面,巴蜀地区拥有独天独厚的优势,土壤肥沃,畜牧业发达,对于支撑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又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秦国对于农业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的各个行业,也远远重于其他的各个国家,所以,对这样一个发展农业至关重要的地方,秦国是无论如何都不会错失的。
其次,当时的秦国刚刚发展壮大,在惠文王推行之前的商鞅变法,还没有彻底巩固落实,这个时候的秦国却极其需要对外扩张,需要发展壮大自身实力。
[var1]
鉴于这样的情况,秦国是一定需要选择一个目标进行攻略的,除了巴蜀之地之外就是山东六国了,可是,山东六国虽然实力并不均衡,他们每一个也都是历史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哪怕是张仪指出的韩国,也并不是非常容易拿下的。
韩国曾经与秦国在同一时间进行过变法,而韩国在变法之后也曾经一度兴盛,再加上韩国又坐拥着当时天下最大的铁山,在军事装备的发展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虽然韩国的土地面积比较狭小,国力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讲比较弱,但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拿下。再说韩国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位于中原的中心地带,与很多国家都有相邻之地,从地理上来说是镶嵌在魏国和赵国之间的。
也就是说,对于魏国和赵国来讲,韩国虽然不能强大起来,但也绝对不能灭亡,尤其是不能给他们的劲敌秦国吞并,不然那就相当于在他们的心脏处插了一把尖刀,对于韩国和魏国的发展来讲极其不利。
秦国如果擅自攻打韩国,那么,它所面对的绝对不仅仅是韩国一个国家,而至少是三国。而相比于韩国而言,巴蜀之地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因为地理条件的相对闭塞,巴蜀之地虽然易守难攻,但是在它受到外界干扰的时候也很难寻求支援,因此,相比于攻打韩国,巴蜀之地的性价比要更高一些。
[var1]
再者,巴蜀之地有通往楚国的水路,能够增强秦军对于楚国的威慑力,楚国在战国时代的实力一直非常雄厚,战国前期一直都是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因此,楚国一直都是秦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也是秦国的心腹之患。
秦国自从变法之后就一直在寻找遏制楚国发展的方法,巴蜀之地的水路要道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对于秦国来讲,巴蜀之地不仅仅有农业上的作用,在与楚国的博弈上也至关重要,拿下了巴蜀之地,意味着秦国能够在与楚国的较量上拿到更多的优势和底牌。
而事实也是如此,自从秦国拿下了巴蜀之地,在政治上就稳定了整个南方,楚国不敢再轻举妄动,秦国也不至于被楚军从背后偷袭,所以,秦国能够分出更多的精力对抗山东六国,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蜀郡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又修整改善了栈道,秦国更是迁徙了数万户秦民进入蜀地发展,也是自从那时开始,巴蜀之地才有了天府之国的称呼,在农业和畜牧业上有了更加长足的发展。
[var1]
此外,当时巴蜀之地的政治状况非常差,这也是司马错选择攻打巴蜀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认为巴蜀之地是蛮夷在进行统治,而且统治形式就如同夏桀、商纣一样残暴,但在那个时候,人们认为统治天下是需要德才兼备的,需要实施仁政、保证民众的生活才能够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攻打不施仁政的国家是正义的,也是应该的。
如此,秦军不仅师出有名,还能够落一个仁义的名声,以这样的方式就不会落人口实,不会招惹其他国家的责难。
对于当时的人来讲,中原地区的人对于西部蛮夷本身就有一种歧视,攻打巴蜀之地不会过多招致其他人的眼光,巴蜀也无法向外界进行求援,攻打起来必然相对简单。
最后,其实觊觎巴蜀之地的国家,并不仅仅只有秦国一个,还有在北方一直以农牧混合发展的赵国,赵国也是秦国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赵国因为国内地形的复杂,在农业经济发展上一直处于下风,这让赵国的经济实力一直半死不活的。
[var1]
赵国的生存条件又非常艰难,南方有虎视眈眈的秦国,北方一直有匈奴进行干扰,邻国燕国也并不安分,所以,赵国极其需要在压力之下成长。
对于赵国来讲,巴蜀之地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扩张对象,虽然赵国图谋巴蜀要比秦国难很多,但是从一些野史资料来看,赵国并不是没有半点心思的。
我们知道,后来的赵国进行了胡服骑射变法,军事实力陡然提升,这虽然不是与秦惠文王同一时代的事情,但这说明赵国在军事实力上是非常有天赋和弹性的,对于秦国来讲,赵国一定是一个潜在的对手。
如此一来,秦国的南北双方都是劲敌,秦国的发展也就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环境当中,非常容易受到外部干扰。
巴蜀之地对于秦国来讲,除了是战略扩张的对象之外,还是秦国的一条后路。这个后路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能够在秦国资源匮乏的时候提供粮草,比如说后来秦昭襄王时代发生的长平之战,当时秦国与赵国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对峙,双方几乎都是弹尽粮绝,但是后来,秦国通过巴蜀之地向国内运送粮草,及时地供应了战争前线的粮草资源,而这也成为了秦国压倒赵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赵国显然不具备丰富的后勤保障,所以,在那场博弈当中,赵国最终以惨败告终。
[var1]
另一方面,秦国本身就是生活在陇西之地一个半农半牧的农业部族,对于他们来讲,如果当下的秦国领土受到威胁而无力抵御外来的进攻,那么还可以退居巴蜀地区休养生息,不至于全盘皆输,因此,对于秦国来讲,巴蜀不仅仅是未来的保障,还是退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巴蜀地区对于秦国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它既能够保证秦国在战争中的粮草资源供应,让秦军在战场上不需要担心后勤保障,也能成为秦国后续发展的战略支撑,与此同时,巴蜀地区发达的农业经济,可以支撑秦国更好地进行国内经济的发展,更加落实商鞅之前提出的重农抑商的政策。
此外,吞并了巴蜀之地之后,秦国在楚国背后安插了利刃,不仅能够防备楚国的偷袭,更加能够在对楚之战上占领上风,防备强大的敌人对后续的霸业造成更大的危险。
即便当时的科技条件和交通条件都不发达,但是秦国依旧选择了吞并巴蜀,为的就是为后续的霸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