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夏朝都亡了,商朝频繁迁都究竟躲谁?考古显示:商朝避的并非洪水

夏朝都亡了,商朝频繁迁都究竟躲谁?考古显示:商朝避的并非洪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389 更新时间:2023/12/12 10:44:16

是故,都城的选择也往往是新兴王朝的头等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除非遭遇重大变故,否则绝无随意迁都之理。但商朝对于都城的迁移,却有近乎“随性”般的频繁。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朝从第三位君主太康到末代君主夏,都城都在斟鄩。而商朝都城的地望,却有“前八而后五”的说法。

所谓“前八”,指的是商朝建立之前,自始祖契到商汤灭夏之前的8次迁徙,“后五”指的是商汤建国后到第19位君主盘庚之前,有5次迁都。

当然,这5次恐怕还存在漏记的可能,因为殷墟考古近100年来,只发现了上至武丁时期的甲骨卜辞以及相关遗存,并无盘庚、小辛小乙三帝时期的出土物。

这也就意味着,历史上商朝对于都城迁徙的频次,很可能要比文献记载的还要多。

商部族起源于我国的东北辽西一带,直到定都安阳(殷墟)之时,殷商贵族的墓葬依然保持着头向东北的葬俗,而在商朝建立之前,中原地区并无虎型青铜器,殷墟发现的东北虎造型,也佐证了商人的发祥地正是东北。

所以,从契到汤的8次迁都,可以视作商部族南下中原的战略性移动,目的是发展壮大。这也符合新石器时代以来民族迁徙的基本规律。

目前考古已经证实,在公元前1750年前后,中原的统治核心在伊洛平原,这里发现了夏文化的中心区域—二里头遗址。

而商文化的考古学遗存,则由河北漳河流域的下七垣文化(先商)、郑州和偃师的二里岗文化(早商)、安阳殷墟文化(晚商)组成,从东北到河北再到中原腹地,清晰地描绘出一条商从方国到王国的蜕变脉络。

在二里头文化四期(前1560—前1520年)时,二里头遗址已经从都城降格为普通聚落,而近在咫尺的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则顺势崛起,结构复杂的宫殿建筑群和青铜礼器,见证了新兴势力的初生光芒。

二里头文化和郑州商城为代表的二里岗文化是两种不同族群创造的文化遗存,这种时间上的先后,印证的正是史书所载的夏商鼎革事件。

换言之,此时以商汤为代表的商部族,已经攻占了中原核心区域,建立了以商为核心的全新统治秩序。

据考古发掘报告称,郑州商城城垣周长近七公里,挖土量为一百七十万立方米,夯土量为八十七万立方米,按照每天1万人筑城计算,如此规模的城垣也至少需要八年时间。

郑州商城是不是商汤最初的亳都,目前还有争议。但郑州商城庞大的规模至少说明了一点,即商朝在早期之时的确是有意在中原腹地长期立都的。

但奇怪的是,自第十任君主商王仲丁开始,商朝又开始了如游牧般的迁徙之路。

据《史记》记载:“仲丁即位,自亳迁于嚣,河亶甲整即位,自嚣迁于相,祖乙胜即位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即位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嚣、相、奄的地望,都没有超出鲁、豫两省范畴,但总体方位却是由南向北,从中原腹地迁徙到了豫北的安阳,直到周武王伐纣,殷商灭亡。

对此,著名先秦史专家郭静云曾提出疑问:“从地理位置来看,郑偃到殷墟的路线,并不符合文明变迁及发展的趋势。郑偃的地理位置、土质、气候等环境条件,都比殷墟更适合农耕”。

仲丁生存的年代距商汤时代已经过去了一百余年,此时的夏朝早已灭亡,不存在复辟的可能,那么作为农耕政权的商朝,为什么要放弃广袤的伊洛平原,转而迁往土地相对贫瘠的安阳一带呢?

关于商朝频繁迁都的原因,目前最直接的记载源自《尚书·盘庚》:“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东晋的梅颐在《孔传古文尚书》中解释说,“水泉沉溺,故荡析离居,无安定之极”,此后,“洪水说”成了影响力最大的说法。

不过,这个说存在一个无法解释的矛盾:既然商朝都城遭遇严重水患,为什么盘庚提议迁都时,还会遭遇贵族的抵制呢?如果是因为洪水迁都,为什么会多达5次,难道洪水在追着商朝都城跑吗?

