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到了今天,世界各国都以唐人街来纪念数百年前,那个辉煌而璀璨的年代。
尽管最终依旧不可避免的像其他朝代一样,逐渐走向衰弱,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存在,已经证明唐朝的君王们,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不过要说起唐朝为何能够有如此发展,主要还是“归功”于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
若没有他坚定夺取皇位,长达二十二年的贞观之治也不可能出现。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玄武门之变中,原本作为李建成部下的唐将常何,曾主动为李世民打开城门,这才有了政变的成功。
否则李建成、李世民两兄弟平稳对峙,谁也不知道后续的发展将会如何?
唐将常何
有关于唐将常何的故事,还要从甘肃敦煌藏经洞中的文献不断被研究解读开始说起,也正是其中名为《常何墓碑》的碑文被翻译之后,人们才逐渐了解了当年玄武门之变中的诸多细节。
否则时至今日,人们大多只知道尉迟恭枪挑李元吉头颅,李世民射杀李建成,但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却没有一个合理的阐述。
碑文中记载,常何原本只是一个绿林好汉。就如同《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一样,因为各种原因,走向山林之中生存。
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常何并不只是为了自己,在隋朝的暴政之下,他的内心也产生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想法。
只是由于常何个人能力不足,能够影响到的“起义军”也十分有限。
随着时间的推移,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定,全国各地的起义军队也变得越来越多。以翟让、徐茂公等人为主组织的瓦岗军,便是当时少数比较强悍的起义军队伍之一。
因为与常何所在地区比较近,常何也十分识时务地选择了加入。与此同时,原隋朝贵族李密也成为瓦岗寨中的一员,并且还在翟让的主动让贤下,成为瓦岗寨的实际领导人。
李密担心翟让声望过高而迫害对方的事情暂且不谈,成功入主瓦岗寨以后,李密也开始培养自己的班底,个人武艺出众,并且和自己意气相投的常何,很快成为李密的幸心腹大将。
可好景不长,在连续战斗的过程之中,瓦岗军被王世充所率领的军队击败,此时士气低落的瓦岗军就面临一个两难选择。
其一是继续负隅顽抗,利用地形优势和王世充部队周旋。只是所有人都知道,这样的反抗斗争,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对方击败。
其二则是加入李渊的麾下,毕竟当时李渊已经获得隋朝皇帝的禅让,成功建立了唐朝。有了李渊的庇护,瓦岗军一定还能苟延残喘。原本李密并不打算依附他人,但常何的建议,还是让他心生动摇。
常何表示:今天下民心,多归于李渊,如果此时投靠李渊,那就是雪中送炭的帮助。毕竟李渊虽然得势,但影响力依旧有限。可如果李渊实力逐渐壮大以后才选择依附,那就只是单纯的锦上添花。
两者的重要性,轻易就能分辨。听闻常何的分析,李密最终选择依附,而这一分析也让李渊在得知以后,对常何十分欣赏。
常何的选择
然而常何并不知道,在已经选择依附李渊的情况下,他竟然还面临三次选择,这让他十分头大。
首先是李密和李渊之间的选择。
《唐书》中就曾记载,李密虽然暂时依附李渊麾下,但有着隋朝四世三公家族背景的加持,再加上自己手上也有数量众多的瓦岗军,所以李密的依附纯粹就是缓兵之计。
在李密看来,只要自己能够借助李渊的庇护休养生息以后,完全可以再一次自立门户。到时候天下之主,花落谁家,那就要凭各自的手段。而常何的选择便是支持追随李密,还是老老实实地待在李渊麾下。
最终,常何选择后者,并且一次又一次劝说李密无果后,淡定地看着李密被李世民剿灭。
其次则是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选择,李密被杀以后,窦建德将李密所处的山东收入囊中,王世充也在洛阳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从那时起,三分天下的格局短暂形成。
而唐朝内部,李建成与李世民明争暗斗,常何就需要选择其中一人进行支持。不过就彼时的实际情况来爱看,与其说是常何主动选择,倒不如说是形势所迫。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李世民奉命前往洛阳围剿王世充,李建成则奉命去剿灭窦建德以及窦建德麾下大将刘黑闼。
