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如此,孙权才能先后在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中胜出,并奠定了江东集团的地位。不久之后,孙权也建国称帝,史称吴大帝。但在此之后,孙权的表现却令人摇头。人过中年的孙权,不仅丧失了年轻之时的锐意进取之心,而且还出现了昏聩无能的征兆。在孙权晚年,他在治国方面上下了一味猛药,不仅逼死了陆逊,还重创了江东士族集团。但后果非常严重,因为药效太猛,孙权此举为江东灭亡带来了深重隐患。
打压士族——孙权挑起党争
孙权晚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闹得不可开交,不少人因此觉得,这是孙权晚年昏聩的一个具体表现。不过按照笔者观点,孙权对当时的东吴局势,还是有一定清晰认知的。其关键之处便在于——继承人太年幼了,而江东士族的影响力又太大。在此情形之下,孙权难免不会担心,在自己死后,江东士族还能初心不改的辅佐自己的继承人吗?这个答案,连孙权本人都不确定。
原本在此之前,孙权将自己的希望都放在了长子孙登身上。后者不仅少年聪慧,行事也非常果决、明智,颇有孙权早年的风范。可惜天公不作美,孙登过早夭折了。国本问题事关时局动荡,所以孙权只好暂立三子孙和为了太子。《三国志•孙和传》有记载,孙和的母亲王夫人很受孙权喜爱,再加上孙和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裴松之注引《吴书》便说提到:“(孙和)讲校经义,综察是非,及访谘朝臣,考绩行能,以知优劣,各有条贯。”不难发现,在孙权心里面,他对孙和还是比较满意的。
但孙权还有试探的心思,于是他对鲁王孙霸有了过多恩宠。《三国志•孙霸传》记载:“和为太子。霸为鲁王,宠爱崇特,与和无殊。顷之,和、霸不穆之声闻于权耳。”这边孙和当上太子,进了南宫;而鲁王孙霸便直接进了西宫。而且两人的待遇,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这样一来,不仅孙霸自己会有野心,一些想着攀附权贵的世家子弟,也难免会有些异样的想法。
逼死陆逊——江东士族重创
鲁王孙霸还有一个同盟,是颇受孙权宠爱的长公主孙鲁班。孙鲁班后嫁给东吴名将全综为妻,故而史称其为全公主。全公主和王夫人有仇,所以她顺带着便记恨上了太子孙和。据《资治通鉴》记载:“吴主欲立王夫人为后,公主阻之。恐太子立怨己,心不自安,数谮毁太子。”在此情形之下,南鲁党争也逐渐蔓延到了朝堂之上。
本来在一开始,不过是一些不求上进的世家子弟在一起结党营私。杨竺、全寄(全综之子)等人,是鲁王孙霸的忠实党羽,而陆雍(陆逊之侄)、张休(张昭之子)、顾谭(顾雍之孙)等人,是坚定的太子支持者。南鲁党争期间,东吴局势陷入一片混乱。甚至有不少朝廷重臣,都卷入到了其中。值得玩味的是,以陆逊为首的江东士族集团,是支持太子孙和的,而全综、步骘等皇亲国戚,则是孙权暗示之下,选择支持鲁王孙霸。
裴松之注引《吴录》记载:“全琮父子屡言芍陂之役为典军陈恂诈增张休、顾承之功,而休、承与恂通情,休坐系狱。”在孙权的有心偏袒之下,支持孙和一方的江东士族,遭到了严重打压。陆逊作为士族集团的领袖,也曾向孙权上书,希望他能维护太子的正统地位,可孙权不予理睬。在全公主和鲁王孙霸的构陷之下,太子孙和最终被废,而陆逊等人也受到株连。据《三国志•陆逊传》记载:“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余财。”
宗亲掌权——东吴乱象纷呈
早在孙策统治江东之时,他便花费很大功夫,将名望很大的张昭请出山。在后者的联系下,江东士族最终和孙氏达成合作意向——共同治理江东。事实上,在孙权在位前期,他的权柄的确受到了江东士族的一部分制约。更让孙权为之忌惮的,吴郡四大家族更是互相联姻,达成了利益共同体。经过多年的发展,顾、陆、虞、张四大家族在江东内部,早已是根深蒂固。而作为士族代表的陆逊,经过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后,更是在东吴享有崇高的声望。
所以为了打压士族,孙权只好下了这一剂猛药。从结果上来看,药效不错,江东士族也受到了重创。但可惜的是,药效太猛了。江东士族的失势,也让孙氏宗亲独占了朝堂。孙权死后,少帝孙亮继位,但此时的东吴朝堂,先后有诸葛恪、孙峻、孙綝、全公主等人乱政,为江东集团带来了长达十几年的动荡。在此期间,孙亮更是直接被残暴的孙綝给废掉,换成了看上去比较老实的孙休。
吴景帝孙休继位后,还是颇有明君风范的。他先是采取雷霆手段,将乱政的宗亲给彻底除掉,随后又在东吴兴办教育。不过很可惜,孙休继位不久后,便暴毙身亡了。因为孙休的继承人年纪太小,而群臣为了防止再出现权臣干政的现象,遂命人将废太子孙和的儿子孙皓拥戴成了新帝。
孙皓继位初期,表现是很不错的;但没过多久,他滥杀无辜、残暴不仁的本性便暴露了出来。正因如此,江东士族对孙氏失去了最后一点信任。讽刺的是,缺少了江东士族的支持,西晋仅仅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便轻易越过了长江天堑,来到了建业城下。三国时代最后的幸存者东吴,就此宣告灭亡。
参考书籍:《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