考古显示,在二里头向二里岗文化过渡时期,伊洛平原并没有发现任何洪灾迹象。在盘庚之前,唯一遭遇洪水的君主是祖乙,史载“祖乙圮于耿(河水所毁曰圮)”,但这次洪水却并没有导致商朝迁都,直到祖乙之孙南庚时才迁奄,这期间相隔了三代五王。

同样有过水患的还有武丁在位时。殷墟出土的武丁时期卜辞“洹其乍兹邑祸”,明确提到洹水泛滥为祸于殷都。但众所周知,武丁时期的商朝都城始终在安阳殷墟,并未发生迁徙。

这恰恰表明,商朝迁都并不是在躲洪水。

那么商朝为什么在不停迁徙?他们到底在“怕”什么?

我们先来看《史记》给出的线索:“殷道衰,诸侯或不至……太戊使殷复兴,诸侯归之……河亶甲时,殷复衰……祖乙时殷复兴……帝阳甲之时,殷衰……”。

可见,自商汤以后的商王朝,并非如后世多数王朝那样经历一个初生到强盛再到衰落的抛物线发展脉络,而是一条反复在盛衰之间变换的曲线。

为什么会这样呢?

司马迁总结是“自仲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谓“九世之乱”,即商朝的王位继承混乱导致了它的兴衰反复。

但这恐怕是后世把“父死子继”的模式硬套在商朝身上所得出的结论。事实上,商朝王位继承原本就是“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相结合的方式。

根据出土的甲骨卜辞显示,仲丁死后传位弟弟外壬,外壬死后传位弟弟河亶甲,河亶甲死后王位传回仲丁之子祖乙(《史记》记载祖乙是河亶甲的儿子,被甲骨文纠正),祖乙死后传位儿子祖辛,祖辛死后传位弟弟沃甲,沃甲死后王位传回祖辛之子祖丁,祖丁死后王位传给了沃甲之子南庚。

可见,在所谓的“九世之乱”期间,商朝的王位都是很有秩序的一代一代传下去,并没有发现“乱”的状况,始终是有弟传弟,无弟则传子。

显然,因乱而迁也不是事实。那么商朝频繁迁都必然有有其它原因。

根据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研究显示,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出土的青铜器中,兵器比例为15%,礼器为80%,而殷墟兵器占出土青铜器总数的比例却正好相反,是郑偃遗址的数倍。

此外,早商遗址发现的人殉数量通常为个位数,而晚商殷墟遗址发现的人殉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人种还囊括了蒙古人种、太平洋黑人种、高加索白人种、爱斯基摩人种等等。

这说明,每次迁都的商朝,伴随而来的都是军事战争的强盛和内服区域的扩大。换言之,商朝的迁都,带有军事目的,即拓展疆域。

考古的这一发现,也得到了《竹书纪年》记载的印证。

仲丁迁嚣(今河南郑州),伴随而来的战争是“征于蓝夷”(今晋东南一带),河亶甲迁相(今河南内黄)“征班方”(今山东曹县一带),迁奄(今山东曲阜)后“征丹阳戎”(今山东曲阜西),到迁殷后,卜辞中出现的商朝征伐对象变成了人方、鬼方,以及安阳以东的东夷。

商朝是在积聚人力、物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即向外发展扩张,而这种扩张并非是派军队远征,而是直接迁都至要征伐的临近地区,颇有点像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五伐漠北的用意。

而商朝在迁殷后,并未再次迁都,是因为东夷问题始终未能解决,直到末代君主纣王在位时,商朝的主要用兵方向依然是东夷、淮夷。

所以,迁都,恰恰是商朝军事帝国的独特体现。

更多文章

  • 宋国为何叫“宋”?甲骨文改写认知,背后还隐藏着商人起源史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的甲骨文故事,宋国为什么叫宋国,宋甲骨文字怎么写

    那么,微子启建立的宋国,为何取名为“宋”,是由地名而来,还是其他原因?甲骨文改写了认知,“宋”之称呼的背后还隐藏着商人起源史。关于国号“宋”的起源,古今学者观点基本一致,认为“宋”即“商”,“商”即“宋”。《国语·吴语》记载:“乃起师北征,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春秋晚期,吴王夫差北上争霸,通于

  • 据史料记载,周朝皇帝寿命平均过百?为何后人寿命越来越短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周朝君王寿命排名,西周的皇帝很长寿吗,周朝皇帝寿命表

    由此可得,古代君王里也很少有掌握长寿之道的。但我们却能发现古时候也有不少长寿之人,比如在黄帝时期就有一位男子活了八百年的传说,而且在历史书中也有记载过周朝皇帝大多长命百岁。那么这些事情是真的吗,是否这其中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呢?一、《山海经》里的传说大家都知道,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能够被治愈的

  • 大禹后代建立夏朝,帝舜后代建立商朝?先秦文献改写认知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夏朝和商朝的相关资料,大禹治水后建立了什么朝代,三皇五帝夏朝商朝

