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就被认为是军事能力非常牛,李世民击败了隋末众多王者,军功赫赫,甚至还得了“天策上将”的官职。
另一位就是朱元璋,他当时的对手是整个元朝,而他同样的击败了元朝,创建了一个全新的国家。
李世民能够击败众王、登上皇位是因为他多年来在朝中的威望,那么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是如何做到的呢?
既然拼爹拼不过人家,朱元璋想要干事业便要先找到一群小伙伴。军事家从来就不是一个人能够造就出来的称号,一个人即便熟读天下兵书而不实操,最终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那么如何才能够让更多的人加入这个团队呢?在前期只能靠领袖的个人魅力。不得不说,古往今来领袖魅力最大的恐怕就是刘邦了,刘邦虽然个人能力不受后人认可,但是他吸纳人才的本事堪称一绝。
而朱元璋又是如何展现个人魅力的呢?朱元璋身上有一大特点就是疏财,简单点说就是他很大方。加入起义队伍之后,朱元璋很快便因为能力优秀而被提拔为了小队长,他的手下虽然人不多,但是对他的话言听计从,而这就是因为朱元璋对他们很大方。
朱元璋作为平民出身,他知道贫困是怎样的可怕,但是他更清楚作为领袖人物如何才能让手下的人忠心追随他,那就是要让手下的人知道跟随他有肉吃。
在小团体组建完毕之后,朱元璋便要开始考虑扩大团体的规模了。要说一开始吸纳人是为了“有人好干事”,那么有了团体之后再吸纳人就要考虑“能干什么事”了。
不得不说,朱元璋也很善于识辨人才,他与郭子兴说了自己想要单飞的想法之后,郭子兴还是比较支持的,并且让他带着部分人走。朱元璋最终只选了二十四个人跟他一起走,而这二十四个人最后都成了明朝的能臣,朱元璋眼光之毒辣可见一斑。
有了大致的团体之后,就要开始干实事,朱元璋对团队也有自己的规划。最开始他选了滁州,但若是想要干一番大事业,滁州的格局未免太小,最终他将目标放在了南京。
当时的南京依旧被元朝管控着,并且北有刘福通,西有陈友谅,东南还有个张士诚。想要在这样一个地方立足,朱元璋的策略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简单来说便是做好防守工作,囤积粮食,修身养性等时机。
若说四周都是王者队伍,那么他们的队伍就都是青铜选手,青铜对王者,硬碰硬是不行的。但是既然已经选择要拿下这块地方,那么必定会引起四周的关注。
果不其然,当朱元璋带着两万人马赶走了驻扎在南京的元军之后便引起了四周的关注。朱元璋的到来让南方的局面出现了波动,更何况朱元璋在他们眼中还只是一个小威胁。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威胁硬是和他们耗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在这段挨打的时间里,朱元璋的团队逐渐成长了起来,逐渐具备了与王者一战的能力。
有了能力,那么就要来争夺领地了。当时对朱元璋威胁最大的还是陈友谅与张士诚,前者桀骜,后者圆滑。陈友谅的出身也并不好,此人加入革命之后什么事都能做,他心中唯一的愿望就是变强。
相比较陈友谅,商贩出身的张士诚便会考虑许多。所以若是朱元璋先攻打张士诚的话,那么很有可能陈友谅也会加入到这场战争当中,但若是先攻打陈友谅的话,张士诚必定会选择等待双方具败的时机再出手。
另外,若是将最为桀骜的陈友谅都击败了,那么南方地区朱元璋也算是十拿九稳了,所以最终朱元璋选择先攻打陈友谅。
陈友谅能够在南方占据这么长时间,他的王者实力也不是虚的,朱元璋的队伍差点便失败了。而击败了陈友谅之后,张士诚对朱元璋来说也就不具备威胁了,最终南方地区都归入了朱元璋的麾下。
对于朱元璋来说,南方地区只是他登上巅峰的一个跳板,将南方收了之后他便开始考虑北上。那时,刘福通的队伍早已经被元军打的四处躲散。朱元璋攻打南方之时,刘福通便带着自己的人与元军对着干,可惜他的一个错误,让他的队伍最终被覆灭了。
朱元璋接手了刘福通的工作,他并没有贸然北上,而是决定先占山东,再占潼关,然后再攻河南。如此一来元军便被朱元璋的队伍分成了三个部分,溃散的元军如何看似强大,其实已经是空有虎壳不再凶猛了。朱元璋花了十个月的时间,将元军的队伍全部击败,最终如愿占领了北京,实现了天下一统。
就个人看法而言,虽说李世民在军事上也有许多功绩,但是他的先天条件比朱元璋优越的不少。所以总的来看,朱元璋的军事实力恐怕比起李世民要高出一些。
若说李世民是有家产的世家公子,那么朱元璋就是白手起家的穷小子,公子本就有人追溯,而穷小子只能自己一步一步走。两人都创建了自己的王朝,但是就人生挑战难度而言,朱元璋的难度级别自然是比李世民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