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 字百室,定远人。幼年时就好读书,有机智谋略,学习法家言论,谋划的事情多能成功。朱元璋攻滁阳时,李善长前去拜见,朱元璋对他很是礼遇,留他做书记官。经常和他讨论以天下大事,李善长说:秦朝大乱时,汉高祖刘邦起于平民,但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喜欢杀人,五年成就帝业。如今元朝纲纪紊乱,天下土崩瓦解,您占据濠州距沛县不远,感应到山川王气的影响,应当效法刘邦当年的作为,定能平定天下。太祖称善。从此让他参谋军机,掌管钱粮,对他非常信任。有将士来投奔者,李善长观其才德,建议让担任合适的职位。同僚间有起龃龉者,则帮着协调处理。郭子兴想招罗李善长辅佐自己,李善长恳谢而不往,太祖更加倚重他。善长处理事务,裁决如流,又善于辞令,太祖的诏书多是他起草的。朱元璋亲自率军征伐,李善长多半居守后方,他能让将吏帖服,居民安居乐业。转运调拨兵饷无亏乏。设立盐、茶法,制钱法,定鱼税,开铁冶,使国库更加富饶,而民不贫困。明初官制、律令多出自善长之手,并监修元史,编《祖训录》及《大明集礼》诸书,制定天下刑狱,封诸王及功臣爵赏,事无巨细,都有他的筹划和参与。洪武三年,李善长被封为左丞相,魏国公,居百官之首。朱元璋常把他比作自己的萧何。
刘基
刘基 字伯温,青田人。元朝至顺年间考中进士,博学通达,经史子集无书不读,尤其精于象纬之学。当时西蜀的赵天泽评论江左人才,首推刘基,把他比作诸葛孔明。朱元璋攻占金华,听闻刘基的名声,用重金聘请他,他没答应;总制孙炎再次致书邀请,他才同意出山。见到朱元璋以后,当面向他陈上时务十八条策略,太祖大喜,修建礼贤馆作为他的府邸,恩宠礼遇隆重。太祖请教他征伐之计,刘基说:张士诚投靠元廷,不足为虑;陈友谅劫持自己的主公胁迫下属,名号不正,而且他地据上游,时刻有亡我之心,应该先征讨他。陈氏若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太祖大悦。刚巧,陈友谅也准备东下,其势力强大,诸将或议降或议逃据钟山,刘基张目不语,太祖召他入内宅私下询问,刘基奋然说:“主降及奔逃者皆可以斩了。敌兵骄狂,待其深入,伏兵袭取之,必胜!”太祖用其计诱敌,果大破之。剿灭陈友谅之后,又取张士诚,北定中原,刘基多献计谋。朱元璋即帝位,初定税粮。依照宋朝的规制,又在每亩上增加半升,惟独青田县不加税,还说:“令刘伯温乡里世世为美谈也。”刘基与左丞相李善长不合,太祖因一些事情要处罚李善长,刘基劝说道李善长是功勋旧臣,能调和诸将,太祖对他说:李善长数次欲害你,你为何还护着他,真应该让你来做丞相。刘基叩首说道:这就如同更换梁柱,须得用大木,若换成小木头,房子就立即倒塌了。刘基计划筹谋,人神莫测,闲暇时讲述王道,太祖每次都会恭谨聆听,常称呼他为老先生,还说他是自己的张子房。
徐达
徐达 字天德,濠州人,世代务农。从小就有大志向,性情刚毅勇武。太祖朱元璋初时只是郭子兴手下一名小部将,徐达当时二十二岁,前去投奔,两人见面谈得很是投机,从此跟着太祖南征北战。徐达重义如山,深获称许。到后来朱元璋破陈友谅、张士诚及北伐中原,徐达均独当一面,战功卓著。一生平定两座都城,三座省会城池,郡县数百个,市井宴然,居民不惊。太祖即帝位,任命徐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后,又命徐达兼太子太傅副将军。继续率军北伐,转战鲁、豫、冀、晋、陕、甘等地,大破元军,底定中原。并戍守北疆,曾率军远征塞北,与蒙古军战,阻其南侵。每年春季出征,冬季召回,如同驻守边疆的长城。明朝初期的名将,首推徐达与常遇春,两人均俱才勇,而徐达尤长于谋略;若收获勇士,必结以恩义,俾为己用;且治军极严,所过之处从不扰民,当年徐达击破张士诚的军队,将要人城时,严令将士说:“抢掠民财者死,毁坏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大军入城,百姓安居如故。徐达平日管理军务,言简虑精;令出不二,诸将严格遵从;他善安抚,与部下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恩效死,是故所向披靡。太祖与徐达私交甚厚,有布衣兄弟之称,太祖称赞他说:“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