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定原因上讲,李世民杀单雄信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无关乎他的仁心或是冷酷。首先李世民是一位政治家,他的仁厚或是冷酷都是基于自己切身利益考量后所表现出来的。
但在李世民杀单雄信的五年后,世人看着他做出的另一件惊天大事,不得不感慨当年杀单雄信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如果当年不杀单雄信的话,可能最后的赢家会是李渊、李建成。
众所周知,历史是一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民间流传的演艺评书和正史记载的历史人物部分也有大批的不同点。比如说隋唐好汉单雄信。演义中的单雄信有勇有谋,忠肝义胆,人称“小关公”。
而正史上的单雄信却十分喜欢投降,一个活脱脱的墙头草式的人物,一有风吹草动、见势不妙就轻易投降。所以史书中李世民之所以要除掉单雄信是明白,降后他也不会忠心于自己,更有可能在自己危难时再给自己一刀。
隋末乱世,群雄并起,自认英雄的单雄信与徐世勣作为同乡好友一起加入了翟让的瓦岗军,并在平时作战中凭借英勇的表现和过人的谋略逐渐成为翟让的心腹将领。
后续李密加入瓦岗后,翟让在王伯当的建议下,将瓦岗之主的位置禅让给李密。李密便给翟让等部下纷纷升官赐爵,单雄信因擅长马上用枪而被封为左武侯大将军。
但李密生性多疑,翟让禅位后不满半年,因听闻王儒信劝说翟让将权力再次夺回这个小道消息,李密决定先下手为强。恰逢翟让被王世充击败,李密则带兵前往翟让的驻扎地,借口支援实则摆一桌鸿门宴。
翟让没有察觉到这次宴会的危险,轻装赴宴。宴会上,李密借口偶得一张好弓,邀请翟让赏弓,趁其不备下将翟让砍死,与翟让同行的徐世勣被重伤。而单雄信早早看出事情不对,在李密出手之后第一时间便向李密归服。
李密部下劝说李密,单雄信如此轻易的就降伏,有今天的一次,以后必定也叛变李密。但李密考虑到这场宴会只是斩杀翟让,其余将领都是要降伏到自己麾下的,因此没有同意斩杀单雄信的提议。
单雄信因为自己的才能与见风使舵的能力逃过一劫,并且为了稳定军心,宴会后李密派单雄信前去劝说翟让的旧部下们归降他,其中就包括单雄信的同乡好友、此前被砍伤的徐世勣。
617年,李渊向李密提出联盟邀请,李密婉言拒绝。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杀死隋炀帝杨广,王世充寄书给李密,邀请他一起出兵攻打宇文化及,李密欣然同意。但当李密击败宇文化及之后,王世充却撕毁之前的协议转头进攻李密。
偃师之战中,李密命令单雄信带领兵马驻扎在偃师城北,之后的战斗李密节节败退,见此状况,单雄信投降王世充。李密被逼无奈只得投奔李渊。
徐世勣随李密一同投奔李渊,李密已经归顺李唐,那他之前掌控的土地就尽归李渊所有。但李密的土地之前都是交由徐世勣进行掌控的,现在徐世勣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将土地直接交个李渊,为自己搏一个好的新前程;再者就是将土地情况整理好送于李密,之后由李密处置。
但是徐世勣不太贪图功劳,对李密十分忠诚,从不认为自己私自将土地献给李渊是正确的选择。正因为徐世勣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命人再次统计了所掌控州县的军民户口,派人将其送于李密。
李渊后来听说了这件事情,便感慨道徐世勣的忠心护主,于是下诏封徐世勣为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后又加授右武候大将军,改封曹国公,并赐姓李。后因李世民继位,改名李勣。
621年,王世充与李世民战于洛阳,后因兵力不济被击败投降。单雄信也早早表示愿意投降唐朝,但李世民仍然下令将单雄信处死。单雄信没想到这次投降却没有得到好处。
李勣和单雄信的交情很深,借此机会便向李世民求情,希望能看在单雄信的能力以及自己的薄面上饶他一命,并且他声称可以用自己的官位抵单雄信的性命。但李世民听到后还是没有改变主意,拒绝了李勣。
单雄信深知自己在劫难逃,便将自己的家人托付给了李勣照顾,英勇赴死。这次单雄信的死因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王世充,毕竟君臣投降后军和臣只能留一位。
但看下之前投降李唐的李密、李勣,也正是因为李勣之前对李密的忠心,让李世民对其更有好感,再对比之前单雄信每每遇到困境都会背信弃义,让李世民从内心里觉得他会再次叛主。
距离李世民下令处死单雄信的第五年,玄武门之变爆发了。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当年李世民没有杀单雄信,事情会如何发展?单雄信会一心事主还是另觅佳路?
纵观单雄信之前遇到危险时的选择,如果玄武门事变时他在李世民麾下的话,对于李世民来说一定是个不定因素。如若李建成李元吉方对单雄信稍加利用的话,李世民一定会陷入被动。
李世民执意要杀单雄信,其实源自于他的自信。自信自己看人不会出现失误;自信自己的麾下其他的良将,并不需要单雄信来锦上添花。在长期的征战中,李世民展现出惊人的军事才华和谋略手段,他确实可以自信即使没有单雄信,他也可以取得胜利。
而单雄信之前因为接二连三的叛变,已经消耗完了他人的信任。俗话说“有个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所以,就在他第三次认为自己可以如以往一样逃脱的时候,命运给他了重重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