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我们出现了一位有名的航海家,名字叫做郑和,说起郑和,大家都知道,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郑和原姓马,籍贯云南昆明人,幼年入宫被皇帝赐姓为郑。
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大船,长达44丈,宽18丈,数量60多艘,人员2.7万人,规模庞大。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出海,进行大规模的远航,航行中经历了无数次的艰难险阻,客服重重困难,到过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船只给所到之处的国家带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的丝绸、罗纱等丝织品,同时也带去了我们的文化,换回了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金钱豹等珍稀动物,广泛的促进了与外国之间的交流。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道,郑和费神费力七次下西洋是为什么呢?民间有各种说法,褒贬各异;
很多人认为是政治原因,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消除政治隐患。朱棣的皇位是从他侄儿手里抢过来的,当时建文帝出走,不知去向。朱棣心里放心不下,所以才有此举动。有人认为,建文帝忠厚善良,被朱棣夺了皇位之后,即使是逃到了海外也不会再回来的,朱棣也没有必要这么大费周章派人寻找,而,有些人认为,建文帝在南京城陷落前就已经葬身火海,不存在寻找建文帝的说法。
另一种说法,认为是朱棣登上皇位之后,为了炫耀大国富有,威慑海外国家。当时中国广州等地沿海的大城市都十分繁荣。在这个时候,发展海外贸易也是非常好的时机,另一方面,朱棣为了展示自己的强国,大国,宣扬当时国家的威德。此外,他还想借扬军威,来缓解一下人民对他统治的不满。
还有一种说法郑和七次下西洋是经济原因,为了发展国外贸易,打开国家的大门,增加自己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对外贸易,扩大贸易往来,派遣郑和出使,剿灭海盗势力,清除掉不安定的各种因素,封赏周边各领国,欢迎各国每年纳贡。
但是,近些年来,人们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分析有所改变,认为郑和的任务第一次是为了安抚附近小国,减轻对中国的压力,以后几次主要是发展对外关系,促进了与周边国家各国的友好往来。
总之,不管是何种原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贸易往来和经济交流,让更多的周边国家了解了中国,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一个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