    关于中国古代王子复仇的历史,最广为人知的是少康复仇记,后羿乱政导致太康失国,寒浞乱政废除后羿,半个世纪之后,夏人少康击杀寒浞,重新接续了夏王朝,历史上将这两件事称之为“太康失国”与“少康中兴”。但少康复仇记并不是最早的,以如今文献记载来看,排名第一的当属帝舜后代复仇记,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六百年的商朝

  • 刘子业:史上最荒唐的皇帝,他做的事情,连商纣王都得顶礼膜拜!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子业皇帝是怎样死的,刘子业纳姑为妃吻戏,刘子业真实故事完整版

    编辑但是咱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可能就是真的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他就是南北朝时期刘宋第六位皇帝刘子业。刘子业登基时不过十五岁,到他被杀时年仅十七岁,但是史料上却说他干了三千件坏事,就连南朝史学家沈约评价他都说,就连商朝时的商纣王,和西汉仅仅在位二十七天的刘贺,都要对这位君主顶礼膜拜。刘子业究竟

  • 清华大学拍下战国文物,意外揭开甲骨文未解谜团,难怪夏朝找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甲骨文记载的夏朝,甲骨文考古成果,甲骨文在夏朝出现了吗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历史很长,我们一直认为我国成型的国家历史是从家天下的夏朝开始。不过,虽然夏朝属于史料都认为的存在,但是却一直没有出土文物来对证,而我们国家有记载的历史,一直到商代,都有大量的出土文物可以佐证,唯有夏朝,所有的历史书里都有它,但是始终无法确定其具体的年代。我们有明确纪年的历史,是开始

  • 帝尧为何叫“尧”?甲骨文改写认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尧的甲骨文怎么写,尧甲骨文演变,尧和禹是甲骨文吗

    中国古人造字很有规律,有“禾”部的文字都与“谷物”有关,有“氵”部的都与水有关,有“宀”部的都与房屋有关,有“贝”部都与财宝有关等等,即便不认识某些文字,但只要见到相关部首,也能猜出大概意思。但含有“尧”部的文字,大抵有浇、挠、饶、绕、烧、晓、侥、跷、铙、蛲、硗、荛、桡、娆、哓、骁、峣、翘等等,它们

  • 中华5000年,夏朝之前的1000年,中国人在干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从夏朝开始的历史,中华5000年是从哪一年开始的,中国从夏朝开始的社会变化

    大家好,我是蜀山笔侠,很高兴分享文章给大家。之前给大家聊过一期中华上下5000年的问题,聊得比较糙,这期,给大家好好说道说道。中国现行历史教科书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考古和分子人类学成果了,对于中国史前文化的重新定义,已经迫在眉睫。问题在于:落实到教科书上的东西,是非常严谨的,容不得半点纰漏和猜

  • 殷墟出土15万片甲骨文,揭开了很多解不开的谜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了什么,殷墟甲骨文图片大全,殷墟甲骨与中国早期的文字

    此后甲骨文的出土波折不断,到了1908年殷墟遗址第一次在学术界被发现,再到1928年在傅斯年主导开始了正式的挖掘,殷墟考古的挖掘,确立了殷商时代的社会作为可信历史的科学地位揭开了很多谜团,但在挖掘中却也制造了很多解不开的谜团,因为在殷墟的挖掘中遗址内发现了黑人和白人的头骨。“殷墟”甲骨文问世殷墟原来

  • 商纣王刚登基,请叔叔一起吃饭,叔叔看他的筷子,感叹:商朝要亡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商纣王人物关系图,商纣王是什么时候登基的,商纣王有兄弟姐妹吗

    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几千年来不断有人争论。然而在历史上比妲己更出名的是商纣王,都说红颜祸水,却不知昏君误国,商周六百年的基业全部毁在了商纣王手里。其实在商纣王刚登基,他的叔叔萁子就预言商朝将要亡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双筷子”引发亡国言论商纣王史书记载“子姓,名受”别名帝辛,他的生母是正宫王后

  • 夏朝的存在令人质疑,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调查后,真相浮出水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为什么很多人质疑夏朝存在,夏朝存在的真实情况,夏朝存在的可信度

    西方早就对中国号称“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说法看不惯了,在此之前,他们所认为的中国历史的起源只能是春秋时代。为了反驳西方学者,中国的历史学家们不得不进行相关的考古工作来证明中国实际存在的历史,一度将中国的历史证明到商朝。但当他们想要证明夏朝时,却因为缺少实际文物证据而被迫停止,而怀疑派学者也就在此时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