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先来深入解析一下突厥这个神奇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发源于西北与北方的草原地区。可以大致理解为是现在的新疆至黑龙江一带。是继匈奴之外,第二个对中原王朝造成极大威胁的一个北方游牧政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突厥人多为人高马大的类型。再加上他们天生就对骑马,射箭等本领有着独特的天赋。这也就让他们的军事力量十分的强大。
但是彪悍的突厥人,却会经常出现内部不和的尴尬局面。虽然骑兵强大,但是却因为不同政治阵营,导致他们的军事能力大打折扣。所以,在面对统一了中土的隋朝时,突厥因为内部问题,一分为二,成为了东西两大阵营。这也使得让隋文帝抓住了机会,利用这一点,牢牢地把突厥势力控制在手中。
可是这样的安定日子却没有几天。随着杨广的继位,加上他的一系列暴政,让中土内部再一次出现了问题。大量的起义军,让杨广没有太多的精力去经营“突厥小弟”的事情。
随着各路枭雄的起义,隋朝还是没有坚持住,走向了灭亡之路。至此,中原大地彻底陷入了混乱之中。一些势力,为了能够保证自己的利益,向突厥示好,甚至俯首称臣。其中,就有从太原起义的李渊父子。
当时,李渊刚刚在太原起兵,就受到了突厥大军带来的大礼。他们乘机偷袭晋阳城,大肆掠夺。让初出茅庐的他感受到了突厥势力的强大之处。为了大局,李唐势力只好选择巴结突厥。
在这之后,李渊的势力一步步做大做强。渐渐有了要统一全国的样子。此时的突厥,似乎发现了李渊是块肥肉,便紧紧咬住不放,还不断要求加大进贡的金钱。李渊生性保守,在加上在军事上面也没有什么建树,也就只能够选择同意。
但是很多看官会疑惑,为什么就连号称“名君”的唐太宗李世民,在继位之后,都继续遵循父亲的政策呢?明明此时的唐朝已经开始一步步走向强大了。
其实这一切,都要从典故——“便桥之盟”说起了。
此时的突厥已经看出来唐朝在一步步的强大,为了保证自己的肥肉能够不自己跑了。突厥决定搞点事情出来。于是,便在公元626年,由当时的突厥可汗亲自率领十万突厥骑兵直逼长安。因为在这之前,突厥就已经派兵占领了当时的并州区域。所以说这一次的进攻,突厥可以说是长驱直入。
当然,突厥也没有正在要打的意思,并没有直接攻打长安,而是选择在距离长安40里外的渭水驻扎。但是,这样的阵势,还是让长安城内人心惶惶。李世民也知道突厥的用心,但是奈何没有提前准备,只好选择先用大量的金钱诱惑突厥的可汗。可汗见了好处,也就知足了。自己就率领着大军回了老家。
但是李世民却是一个记仇的人。他知道突厥是个大患,绝对要除掉。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他都加紧对士兵的训练。终于在公元629年,主动攻打突厥。并取得成功。在这之后,突厥可汗也知道唐朝已经不比当初了。便只好无奈称臣。
至此,唐朝的12年之辱,才真正的洗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