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世民迎娶长孙氏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唐国公府的二公子,连世子都不是,更不要说与皇位有什么关系。
可这时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却非常看好李世民,觉得他日后必定有一番作为,原来高士廉偷偷给外甥女算卦,这卦象说:“此女以后必为皇后”。
于是高士廉开始倾全族之力支持李世民,并且在日后也为李世民夺取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少年夫妻
李世民与长孙无忌,二人相识于少年,李世民也经常到长孙无忌家里谈古论今。
时间一久,也就认识了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氏,两人日久生情,便由长孙氏的舅舅做主为两人订下了婚事。
长孙氏是隋将长孙晟之女,但父亲在她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由于长孙氏的母亲是长孙晟的续弦,家里兄长在父亲死后,便把他们母子三人赶出家门。
长孙氏虽说也是出身名门,但却从未沾过长孙家的光,好在长孙氏的舅舅高士廉,是一个好哥哥、好舅舅,见妹妹母子三人这般可怜,就把他们收留在家中。
这高家也是官宦世家,也不在乎多他们母子三人一口饭,一个容身之地,长孙氏一直由舅父抚养,这婚事自然也是由舅父做主。
在双方长辈的见证下,13岁的长孙氏与16岁的李世民很快完婚,少年夫妻的情感十分美好,十分恩爱。
婚后长孙皇后为李世民,生下了三子三女,可见夫妻是多么的举案齐眉、如胶似漆、羡煞旁人。
倾全族之力支持李世民
与李世民完婚后的长孙氏,在一次回舅舅家时,高士廉偷偷给长孙皇后算了一卦,卦象说:此女以后必为皇后。
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本来就一直十分看好李世民,卦象一显示,高士廉就觉得李世民定会登上那九五之位。
于是在李世民人生最重要的时刻,玄武门之变,高士廉可谓是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高士廉,这玄武门之变能否成功,都未可知。
随着唐王朝的建立,战功卓著的李世民被唐皇李渊立为秦王,而非太子,而这太子是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做为嫡长子,也理应是太子。
李建成十分忌惮李世民的功劳,便和三弟李元吉相互勾结,想要置李世民于死地。
没有皇位以前,都是兄友弟恭,可一旦沾染上皇权,就再也没有什么骨肉亲情可言,这样的环境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在一众幕僚的建议下,李世民决定铤而走险,发动玄武门之变。
今天我们看来,李世民一定是胜券在握,才会发动玄武门之变,但这其实只是因为,我们知道他一定会胜利,才会有这样的错觉。
按照当时的实力,李世民并不是胜券在握,他的对手是整个东宫还有齐王府,做这样的事情,定要极其隐晦,肯定不能明目张胆地调兵。
秦王府没有那么多士兵,怎么办?这时候,长孙氏的舅舅高士廉就发挥了很大的用处,高士廉当时掌管着监狱所有囚犯。
他为了帮助李世民,不惜犯下诛九族的大罪,把全族的性命都押在了李世民的身上。
高士廉妥善地利用了这些囚犯,在玄武门兵变这一天,他放出所有的囚犯,并发放武器,要求他们为秦王李世民保驾护航,只要这次可以立功,之前所犯的罪就可以不再追究。
这些囚犯听说有立功的机会,都表现得异常骁勇,因为当时秦王府的兵力都是登记在册,有严格规定的,没有人能想到李世民会一下子多这么士兵。
同时,太子和齐王也想不到,他们没有做任何防范,只能被李世民打个措手不及,最后的结果我们也都是知道的,以李世民大胜而告终。
高士廉因为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了大功,后被任命为太子右庶子,李世民登上皇位后,先后拜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太子少傅、太子太傅,累居高位,同时高士廉也是后世所熟知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可见,高士廉是十分有眼光、有远见的一个人,举全族之力支持李世民,结果也如他所期望的一样,也为整个家族带来了无上的荣耀,这一次博弈,是以他全胜而告终。
一代贤后
有这么聪明、有远见的舅舅,长孙皇后也自然不会差,长孙皇后的贤德,也早已就流传千古了。
长孙皇后与李世民十分恩爱,即使后面李世民贵为一国之君,但还是十分尊重妻子。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大部分人都应该听说过,每当魏征纳谏惹得唐太宗十分生气的时候,长孙皇后都会出面劝说。
经过妻子的劝说,唐太宗气也就消散得差不多了。
长孙皇后从不为娘家人向唐太宗索要官职,甚至还阻止丈夫给他们爵位官职。
按照道理,她的哥哥长孙无忌是完全可以担起宰相之职,但她一直劝说哥哥,不要占用这些官职,我们是外戚,应该懂得避险,在妹妹的劝说下,长孙无忌选择了闲职。
长孙皇后为人也很节俭,从不让后宫嫔妃、皇亲国戚铺张浪费,在长孙皇后的管理下,后宫一片太平,祥和之状。
长孙皇后十分爱读书,对很多书籍都有自己的见解,也为后世留下了罕见的墨宝。
同时,由长孙而皇后亲自编写的《女则》,也为后世女子的行为品德,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不幸病逝,唐太宗悲痛不已。
在皇后去世后,唐太宗甚至亲自抚养尚未成年的儿女,抱着年幼的女儿,思念逝去的妻子,帝王也不禁留下了泪水。
唐太宗日日思念妻子,便天天在城墙上眺望远方,他甚至还在城墙上面搭了台子,望着长孙皇后陵寝的方向。
后来,大臣们看不下去了,觉得皇帝不能如此沉溺于悲伤。向唐太宗说道:“自古以来,没有哪个皇帝这样去思念皇后的,这有理不合,还请陛下不要再过度悲伤了。皇后要是知道您这个样子,也是会劝说您的。”
被大臣们一番劝谏,唐太宗才不得已把台子撤了下来,但还是无法阻止他思念长孙皇后,期间多次写文章祭奠长孙皇后。
一直到唐太宗去世,他也没有再立皇后,一生只有长孙皇后这一位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