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的是和珅荣耀一生的简介,而接下来笔者则会通过三个方向来解读,这位出身贫贱但却华丽逆袭的清朝第一权臣。 第一点,身世 和珅属满族正红旗,钮钴禄氏( 满族最古老的形式),原名为善保。 和珅出生于乾隆十五年即公元1750年,当时的和珅已经家道中衰,他的父亲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副都统而已。和珅三岁时母亲因病去世,九岁时父亲亦因病去世。就这样,年仅九岁的和珅就不得不提前感受社会的残酷,但好在他还有一位忠心耿耿的老仆人。
提前感受了社会残酷的和珅在那时便立誓,一定要重振家族,不再被他人踩在脚下( 和珅曾请求舅舅收留自己,但被无情地扫地出门)。大约十年后,和珅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熟练掌握了满蒙汉藏四门语言,而且还得到了当时的大儒吴省钦与吴省兰的认可。 乾隆三十三年即公元1768年,和珅在咸安宫( 清朝为八旗子弟开设的官学)学习时被时任直隶总督的冯英廉所看重,随后更是将自己的嫡孙女嫁给了他。在岳父的支持下,和珅在乾隆三十四年参加了科举考试,但名落孙山。随后不服输的和珅再次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是以文生员的身份获得了三等轻车都尉的官职。
三年后,和珅被选入宫中担任三等侍卫,而后又被指派为粘杆处( 乾隆时用来监控京城内外及各省三品以上官员)侍卫。同年,和珅又因功被升为管库大臣,总管布库( 各地上供的布匹都由这里统一管理并分配)。次年,布库在和珅的管理下存量和质量都是大增,而和珅也因此走进了乾隆的视线。 这里笔者要提到,直至此时,和珅全家都是居住在一个破旧的老胡同里。虽然他的岳父是直隶总督,但在这方面却并没有给他太多帮助。好在和珅的妻子冯氏也一直任劳任怨地跟在他身边,所以和珅才有更多的机会和精力来学习,学习如何改变自己的身世。
第二点,逆袭 在管库大臣这个职位上做了两年后,和珅因公升为乾清门侍卫,同年又担任御前侍卫且兼职正蓝旗副都统。从这一刻起,和珅的人生轨迹正式发生了变化,也是从这一刻起,清朝第一大外姓权臣,终于正式地走上了属于自己的历史舞台。 乾隆三十八年即公元1773年,定边将军温福奉命攻打小金川( 今属四川),但令人意外的是,温福在占据大优势的情况下突然被叛军击溃。消息传至京城后,乾隆大怒,因此向身边的众人问道,是谁之过与?因为事出突然且在场的皆为武官,因此无人知道这句出自《 论语》的典籍该如何应对。
但同时,在远处站岗的和珅也听到了这句话,并大喊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和珅的回答让乾隆之前的愤怒很快消失,因为他很惊讶,惊讶一个站岗的侍卫竟然也知道《 论语》里的记载。这里笔者要提到,之前和珅虽然被乾隆看重,但二人并未谋面,乾隆提拔他也是因为他工作做得好。 将和珅叫到面前后,乾隆看着他英俊的外貌,顿时心生好感,而后又详细地询问了他的家世背景及其他文学知识。被和珅折服后的乾隆暂时忘却了温福的战败之罪,只是让阿桂去代他重新出兵。
三个月后,仅仅是御前侍卫的和珅突然被提拔为户部右侍郎,而后一个月内又升为军机大臣( 清朝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军机大臣)。同年,和珅接连升职,直至年末,他已经是一品朝冠加内务府总管,同时还可以在紫禁城骑马出行。 再往后,和珅步步高升,甚至第一次做到了步军统领( 九门提督)的位置。因为步军统领的身份特殊( 京师守卫部队,直接负责紫禁城的安全),所以由此可见,和珅在当时就已经真正地成为了乾隆的心腹属下。这里请注意,笔者说的是属下而非臣子,因为步军统领的特殊职能,一般来说,担任这个官职的都是皇帝的绝对亲信,其关系远非寻常臣子可比。
就在和珅一帆风顺之时,却突然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他人生的大事,那就是“ 安明行贿”案。当时和珅除了是步军统领之外还是吏部右侍郎,某天傍晚,一位叫安明的笔帖式( 文书翻译人员)登门拜访,试图行贿和珅来为自己升职加薪。但和珅断然拒绝,不过看在安明是第一个来找自己的份上,还是决定帮助安明。 但安明刚刚升职就传来父亲去世的消息,当时的规定是家中有人去世官员必须离职奔丧,但安明却因为刚升职所以不愿回去。后来此事被当时的吏部尚书永贵得知,而永贵早就嫉妒和珅升职过快,因此以安明行贿为借口将和珅告到了乾隆那里。
