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之是洛阳一个普通百姓,当然说起来也不普通,背后肯定有大人物。由他领衔,带着几百号人上书:‘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
上来就扔个王炸。
这个敏感的话题一经抛出,立刻招来反对。挑头的是宰相岑长倩和格辅元,反对的理由:‘皇嗣在东宫,不宜有此议。’ 现成的有接班人,随意改变政治格局,不合适。
宰相们的反对,从侧面体现了一个问题:武则天面前,还有第三道红线。
第一道红线是培养外戚集团,她越过了;第二道红线是改朝换代,姓李的改姓武的做皇帝,她也越过了。还有第三道红线?
武承嗣他们挑战的,就是第三道红线:政权从武家女人,再交给武家男人。
这是武则天作为女皇帝一个特殊之处。
从岑长倩他们的反应看,不少人抱有这样的想法:太后要当皇帝就当吧,反正也拦不住。再说她快七十岁的人了,还能蹦达几天?早晚天下交给皇嗣。熬上几年太后一蹬腿,咱们照样做大唐臣民。
现在武承嗣要当太子,事情的性质就变了。这帮人算什么东西,也想谋取我高祖太宗的天下!所以,几个宰相明知山有虎,也不得不硬着头皮顶住。
武承嗣他们一看:好啊,你们吃着我武家的饭,到头来还是和我们不一条心。
打击立刻到来。
告密和酷吏这两个机器再次开动,岑长倩、格辅元,另外还有几十号干部被人告发,纷纷抓进大牢。大酷吏来俊臣亲自出马,管你认不认,统统打作反贼。天授二年(691年)十月,‘长倩、元辅等皆坐诛。’两个宰相就这么送了命。
拥护皇嗣的人被打倒,武承嗣该接班做太子了吧?
并没有。不但他的太子没当成,相反提议换太子的王庆之还遭了殃。
“庆之屡求见,太后颇怒之,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庆之杖。昭德引出光政门外,以示朝士曰:‘此贼欲废我皇嗣,立武承嗣。’命扑之,耳目皆血出,然后杖杀之,其党乃散。”
这边收拾完岑长倩他们,那边武则天把宰相李昭德叫来,说给你个任务:王庆之这家伙有点烦,你替我教训他一下。
武则天为什么这么做?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万古不变的帝王术:搞平衡。
别管什么事情,也别管谁对谁错,最好的办法,是让底下人两败俱伤。
李昭德多聪明一个人,一听就懂,立马把王庆之拖出去,当众杖杀。
干完这件大快人心的事,他回过头向武则天报告。
“昭德因奏曰:‘自古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亲言之,天皇,陛下夫也;皇嗣,陛下子也。当传之子孙为万世计。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又立承嗣,臣见天皇不来食矣。’后乃止。”
这段话很重要,被当作武则天为什么不把天下传给武家人的主要理由。
他的道理很简单:爹妈亲还是姑姑亲?当然爹妈亲。武承嗣如果接了班,你猜他会供爹妈还是供姑姑?而且,先帝(李治)到时候谁来供?就算供,他能到武家的庙里来吃供品吗?
古人信鬼神,当然今人也信,古人信得多一点。死了以后有没有人供是大事,因此李昭德的话是有说服力的。
但是,这个道理人人都懂,用不到他来提醒武则天。武承嗣挑战李旦太子地位,事先肯定也要研究这个问题。
当时武则天问王庆之:“皇嗣我子,奈何废之?”儿子继承香火,这还有什么问题吗?
王庆之的回答,就在找一个理论依据。他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今谁有天下,而以李氏为嗣乎!”
神灵只接受同族(姓)的祭祀,百姓只祭祀本族的先祖,武姓国家,当然要传递武姓血统,怎么能交给李氏子孙呢?
他们这个辩论有点绕,看起来争血统、争姓氏,但说到底,争的就一个事:武则天死后的地位。
武承嗣接班也好、李旦接班也罢,肯定都会在太庙里摆上武则天的牌位,根本用不着担心死后饿肚子。
太 庙
不一样的地方在哪儿?一是庙跟庙不一样,一个姓武一个姓李;第二更关键的:牌位跟牌位也不一样。皇帝享受祭祀,皇后只能‘配食’,连她那个位置,都叫‘配座’,打个比方,一个是正主,一个是随从。武则天争半天,就为了争那个老大的位置,结果两眼一闭,重新回去当配角,能甘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