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自己也知道这是很重要的,所以他即使在病重,也会想着到底谁会是合适的储位人选,本来顺治皇帝有8个选择,但是自从长子早夭之后,他就只剩七个儿子了,次子福全当时九岁,虽然顺治很喜欢他,但是此时当皇帝还是太小,镇不住朝廷。顺治帝要避免类似多尔衮摄政这种事情的发生,其余更小的儿子就更不在他的考虑范围。
思来想去,顺治觉得自己的兄弟安亲王岳乐适合,但他的设想遭到孝庄太后的反对,孝庄皇后觉得岳乐虽然也是太祖努尔哈赤之孙,但是和顺治的正统不同。他不是皇太极的亲生儿子,到时候一执政可能会有更会复杂的情况发生。孝庄太后还是极力认为立次子福全。
顺治帝和孝庄太后两人各有意见,本来默契的母子关系也出现了间隙,眼见着顺治皇帝一天比一天虚弱,虽然朝政还有孝庄太后摄政,但是长久之计还是要回到皇帝手中,孝庄太后也是一时间心急如焚。
突然,孝庄太后想到了顺治极为信任的德国人汤若望,汤若望本是神圣罗马学院晋升的神父。在明朝就进了中国,后一路来到北京,有出色的传教手段和天文知识而受朝廷重视,后掌管钦天监主管天文历法,他在政治上也很有一手,顺治还亲切的称其为玛法。(满语爷爷的意思)
孝庄太后也是想起了顺治对这位德国的“爷爷”向来尊敬,他可能会听汤若望的话,汤若望听到消息马上答应,他独自来到顺治帝病榻前嘘寒问暖,在顺治帝提出储位的事之后。汤若望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从延续清朝血脉的角度出发,建议立小时候得过天花后来治好的爱新觉罗·玄烨为储位,因为玄烨对疾病有免疫力,而且也是顺治帝的正统,可以延续皇室一族的血脉。顺治帝思考了半天最终也找不出更好的办法只能答应了。
可以说,有了汤若望的意见,才有了后来的康熙,康熙也感激这位德国的老头,后来给他封了个一品的“光禄大夫”。
本文及配图均为趣头条自媒体用户上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