原本常何是跟随李世民一同征战,结果还没明确自己立场的时候,李建成就让李渊将常何调到自己身边,发动对刘黑闼的进攻。
《常何碑文》中对此还有专门的记载:“令从隐太子讨平河北。”
就这样,常何至少在明面上成为了李建成麾下大将。而常何所面临的第三个选择就是在玄武门之变时,究竟是站队李世民还是站队李建成。
后人难以理解常何的重要性,可事实上,如果当时常何没有选择打开城门的话,李世民的伏击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一旦让李建成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双方的争斗又将充满诸多变数。
好在最终常何依旧选择支持李世民,让李世民顺利在玄武门周边设下埋伏。等到李建成毫无防备地从玄武门出来以后,李世民一箭定天下。
当然,后世史学家通过对常何个人性格的分析以后也判断出另一种可能,即常何打算坐山观虎斗,等待渔翁之利。倘若李世民成功,常何有开门之功;可如果李建成成功,他也可以说自己诱敌深入。
总之,临场的变化全靠自己把握,能够在乱世中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绝不只是武艺高强就能决定。
从这一点来看,到也符合常何的实际利益。两边都不得罪,两边都不讨好。
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一个小小的决定,最终竟然会导致整个唐朝的发展,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李世民也因此顺利成为唐朝的新一任掌权者。
玄武门之变的影响
玄武门事变结束以后,正在宫内海池中划船游玩的李渊突然看到身披铠甲、手握长矛的尉迟恭出现在自己眼前,大惊之下询问对方:“今日作乱之人为谁?爱卿又何故到此?”
尉迟恭十分淡定地回答到:“秦王因太子与齐王作乱,起兵将其诛杀。为了防止惊扰到陛下,所以安排我护卫左右。”
事实上,看到尉迟恭出现的那一刻,唐高祖李渊心中就已经有了猜想。自己两个儿子之间的争斗,多半已经结束。
好大儿李世民安排尉迟恭来自己身边,防止惊扰是假,警告才是真。
只是事已至此,他也不可能将李世民叫来责骂。为了皇权,连亲哥哥都能杀掉,老将老爹幽禁起来,再简单不过。
等到所有事情都结束以后,尉迟恭“请求”唐高祖亲自下达命令,让各军将士全部接受秦王统一调度。就这样,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最惊险的一次政变行动,彻底落下帷幕。
原太子李建成的所有子嗣,全部被处死,李世民则在两个月以后,顺利从李渊手中接过皇位,从此开启属于自己的贞观之治。
那么玄武门之变究竟对后世发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答案就是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形再次发生,太子手中的权利,远远强于皇子,而后世各个王朝中的皇子们,也再不会出现像李世民这样,即被封为“天策上将”,又被封为“秦王”的人出现。
只可惜皇权争斗又岂是些许制度能够影响,为了夺取皇位,有心之人皆不择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后人们常以玄武门之变评说李世民、李建成以及李渊这三个人。
可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一事件对于李世民本人来说,从来算不上值得夸耀的政绩,而是一段不愉快的往事。
哪怕已经成功取得帝位,李世民也从没有对外宣扬自己在玄武门之变中有多么勇武。
其一是不光彩,不好说。其二则是诛杀手足兄弟,无法诉说。
结语
就常何的存在以及玄武门之变的过程来说,任何一环的缺少,都很难让政变取得成功,贞观之治也不可能出现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史之中。
很多人曾想,倘若李建成取得最终的成功,谁又能证明他无法像李世民一样,成为值得人们称赞的帝王呢?
这里其实涉及到哲学中证实不证伪的问题。
李世民取得成功,这是已经明确发生的一件事情,是值得后人肯定的一件事情。
在属于他的历史时期,他对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中华文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
可李建成无论成功,终究只是一个伪命题,他或许会比李世民做得更好,但也有可能成为一个暴君,谁也说服不了谁。
因此,人们的关注点,为什么又要强行放在李建成是否能够做得更好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