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楚汉之争时,彭城之战中刘邦输了,带着几十名骑兵仓皇逃命,路上遇到妻子吕雉所生的一双儿女,捞上马车带着跑。
可是跑了一会儿,刘邦感觉到儿女拖慢了马车的速度,毫不犹豫地将他们推下去。赶车的夏侯婴连忙救回来,刘邦又推,如此重复好几次,刘邦气得险些要杀夏侯婴。
对于自己的父亲刘太公,刘邦貌似也没多少感情。刘太公和吕雉被项羽抓住,项羽威胁刘邦要烹杀刘太公,刘邦满不自乎地说,咱俩曾经结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真想烹杀,记得分我一杯羹。
这是人说的话么!连杀人不眨眼的项羽,都被他的冷血无情惊呆了。
虽说项羽只是吓一吓他,实际上不会这么做,但换个人,能像刘邦那么冷静地说出“分我一杯羹”这种话吗?不太可能,至少项羽就不行。
刘邦如此冷心冷肠,长期追随他的武将谋士们定然知道他不是百姓口中的仁义之主。汉朝建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也证明了这一点,没几年工夫,刘邦和吕雉夫妇俩都快把功臣杀没了。
既然如此,萧何、韩信、张良等人为什么还会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干呢?别说他们看不出刘邦的真面目,能混到这个权利层的,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聪明人。
原因并不复杂,总的来看是刘邦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魅力,他们三个又很想建功立业,诸位豪杰比较起来,刘邦还算是比较靠谱的,那就是他吧。
具体来看,三人的情况又不一样,下面就分别说一说。
萧何与刘邦认识的很早,而且在吕雉的父亲吕太公看出刘邦的才华、将女儿吕雉许配给他之前,萧何并不把刘邦放在眼里,认为这小子爱说大话,做不成什么大事。
如果吕太公只是一个没啥见识的乡下老头子,哪怕他把刘邦吹上天,萧何也不会管。但吕太公见识不凡,且家资颇丰,又和县令是好朋友,虽然刚从外地迁来沛县,可很快已经成了当地的名人。
连见多识广的吕太公都对这个小小的亭长另眼相看,让萧何不得不考虑自己是否看错了刘邦,之后慢慢转变态度,成为朋友。
这就代表着,萧何早就知道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见识过他最坏的那一面。既然一开始都能接受,后面自然也能。况且,站在萧何的角度,辅佐刘邦是他最好的选择。
萧何适合做幕后的谋士而不是雄主,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不会贸然站出来。换言之,如果他想抓住秦末动乱的时机封侯拜相,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找位明主。
刘邦品性如何暂且不说,作为同乡、朋友,显然萧何只有在刘邦身边,才能在事成之后实现利益最大化。要换到楚营那边,以项羽偏重贵族子弟的风格,肯定得不到重用,韩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再来说韩信,他对刘邦可从来没有死心塌地。
刘邦被项羽包围在荥阳时,他忙着谋划齐王之位,不救刘邦,气得刘邦差点与他翻脸;后来刘邦约着韩信、彭越合围楚军,结果只有刘邦去了,韩信和彭越都没去,刘邦自然又败了。
直到刘邦许出高官厚爵,划出大片封地,才说动了韩信、彭越共同攻楚,也才有了导致项羽乌江自刎的垓下决战。这个过程中,就有人劝说韩信自立,韩信意动,但顾忌太多,还是选择了向刘邦称臣。
汉朝建立后,韩信受到猜忌,兵权被夺,封地也一再缩水,爵位从王变成侯,他就又起了叛汉的心思,想趁刘邦外出平叛,发动政变控制皇宫,被吕雉先下手为强弄死了。
因而,韩信对刘邦的忠心并没有多少。只是他已经叛过一次旧主,要是再叛,名声会不大好,风险也多,才勉强按捺住了。
最后是张良,张良跟着刘邦,目的比较高尚一点,不是为了自家的利益,而是为了推翻暴秦。早在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他就找了名大力士,为他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准备砸死秦始皇。
可以说和秦朝真正有国仇家恨的,刘邦阵营里只有张良一个,其他人基本上都是想搏一场大富贵。
张良是在投奔别人的路上遇到刘邦的,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便改变主意,跟着刘邦干了。他会做出这种决定,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慎密的思考。
此前,张良已经见过项梁、项羽,估计是觉得他们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值,才会离开。与刘邦交谈时,他肯定将其与项家叔侄相比较,然后发现刘邦更有统一天下的气象。
至于刘邦的无情,在张良看来不是什么大问题。这也是张良对人性复杂一面的充分考虑,他不像书呆子一样讲究纯粹的理想,而是懂得取舍,能够在发掘刘邦大志向的同时,接纳刘邦身上市井的痞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