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以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地取得胜利,成为诸侯称霸的主旋律。反倒是廉颇这种秉承着礼法的“德圣”和时代格格不入。他觉得只有在正面战场马革裹尸取得战功或者在朝堂死谏之人才是英雄,所以在初期,他非常看不上蔺相如这种动动嘴就能居高位的“说客”和“小人”。
假如去秦国,必定坐实郭开的谣言
请注意,廉颇姓赢不姓廉,还是嬴政的那个赢,严格来说,他应该叫嬴颇。古人将姓氏名分开,廉颇其实姓赢,廉氏,名字叫颇。
所以赵王和秦王同为赢姓赵氏,秦赵两家王族心知肚明。你廉颇一个外人,从赵国投奔秦国,不是从侧面证实了郭开的谗言,你廉颇有所保留。所以把声誉看得比命还重的廉颇是死都不会去秦国的。
秦国名将如云,廉颇明白自己不会被重用
[var1]
[var1]
[var1]
战国四大名将,廉颇、李牧、白起、王翦,个人认为廉颇是排在最后一位的。所以廉颇打齐国非常出彩,以长平之战后的残兵把趁火打劫的燕国打的落花流水,打魏国也是基本平推,都这些不能掩盖廉颇对秦国败多胜少的事实。
秦国人,秦国军队其实不大重视廉颇。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因为廉颇居然被战国四大名将之名都够不上的王龁打的连失三道防线,即便投奔秦国,也注定不会被重用。秦国也会怀疑,你到底是不是赵国派过来的奸细。
出将入相到率军兵变,廉颇其实晚节不保,您是赵王或者秦王也不会要他
因为破趁火打劫的燕军有功,赵奢、蔺相如相继离世,廉颇在赵国的地位达到巅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想要占便宜的燕军被直接打成了经验包,不久廉颇受命去攻打魏国。赵王决定用乐乘换下廉颇,锻炼一下新人。廉颇接到通知后,可能是被长平之战的阴影刺痛,直接率军发动了兵变,把乐乘打的下落不明。事后也觉得太过于极端,直接丢下部队跑回了当时正在交战的魏国老家。
您是秦王或者赵王,真的愿意驾驭这样桀骜不驯的廉颇吗?那么多威胁性较小的年轻将领用起来,不比老将廉颇更顺手?
廉颇也看不上秦国,他觉得秦国阴险狡诈
在他看来,他在正面战场没打过秦军不是他的问题,只是秦国的离间计和郭开的谗言。
他是不屑与那种背后爱搞一波小动作的秦国合作的,在廉颇身上,那种春秋礼法尚在。去了秦国,也预示了他向秦国的胜之不武屈服。所以廉颇去哪国也不会去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