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本姓其实不是“项”而是“芈”,在《史记》中记载到“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由此可见,项羽的勇猛也是遗传了父辈。
少年时的项羽就对取代秦朝抱有信心,少年项羽在一次秦始皇出巡时,对着马车说到:“彼可取而代也。”
少年时说的话,长大后竟真的做到了,项羽长大后随叔叔起兵反秦,历时3年推翻了秦王朝的黑暗统治。
如此一位骁勇善战的勇士最后的结局竟在河边自刎而亡,这难免令人唏嘘不已。
要谈论项羽的死,就不得不说起“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的另一个主人公就是刘邦。与项羽相反,刘邦出身卑微,但最后却成为了胜利者,如此反转的故事结局归咎于以下几点:
1.鸿门宴上项羽丢掉了杀刘邦的最好时机
《鸿门宴》是初中必读的文章之一,本篇文章用精美的文字和丰富的文字技巧来表达刘邦的心理周旋,年少时以刘邦的视角读这篇文章为刘邦的逃脱而庆幸,长大后回顾此篇文章却发现,鸿门宴上刘邦的逃脱注定了项羽的死亡。
我们说项羽是英雄,是因为项羽是灭秦的大将,秦朝的暴戾让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的愤怒终于爆发。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开始,当时24岁的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举兵响应。
随着战争的激烈,叔父项梁战死,此时项羽已当成了副将,秦军也开始反抗,攻打赵王歇和张耳,围攻赵军,将其困在巨鹿(今河北平乡)。
说到巨鹿想必大家脱口而出巨鹿之战,此战也是项羽的成名之战。
当时楚怀王派宋义前去救援赵军,但宋义却胆小懦弱,到了安阳之后畏惧秦军,便停步不前。
而项羽当时作为副将眼看着起义军处于困境,宋义又如此懦弱,便杀了宋义,之后迫使楚怀王任命自己为将军,随即北上救赵。
项羽当机立断的果断和破釜沉舟的勇气让许多战士佩服不已,此后,他便成了各路义军的实际统帅。
按理说,项羽此时正是大势所趋,秦军眼看就要投降,但此时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变化,刘邦开始带领另一路起义军抢先占领咸阳,与项羽在鸿门相碰。
2.实力的悬殊
在鸿门宴上,范增看到刘邦欲恐之后会出大乱,劝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而项羽却优柔寡断致使刘邦得以借故逃脱。事实上这次的鸿门宴是杀掉刘邦的最好时机,不过项羽却没有把握住。
一场战争的胜利归根结底实力占很大一部分,没有实力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也无济于事。
项羽与刘邦二人对立,原先是项羽的军队实力远大于刘邦,但在彭城之战后却有所转变。转变的根本原因是项羽的心态。
项羽兵力按理说远大于刘邦,但却在成皋一带始终攻不下刘邦,双方僵持,而项羽越心急却越攻不下,如此长期以来,双方力量开始发生根本变化:汉军由弱变强,项羽由强变弱。
公元前202年,刘邦积攒够足够兵力,而此时项羽兵力已不如刘邦,刘邦向项羽发动总攻。项羽节节败退,当逃到垓下时,十万楚军已兵疲粮尽,所剩无几。而当项羽逃到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时,只剩28人。当项羽最后逃离乌江时竟孤身一人,实力如此悬殊,最后只能自刎。
3.爱妻虞姬的死亡
提到项羽的爱妻众所周知是虞美人,虞美人原名虞姬,虞姬和项羽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当代爱情故事的范本,在当时那个三妻四妾的时代,项羽拥有权力和权势,却没有拥有很多女人,只有虞姬一人。
项羽一生挚爱虞姬,而虞姬也不像普通女子那样在家做些针织手绣,而是随着项羽在战场上杀敌,也算女中豪杰。
当项羽被刘邦逼至垓下,已然知晓自己没了活路,不愿虞姬在自己死活被人蹂躏,便想杀了虞姬,但却不忍动手,此时又看到自己的宝马在身旁,相必在自己死后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悲从心来,唱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后人将这四句话编为《垓下歌》,《垓下歌》是一首非常凄美的歌,至今仍有很多人传唱。
说回虞姬,虞姬身为项羽最爱的人,也是最了解项羽的人,为了不使项羽为难,便自己拿起项羽的佩剑自杀了。
虞姬一死,项羽便也随着去了大半,尽管最后有逃出生天的办法,项羽也不愿意。
4.无颜面对父老乡亲的羞耻之心
项羽的一生从八千江东子弟开始讲起最后却也因为江东子弟而死。
项羽最后来到了乌江边上,乌江边的船夫欲送项羽过江,对项羽说道:“现在只有我有船,您现在马上乘我的船渡河吧,回到江东之地怎么说也有数十万人,足够您称王了。”
但就是这句话让项羽下定决心自刎。
船夫的一句话让项羽的羞耻心到达了顶峰,想当初率领八千子弟灭了大秦,而如今只剩自己孤身一人过江,实在无颜面对江东的父老兄弟。
最后,在乌江边上,项羽面对围攻他的汉军,指着吕马童说到:“汉王刘邦用黄金千斤买我的项上人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那就把它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
项羽就这样以凄美、壮观、悲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31年轰轰烈烈的人生,也结束了长达4年的楚汉之争。
仅仅从结果上说,项羽是个失败者,但项羽的魄力与魅力却吸引了从古至今很多人的追捧,其中就包括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表达了李清照对项羽的赞赏。
其中最值得细品的两个字是“不肯”,“不肯”写出了项羽对于这场战争的不甘心,不甘心自己落得如此下场,也不甘心自己做过的错误决定。
“不肯”也写出了项羽对于百姓的仁慈,不愿百姓再承受战争之苦,“不肯”更是表达了项羽对于虞姬的挚爱,和项羽对于江东父老的廉耻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