虽然此事仅让和珅戴罪留级,可他同时也从这件事中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做官不能太“ 清澈”,做人不能太“ 孤独”。此事过后,和珅开始大肆收受贿赂并聚集党羽,至乾隆五十一年初,和珅几乎掌控了大部分的朝政要务,而且凡是与他作对的都被以各种理由清出朝堂,那时的他党羽触手遍及全国各地。 这里笔者再提个小故事,和珅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得到乾隆的信赖,也多亏了孝圣宪皇后( 乾隆生母)的支持,孝圣宪皇后与和珅同出一族且非常信任和珅,在她临死前甚至要求自己的葬礼必须由和珅主持。
第三点,做人 这里是对前两点做的一个总结。乾隆早年非常注重培养人才( 非皇族),而这些人才又以满族为主,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傅恒、讷亲、阿桂与鄂尔泰等。但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这些人基本都是武官而很少有文官,且这些人都不善于处理经济问题。因此,和珅的出现几乎是完美地弥补了乾隆时期的满族文官之缺陷,更为重要的是,和珅除了可以作为文官之外,还可以用来帮助自己敛财( 皇帝内库而非国库)。
乾隆六下江南,共计建造行宫30多座,而且对于沈阳故宫、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建筑也进行了多次修缮。这些举动算下来开支何止十亿( 仅修缮圆明园就耗资3亿两白银)以上,但和珅却为乾隆把这些开支打理得妥妥当当,而且从没有在国库中支出过一分钱。 和珅因为精通满蒙汉藏四族语言,所以经常被乾隆派去处理很多少数民族的问题纠纷,这点从他担任理藩院尚书一职就能看出来。同时,和珅以文学知识起家,所以在这方面也是满足了乾隆很大的心理需求。比如有一次乾隆在傍晚时看《 孟子》一书,但尽管掌灯了,却还是看不清楚。而和珅就从这里入手,乾隆哪里看不到他就从哪里开始背诵,同时还会附带他自己的见解。
另外,很多人都说和珅把控朝政架空皇权,但事实上,和珅对于朝政的操控非常谨慎,凡国家大事与触及到皇权核心的他从来不会过问( 更重要的,他从不过问兵权),他真正操控的其实只是他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换句话说,只要没人弹劾他,他从来不会主动去得罪他人。 这里笔者再提到一个名词, 议罪银制度。这是和珅首创的,其意义便是,官员与富商犯错,可根据情况缴纳一定的银两来抵罪。议罪银制度出现后,举国沸腾,所有人都在辱骂和珅,但和珅却一人承担了这些罪名而从不做辩驳,原因是议罪银制度的收益全部都进了乾隆的私人内库,从而为他的奢侈生活所买了单。
除此之外,和珅真正地将自己看成了乾隆的影子,每次乾隆想做什么他都会提前揣摩并准备,但从来不会触及红线。比如晚年的乾隆经常因为记忆力跟不上,而无法写诗挥发心情,所以和珅就替乾隆代笔,而他写出来的诗也非常符合乾隆的心意,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乾隆诗词集锦,凡是晚年所写的,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和珅代笔。 前文提到,和珅曾备受孝圣宪皇后的爱戴,但和珅之所以能进入这位清朝最幸福皇太后的法眼,则是因为他曾以一品大臣的身份,亲自抬着孝圣宪皇后去金山寺拜佛,理由是担心其他轿夫无法保证孝圣宪皇后的安全,因为金山寺台阶太多。
最后 ,和珅之所以能从普通的侍卫进阶成清朝第一权臣,靠的不是别的,正是他的机敏睿智,勤奋好学以及事事都为皇帝着想,却又从不贪权恋权。说得再直接点,就是把自己当成皇帝的影子,把自己和皇帝绑在一起,仅此而已。但是,这些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足够的聪明机智,因为起码得让高高在上的皇帝,从无数普通人中发现你,并觉得你确实是个可用之才。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