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上的“河朔三镇”,可以说是一个困扰中晚唐皇帝一百多年的心结。这是因为,唐王朝在平叛后期,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吐蕃带来的边患问题。唐王朝无奈之下,只得采取招降的手段来平息战事。当时,没有人想到的是,这样一个匆忙的决断,为此后的唐王朝带来了一个巨大的祸患,这个祸患便是“河朔三镇”。而唐朝的“河朔三镇”所指的便是黄河以北地区的卢龙、魏博、成德三镇。这三镇存在的时间,贯穿整个中晚唐的历史,一直都被唐王朝视为“眼中钉”。那么, 历史上黄河以北的“河朔三镇”,为何成为了唐王朝的心腹大患?
首先,如果我们要说“河朔三镇”为何是唐朝的心腹大患,便不得不提到“河朔三镇”对于唐王朝的影响,因为,“河朔三镇”可以说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历史上的三镇割据,可以说是成为了日后各地节度使效仿的对象。这是因为,在“安史之乱”后,三镇虽然名义上归属于唐王朝,但却如同三个独立王国一般存在。
“河朔三镇”这种脱离唐王朝管辖的做法,对唐王朝造成了极大的坏处。一来,三镇的割据开了一个不好的先河,这个先河便是藩镇割据的乱象,如果放任三镇割据的话,那么无疑等于默认了这种乱象。因此三镇成为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最为重要的打击对象。再者,三镇的存在,也使得唐朝彻底的失去了对这一地域的控制,而这中间就包含对赋税的控制。这对于叛乱后的唐王朝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当然,如果仅凭以上的两点,便将“河朔三镇”比作心腹大患,难免有些夸张。三镇能成为唐王朝心腹大患,同三镇的实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唐朝时的河北地区,农业、商业的开发程度已经到了很高的程度。虽然,受到了“安史之乱”的波及,但是三镇却依然拥有很大的经济、农业潜力。如果,唐王朝放任三镇独立发展的话,可以说是养虎为患,因为,安禄山便发迹于此。这也是为何中唐时期,唐朝皇帝不遗余力打击三镇的重要原因。
其次,历史上“河朔三镇”所占据的黄河以北地区,自古便适合耕战。并且,北方便盛产马匹,如果三镇凭借着骑兵的优势,完全可以做到迅速南下,这些因素都是唐朝皇帝基于现实的考量。同时,三镇之兵要远胜于唐王朝的部队,自天宝年间起,黄河以北地区便是唐王朝重要的边镇地区。因此,凭借三镇之兵的战斗力,很难保证日后三镇会不会重走安禄山的老路。这样的情况下,唐朝皇帝必然要想方设法铲除三镇。
唐朝历史上的“河朔三镇”,一直伴随到唐朝的彻底灭亡。而相对于其他藩镇,“河朔三镇”可以说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代表。因为,三镇不仅起到了一个风向标的作用,同时对于唐王朝本身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然而,唐王朝直到覆灭也没有彻底消除“河朔三镇”的威胁,这或许可以说是属于唐朝的历史悲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