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正是由于雍正皇帝临终前解决了一人,才成功让乾隆坐稳江山60余年。而造成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还得从雍正帝即位前的那一场长达十年的斗争说起。
九子夺嫡,祸起萧墙
在雍正朝之前,封建皇权的继位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皇帝执政时期就确立下来自己的即位之君,称为太子,而且告知天下,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未来的皇帝是谁。
而自雍正朝以后就变成了秘密建储制度,由皇帝写好传位诏书后,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背面,待到自己去世后再由内阁大臣公布继任者。
雍正之所以首创了整个制度,与他即位前的经历有关。
事情的起因在康熙47年。当时做了四十年的皇太子胤礽,对于等待即位的过程逐渐失去了耐心,变得狂妄自大,甚至在公开场合埋怨父亲康熙,让他做了四十年的冷板凳。由于太子过于离经叛道、为乱朝局,康熙便废除了胤礽的太子位。
胤礽被废黜后,太子之位空缺,于是康熙的其他八个儿子便有了夺取帝位的心思。
这几个人有的相互结党,有的单打独斗,互相斗争,尔虞我诈,各种手段层出不穷。最后还是雍正技高一筹,在这场斗争中获得胜利,如愿以偿的登上了皇位。这就是清朝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
而在雍正登基后,八阿哥胤禩一党还在暗中作梗,雍正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对于这些曾经与自己争权的兄弟以各种借口进行打压,可知雍正的政治心术是十分强悍的。
雍正可谓是吃尽了骨肉兄弟自相戕害的苦,与此同时,他也深知,当自己的骨肉兄弟心怀不轨的时候,对于自己的统治,甚至是国家的稳定都是具有极大威胁的。
所以他登基后,作为一个皇上,同时也作为一个父亲,他决定吸取教训,甫一即位便开始为自己的下一代接班人考虑。
雍正皇帝的儿子们
为了自己暗自选定的后继之君得以稳坐江山,雍正一直暗中观察着自己的几个儿子,试图为乾隆排除兄弟阋墙之劫,而在这一过程中被雍正解决的人,正是他的第三子弘时。
雍正的大儿子和二儿子早夭,所以皇三子弘时就变成了嫡长子,同时,他也是性格最像雍正的皇子,城府极深,善于玩弄权术。
但是,由于康熙的疼爱和雍正的政治需要,坚韧踏实、极其聪慧的皇四子弘历被暗中选为继承人,雍正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对于弘历极其偏爱,让弘历培养自己的人脉,给弘历封王,为他的仕途铺路。
即使皇位的继承人已经被内定,弘时还是不服气,他认为弘历只是得到了偏爱罢了,论能力,皇位理应传给自己,于是下定决心,想要和弘历争夺皇位。
弘时开始积蓄力量,首先利用科举制度,拉拢一些新科的举子作为自己的门客;同时,广泛地结交当朝的文武大臣,利用自己的皇子身份拉拢重臣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弘时为人桀骜不驯,平日做事十分高调,而且还在朝廷中处处排挤弟弟弘历。他对于皇位的迫切期望就像清水里的石头一样,十分明显。
但是他的弟弟弘历却没有哥哥弘时这样引人注目,反而潜心做事,勤恳学习,对于父亲雍正安排的政事也是一丝不苟地完成,与处处张扬的弘时形成了对比。
弘时为了急切地得到地位,还和雍正的死对头,也就是九子夺嫡中雍正最大的敌人——八阿哥胤禩私自勾结。而胤禩在雍正执政初期,就对雍正施行的各种政策暗中设阻,处处妨碍。为了动摇雍正的地位,还四处散播谣言雍正继位不正。
弘时和胤禩一起勾结,对于雍正的统治产生了极大的威胁,甚至差一点将雍正逼下皇位。雍正找借口除掉胤禩后,弘时非但没有收手,反而变本加厉,偷偷组织刺客、招募死士,想要暗中谋害弘历,自己取而代之。所幸弘历得到了雍正的保护,弘时才没有得逞。
对于这样的儿子,雍正毕竟是一个父亲,起初对于种种举动只是看在眼里,稍加提醒,希望弘时可以改过自新,收敛锋芒。
而当弘时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想要杀害亲弟弟弘历的时候,雍正看到了弘时的野心已经不可收拾,为了保护自己的继承人弘历在登基后免受之乱,也不忍心弘历即位后落得一个戕害手足的骂名。于是雍正决定自己动手,替弘历扫除这个威胁。
雍正以弘时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的理由将弘时圈禁。因为弘时和八阿哥胤禩勾结扰乱朝纲,雍正一怒之下将弘时过继给八阿哥胤禩,并逐出北京城;于此同时,亲近弘时的一众朋党也被打压,彻底铲除了弘时的力量。
在八阿哥胤禩被雍正除掉后,弘时仍然没有悔改,为了彻底消除这个隐患,雍正又将弘时削除了皇室宗籍。之后没过多久,郁郁寡欢的弘时自尽而亡,自此这一场风波才渐渐平息。
后来雍正病逝,弘历登上了大清帝国的皇位,凭借雍正打下的基础和铺设的路,稳坐江山60年,甚至还当了4年的太上皇,一手创造出了封建历史上最后的辉煌时代。
古语云,虎毒不食子,雍正皇帝为了保护继承人的安稳,不惜圈禁自己的亲儿子,在我们看起来是很残忍的,雍正也因此背上了杀子的骂名。
但是,都说无情最是帝王家,为了维护政局的稳定,为了江山的稳固和延续,雍正不得不这么做,而这背后的辛酸,我们又何尝能知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