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有一年盛夏三伏,赵军驻地连降大雨。这天清晨,天晴日朗,廉颇对六个精壮的亲随士兵说:“天放晴啦,你们把倒头(即河上的码头)那块青石弄上高岗。将我的盔甲好好地晾晒一下。”说完,他走出中军大帐,去四处察看。
且说那六名兵士,都是硬硬棒棒、虎虎实实的小伙子,领命之后,兴冲冲奔向倒头。但见廉将军所说的那块大青石,七尺来长,四尺上下宽,足有一尺厚。士兵们个个摩拳擦掌,齐心协力地搬弄了起来。
当廉颇巡察路过倒头时,只见那六个兵士光着黑红的膀子,汗水淋漓,高喊着“一、二、三,来哟!”的响亮号子,正手搬杆撬地折腾着。 尽管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无奈地潮土软,大青石就是耍着赖不愿走,累得六人不得不直起身来喘喘气。
廉颇见此情况,大手一挥:“喂!你们都歇息了吧!这个东西,我来弄它。”于是,他整了整衣,运了运气,一猫腰,两手插进石下,说了声“起!”刷地一下,就将大青石戳了起来。随后,飞脚踢开滚木,略一定神,便左手扒着石头的上边,右手托在石头的中间,“嗨!”说时迟,那时快,突地一家伙,就将大青石举过头顶。
“啊?”兵士们不由喊叫起来。廉颇托着大石,不慌不忙,大步走向高岗。兵士们抢来接放。廉颇喊道:“用不着,都闪开!”话音儿一落,大青石平稳地放在地上。六个兵士齐挑大拇指,用惊叹的目光看着廉颇,廉将军是面不改色,气不长出。他们赶紧跑去将他的盔甲抬来,晾在这块 大石头上。
从此,人们就把这块大青石叫“晾甲石”。只因廉颇用力过猛过大,便有十个大手指印深深地印在了青石上,而且连指纹都清晰可辨。
廉颇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历史上有名的忠良将,就管他驻过军的故里叫“廉良”,在晾甲石北建起廉颇庙,庙后是他的坟。原庙旁的“倒头”小村改名叫“庙头”,如今并入高庙村,管倒头那条河叫廉良河。
后来,大概是雨蚀雷击的原因,晾甲石斜着裂开,正好又从裂缝中长出一棵柳树,晾甲石被分成两块。当地人怀念廉颇,赞美自己可爱的家乡,留传了四句话:
“廉良河铜帮铁底,罗锅地坡连岗上,廉颇庙流芳千古,晾甲石一木二分。”
外地人误将晾甲石“ 一木二分”听成了“晾甲石一亩二分”。致使流传成:廉颇身高体阔,大盔长甲,那一亩二分的晾甲石,还是他一手举上去的。这样一来,使得廉将军和晾甲石更加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