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中记载东汉末年,朝政腐败,连年灾荒,使得民不聊生。刘备想拯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张飞、关羽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情投意合的三人,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作为结拜的地点。在此后的三十多年之中,三人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终于开创了蜀汉基业。
而关羽刚刚出道便与刘备恩若兄弟,之后先有万军之中取颜良首级的战绩,又在襄樊之战中,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议迁都以避其锋芒。被司马懿和蒋济等劝住,二人建议曹操利用蜀、吴之间的矛盾,让孙权出兵袭击关羽后门,则可解围。
曹操采用了这一计策,孙权派吕蒙出兵,并将具体行动计划告知曹操。曹操为了让关羽早日退兵,挑起蜀、吴争斗,坐收渔利,便命人将东吴计划写好,射入关羽营中,关羽看后,犹豫不决,因此耽误了时间,此时由徐晃带兵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
因此孙权的军队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而关羽节节败退,一直退到麦城。孙权率兵赶到,派诸葛瑾多次劝说关羽投降。关羽假装投降,在城头上竖起白旗,暗地里带了十几个骑兵弃城往西而逃。孙权闻讯,派兵阻断了关羽必经之路,埋伏在草丛中,用绊马索绊倒关羽等人,活捉了关羽。
孙权亲自出马,再次劝关羽投降,然而关羽怒目圆睁,破口大骂:“我和刘皇叔一起共谋大业,怎会和你这样的叛贼共事。” 孙权怕留下后患,杀了关羽。这就是我们所认识的关羽,被我们形容为是忠义的化身。他的肝胆忠义更是被后人所津津乐道。 演义中也记载到
关公所随之兵,渐渐稀少。走不得四五里,前面喊声又震,火光大起,潘璋骤马舞刀杀来。公大怒,轮刀相迎,只三合,潘璋败走。公不敢恋战,急望山路而走。背后关平赶来,报说赵累已死于乱军中。关公不胜悲惶,遂令关平断后,公自在前开路,随行止剩得十余人。行至决石,两下是山,山边皆芦苇败草,树木丛杂。时已五更将尽。正走之间,一声喊起,两下伏兵尽出,长钩套索,一齐并举,先把关公坐下马绊倒。关公翻身落马,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
不过时至今日,很多人却不仅仅是看这些放在明面上的记载。他们认为杀死关羽的真凶并非孙权,而是刘备,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的时候已泄露秘密。“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是世人皆知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的重点篇章。
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后人有诗曰:“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曹操既脱华容之难。
演义之中所描述的这正是赤壁之战后,曹操仓皇从华容道败逃。诸葛亮派关羽在这里埋伏。曹操人困马乏,损兵折将,不能再战。关羽念在过去曹操厚待自己的情份上 ,不顾立下要活捉曹操的军令状,放过了他。诸葛亮明知道关羽重义气,会放走曹操,怎么还会把关羽去把手华容道呢?
所以说表面看是因为以前曹操对关羽有恩,关羽要报恩所以就放走了曹操,而且这次放走曹操也是诸葛亮的计谋,因为派其他人去,肯定会杀了曹操,而曹操一死,那蜀国就危险了,而且这样可以让关羽还恩于曹操。所以无论从大局出发,还是从关羽个人出发,都会放了曹操的。
那么为何要签下军令状,拿不下曹操人头就死罪,无非是要利用这个时机打压一下关羽的傲气,我们都知道关羽一向是不轻易将别人放在眼中之人。这样一来以后可能会收敛一点,更加谦虚谨慎,沉着,这样是有利于刘备集团大局的。而关羽最终也还是没有在意军令状,而放了曹操。
由此也看出关羽并不是会轻易将军令状看在眼中之人。因此后来在荆州违反“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八字方针,最后失荆州,身首异处。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一切丑陋的东西,在它面前,都将原形毕露。历史也是一面照妖镜,一切妖魔鬼怪都将无处遁形。我们后人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就要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学习历史,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