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
廉颇
,我们就能想起“将相和”这个典故,廉颇成了历史上知错能改的代名词,大家似乎都忘了这件事是廉颇犯错在先了。
廉颇的能力我们就不用多说了,终
一朝,廉颇所受到了十分的尊崇,地位仅次于
蔺相如
一人而已。
赵惠文王死后,他的儿子
孝成王赵丹
当上了国君,虽然廉颇的地位没有动摇,但是君臣之间已经产生裂痕了。
[var1]
孝成王七年,秦将
打到了离邯郸不远的长平,此时赵国的老将
马服君赵奢
已死,上卿蔺相如已经一只脚踏进了阎王殿,孝成王只能派廉颇去长平指挥战事。廉颇到达长平以后,坚守不出战,把号称“战神”的白起拦在了城外。
可是,赵王却自我感觉良好,认为不是赵军打不过白起,而是廉颇不肯出力,所以就中了秦相
的离间计,撤了廉颇而任用小马服君
赵括
为将。
结果赵国在长平之战一战而全军覆没,主帅赵括被杀,赵军损失四十五万人,其中有四十万是投降后被白起坑杀的。白起杀人杀得手都软了,还放回了二百四十名童子军,算是给赵国留了一丝火种。
[var1]
长平之战以后,范睢为了遏止白起立功,允许赵国割地求和,几个月后又命
继续进军邯郸。这个时候赵国的老爷们儿都死光了,只剩下了一些老弱妇孺,眼看着赵国就要亡国了,结果赵国在
的建议下又逃过一劫。
又过了不到十年的时间,赵国北边的邻居燕国蠢蠢欲动,燕王
姬喜
听说赵国的男人都死光了,而孩子们都还没长大,就派丞相
栗腹
带兵攻打赵国。
赵王丹赶忙任用廉颇为将据敌,在鄗(今河北柏乡县)大败燕军,燕丞相栗腹被杀,廉颇又一股脑的打到了燕国,吓得燕王赶忙割地求饶。
[var1]
廉颇救赵国于危难之中,被封为
信平君
,并且担任赵相国,此时的廉颇荣耀到了极点,在赵国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廉颇有他的性格缺陷,那就是太过于自大。
一开始我们所说“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廉颇自大的表现,蔺相如被封为上卿之后,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就非常不满,他非常看不起蔺相如,当众给他难看。后来因为佩服蔺相如的大度和识大体,才有了“负荆请罪”的一幕。
说白了,廉颇的性格属于那种受不了委屈的,他佩服比自己强的人,但是不如他的人地位在他之上,他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种性格容易发展成为一个权臣,迟早会闹出乱子来。
[var1]
果然,赵孝成王死后,继任的
悼襄王赵偃
把三朝老臣廉颇当成了威胁,下令让一直居廉颇之下的降将
乐乘
代替他。这下子可惹恼了廉颇,廉颇一怒之下带兵打跑了乐乘,乐乘跑了之后,廉颇在赵国也待不下去了,只好流亡到了魏国。
廉颇的这种行为与背叛无异,乐乘也是赵国的功臣,击退燕国时就有乐乘的功劳,廉颇此时攻打他完全是为了发泄委屈,就像当初在赵惠文王时羞辱蔺相如一样,这是他的性格造成的。
如果廉颇懂得顾全大局,懂得韬光养晦,他此时应该老老实实的把权力交出来,依然当他的信平君,赵国人民也都能记得他曾经立过的功劳。
[var1]
乐乘虽然资历浅,但也是一员良将,任用他不会影响赵国大局。就算是哪一天赵国有危险了,而乐乘又打了败仗,赵王自然能够想起来老将廉颇,到时候他依然是赵国的第一人,而且还能够取得新赵王的信任。
但是,廉颇傻不愣登的逃了,先谋反,后叛国,成了赵国的罪人。
廉颇一跑,赵王只好任用一直在北方打匈奴的名将
李牧
,李牧这个猛人也是个愣种,他先是打的燕国哭爹喊娘,后来又大败秦将
,连秦国的名将
都打不过他,赵国这下子终于抬起头来了。
[var1]
但是赵王脑子突然短路了,竟然犯了跟他爷爷一样的错误,中了秦国的离间计,撤李牧改任贵族
赵葱
为将。李牧这个家伙比廉颇还愣,他知道赵葱不是秦军的对手,竟然直接抗命,结果被赵王给杀了。
这时候赵王果然又想起廉颇来了,就派使者到魏国,看看廉颇到底还能不能打仗。廉颇这个时候想家想的哭啊,赶紧爬起来招待使者,他在席间吃了数斗米、十斤肉,然后披甲上马,以证明自己没老,通过这件事也能看出廉颇一辈子自大要强。
可没想到这个使者被赵王的亲信
收买了,回去之后就告诉赵王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是还很能吃,只不过呢,吃一顿饭要上三次厕所”,言外之意就是,廉颇这个老家伙,除了能吃饭别的什么也干不了了。
[var1]
赵王唏嘘不已,就没有召回廉颇。结果,赵国被王翦打的节节败退,一路打到了邯郸城,把赵国给灭了。
而廉颇呢,在魏国没有被起用,终日想着自己在赵国时的荣光,盼着赵王能够来接他回去。后来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派人偷偷的把廉颇接到楚国,但是廉颇因为思慕赵国,也不愿意为楚国所用。
廉颇晚景凄凉,最后在寿春郁郁而终,都是因为当初的一念之差。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第六卷》[宋]司马光
《三家注史记》<廉颇蔺相如传><白起传><赵世家>[汉]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