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提到西晋,一般会想到魏晋之风,之所以会如此,原因也简单,西晋时期基本承袭魏制,并未有大的改动。此外,西晋虽存在半个世纪的时间,但,除了前期统一三国之外,几乎是再无作为,很快王朝滑向衰败。
西晋的历史真是完全诠释了那一句话:开局即巅峰。
想想西晋皇室,从司马懿兢兢业业地为曹操效力开始,历时良久才逐渐掌握军政大权,成为了曹魏的实际统治者。之后,励精图治依托北方的强大实力,先灭蜀国又平东吴,实现了华夏大地的再一次统一。
此时摆在西晋面前的道路应该是内修德政、外拓疆土,像汉王朝一样将华夏的威名远播四海。然而,历史的走向却并不是如此,西晋王朝随着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去世而迅速衰败,继而,将华夏带入了动荡不已的深渊。
当我们将后世的苦难归咎于西晋皇室的作为之时,不妨尝试探究一下,西晋为何那么做?如果不这样做,能不能行呢。
总得来说,西晋的快速衰败,除了皇位传承之外,还有实行诸王分封的措施。而对于王朝来说,诸王分封的危害远大于皇位的争夺。要知道,皇位的争夺也不过是统治中枢不同势力间的互相角力,而分封诸王几乎是将地方的控制权交由诸王掌握。
这便为天下的割据动荡,埋下了伏笔。至于,晋武帝为何要如此做呢?这位开创“太康之治”的帝王,难得看不到这样做很可能导致宗室间的争斗吗?
对此,司马炎肯定知晓可能的后果,而在知道这一后果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分封宗室,说明在晋武帝看来,自己建立的王朝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而这一威胁的严重,已然超过了未来可能的宗室争斗。
梳理一下,当时西晋王朝的各方势力,能让晋武帝如此忌惮的,也就只有自东汉时期便已存在的世家大族了。尤其是随着当时官僚选拔机制有利于大世族之后,他们对王朝的安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在各大世家的支持下,华夏大地上各地割据不断、战火频仍。即使到了,三国时代,各门阀世家依然在统治机构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连司马氏也是起于世家豪门。
对于晋武帝来说,防范世家大族是维持司马氏天下的重要的考量,而将宗室子弟分封至各地,威慑地方势力,成为了一个选项。毕竟,有宗族力量的存在,世家豪门行事只能收敛起来,有助于维持王朝的稳固。
只是,让司马炎未能想到的是,诸王虽然完美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却也让其力量膨胀,最终,引起了诸王参与皇位的争夺,直接导致西晋王朝衰败。因中原王朝力量的削弱,引发了内迁游牧民族的野心,最终,让华夏进入了数百年的动荡岁月。
感谢各位的关注支持,欢迎点赞、评论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