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宰相张居正:治世之能臣,改变不了明朝江河日下的窘境

明朝宰相张居正:治世之能臣,改变不了明朝江河日下的窘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140 更新时间:2024/2/3 17:30:42

张居正出生于一个氛围比较好的家庭,从小父母就对他关怀备至。在他5岁的时候被送入私塾读书,由于他天资聪颖,又加上勤奋好学,甚至能够出口成章,过目成诵,在学业上有了很大的长进。

嘉靖15年(公元1536年),年仅12岁的张居正凭借自身的真才实学在童试当中取得了头名秀才,可谓是名噪一时。嘉靖16年,他迎来了三年一度的举人考试,但未考中。等到又过了三年,张居正又参加了乡试,并成功考取举人。

当时的主考官顾嶙对张居正说:''古人说的大器晚成,这是对中才的说法而已,你是大才而并非中才,切莫以此而感到满足,不思进取了''。等到了嘉靖26年,张居正以23岁的年龄考中了二甲进士,从此也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嘉庆年间朝廷当中出现了一个非常奸诈的人物严嵩。正是由于他的存在导致了朝廷的腐朽黑暗。年纪轻轻的张居正感觉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根本无法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于是便托病回到了故里江陵。

到了嘉靖36年之时,张居正又满怀着希望从江陵回到了北京城。嘉靖38年,张主任由翰林院编修晋升为右春坊右中丞兼国子监司业。自从严嵩倒台之后,曾为张居正老师的徐阶继任为内阁首辅,张居则在一旁尽力的辅助老师徐阶的工作,两人可谓是志同道合。嘉靖45年,明世宗去世,徐阶在张居正的辅助下开始歌革除弊端,平冤平反。

隆庆元年2月,张居正又被升拔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但到了7月之时,徐阶的政敌高拱再次登上内阁舞台,徐阶被迫罢官,朝廷大权再次落入他人之手。

隆庆6年(公元1572年),隆庆帝去世,太子朱翊钧继承皇位。改元万历。已经51岁的张居正在这个时候开始得到了重用。不久高拱被罢官,而此时的明神宗朱翊钧才仅仅10岁,张居正深知教育好一个皇帝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于是他请求李太后移居乾清宫,而他自己则天天陪同万历皇帝一同学习经史之书。

此时的张居正既是朝廷的重要宰辅,又兼任万历皇帝的老师。为了好好的教导万历皇帝,他给万历皇帝讲了一个不爱珠宝的故事。故事刚一讲完,他便说道:自古那些贪图珠宝的那些皇帝,从来都不可能干的出大事。而万历皇帝也答道:金银珠宝确实是没有什么用的东西,贤臣良将才是真正有用的宝贝。张居正听到了这句话之后,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感到这个皇帝已经可以开始处理国家大事了,自己也没有辜负先帝的依托。

随后张居正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他将目标转移到了边防的驻守方面,他用了大批的智勇双全的将领,譬如戚继光王崇右,谭纶等一批杰出的将领。经过了几年的努力,是蒙古族犯境大幅度地减少,极大地改善了汉、蒙两族的关系。

对于朝廷当中的上下议盛,不求真务实的风气,张居正也加大了力度进行改革。万历元年10月(公元1573年),张居正推行了考察绩效的''考成法''。由于赏罚分明,官员们办事的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每逢对地方官的考核的大计之年,他便会将那些办实事,一心为民的官员列为上考。而对于那些花言巧语,不务实事的官员则被列为下考,裁撤了那些吃空饷的冗官。

由于地主豪强与官府衙门勾结,隐瞒着大片的土地以逃避税供。张居正则又推出了一条鞭法,清查了全国的当大量土地,此举影响深远。

由于改革的推行得罪了不少人,朝廷当中的人并对他们冷嘲热讽,言他挟天子以令天下。甚至他自己的门生都对他发难,几经周折的他不幸身患重病,于万历10年辞世,时年58岁。

张居正的做法,事实上已经严重的错位于这个严苛矫揉的时代了。所以钱穆先生认为张居正放在汉、唐那是一个好宰相。但明清的时代,压根就不需要什么宰相,权臣的命运往往可悲。阁臣从来不等同于宰相,张居正的拔高与天才也掩盖不了事实。

他本可以像徐阶的先辈那样谦守,不失江南万亩良田怡儿弄孙之乐。或者像其他阁臣一样明白自己身份的定位,把皮球提给皇帝。就是以前的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也没有像张居正这样后世凄惨的。可是他已经无法回头,只因他要做一个独一无二的张居正,只因他还想把自己的理想化为帝国的意志,而不是一直难得糊涂,一直做皇权下的木偶和器具。

他有过犹豫和挣扎,有过贪婪和污点,只有你以正常人的眼光审视他,不在提前预设条件的有色眼镜下琢磨他,你才能明白,那个不顾一切,顶住层层压力,在八方围攻下仍坚持改革的张居正,到底有多么的伟大。

其实所有的英雄,都是平凡的人。只不过他们能够在历经无数腥风血雨、宦海沉浮之后,依然保存着曾经的理想。依然坚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公理和正义。

大厦将倾之际,崇祯帝哀叹:''思陵之季,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

更多文章

  • 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郑和曾到过西洋几次,郑和下西洋给明朝带来了哪些影响,郑和下西洋对明朝带来的影响

    明朝初期我们出现了一位有名的航海家,名字叫做郑和,说起郑和,大家都知道,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郑和原姓马,籍贯云南昆明人,幼年入宫被皇帝赐姓为郑。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大船,长达44丈,宽18丈,数量60多艘,人员2.7万人,规模庞大。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出海,进行大规模的远

  • 盘点大宋5大家将 杨家将第3 岳家将仅第2 第1打下一座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真正的杨家将谁最厉害,北宋杨家将历史简介,历史上的杨家将现状

    排名第五位的是呼家将,这个家族里面的代表人物是呼延赞。想必看过演义的小伙伴们肯定知道,呼家将可谓是人才济济。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那只是小说而已。呼延赞是如今的山西太原人,从小就出生将门之家,他的父亲是后周的马步都指挥使。要说虎父无犬子。他的父亲身上纹了很多出门忘家卫国,誓死保卫君主的字。从这里我

  • 明朝一位老奸臣,妻子早死,一生没有纳妾室,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的最大奸臣是谁,明朝六大奸臣之谜,明朝最有名的4个奸臣

    很多人都会想到的是,严嵩的妻子一定是一位大美女,其实不然,严嵩的妻子欧阳淑端其实不是正统的美女,可以用长相平平来形容,后来欧阳淑端还不幸染上了天花,所以后来她的脸上有很多麻点。严嵩和欧阳淑端是父母所定的娃娃亲,他们两人和当时大多数封建家庭一样从小就已经结为了亲家,欧阳淑端也是名门之后,古代讲究门当户

  • 如果朱标没有英年早逝的话,朱棣能够造反成功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棣跟朱标的关系好吗,如果朱标不死的话朱棣敢造反吗,朱标没死朱棣造反能成功吗

    朱棣为什么会反,建文帝登基后,他的重要举动,甚至国策居然是削藩,而且他的削藩手段和目的非常明确,先是好言相劝,让他的叔叔们主动撤藩,再就是使用法律手段,说你违法,进行司法迫害以达到目的,最后就是直接刀兵相见了。朱棣来说,自己从十多岁就就藩燕地北平,一直干的就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苦力活儿,不但

  • 如果朱元璋坐在崇祯的位子上,明朝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崇祯,朱元璋和崇祯啥关系,朱元璋可以挽救崇祯吗

    据《明实录》中的记载,在明朝时期我们国家的人口达到了七千一百八十五万,甚至有的学者指出在晚明时期人口接近两亿。虽然这样的人口数字对于当今的中古国人口来说还不算什么?但是那可是在医疗技术十分落后的古代啊,这样的数字是真的“感人”。明朝算得上是继汉朝唐朝之后,中国的另一个黄金时期。明王朝,它没有汉朝时期

  • 明朝灭亡前夕,保卫皇室的锦衣卫在干嘛,为何不阻止崇祯殉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锦衣卫为何不救崇祯,明朝灭亡时锦衣卫都去哪了,明朝亡国的时候锦衣卫都去哪里了

    起初,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的目的很简单,是用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为了更好统治,朱元璋后来将宰相这一职位给撤了,打小权力一把抓。可是权力加强了,可工作量加大了,这时锦衣卫的作用就突显出来。朱元璋让某些锦衣卫去卧底,监视百官,看看百官是否有不良行为,还令锦衣卫掌管刑罚,并让锦衣卫拥有缉捕的权力,替朱元璋分

  • 李自成的军师被俘后,灵机一动说四个字,不仅没事反而得到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自成的三种狠毒手段,李自成的军事事迹,李自成首任军师是谁

    可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李自成能够打进北京城,主要还是靠他身边的一位叫宋献策的谋士,李自成败走之后,他也没能逃脱清军的魔爪,被抓住了,不过因为他的机智,这人不但没有跟着李自成吃瓜落,反而还得到了清朝的重视,获得十分逍遥自在,怎么回事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公元1641年的时候,宋献策经宝丰举

  • 明朝最弱的大将军,直接导致建文帝的下台,最终他的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有几个有名大将军,明朝承认建文皇帝吗,明朝的大将军谁最厉害

    大将军们一般都是手握兵权,他们的权力可比皇帝还要大,因此大将军之职都是由皇帝最信得过的人担任。有时还会出现了军营中的将士只听从大将军的军令,而不听从皇帝的皇令的事情,清朝的年羹尧就是这种状况。因此每个朝代皇帝都会把兵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例如宋朝的赵匡胤就是如此,他当年也是周朝的一名大将军,结果他趁着

  • 仔细研究,能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李自成败于当时肆虐的鼠疫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自成鼠疫事件真相,李自成为什么死于鼠疫,李自成谈鼠疫死亡率

    明朝末年,能让大明朝崩溃的李自成,为何在打下北京后,却在清军与吴三桂军队的联合进攻下迅速失败,李自成自己也死于逃亡途中。是什么原因导致李自成的大顺军如此迅速溃败的呢?有人认为,是大顺军进入北京后军心涣散,军纪败坏,导致了他们的迅速溃败。但是,李自成大顺军能够迅速扩大,并能得到百姓拥护,其根本原因是军

  • 明朝大将被俘,宁死不屈,清朝女人用这种手段让他乖乖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宁死不屈的将领,明朝大将投降清朝,明朝投降清朝将领一览表

    他战败被俘的时候正身居明朝的要职,是一个一个权力很大的职位,而且很重要,于是在当时皇太极想要亲自劝降他。谁知这洪承畴竟是块硬骨头,无论周围人如何劝解他,他都不肯投入清朝阵营中,皇太极觉得他可能是排斥满人,所以就换了策略,特地派了个叫范文程的汉臣过去和他拉近关系。皇太极用心良苦,洪承畴却不领情,一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