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即位,开始实行残暴的统治。没过多久,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反抗二世胡亥的残暴统治。公元前208年,数十万起义军在大将周文的率领下逼近函谷关,兵锋直指秦都咸阳。然而,此时的大秦帝国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锋芒。
[var1]
当起义军兵临城下时,昔日威震六国的王翦、王贲父子早已归隐故里,不再参与朝政;而率30万铁骑驻守长城,威慑匈奴的大将军蒙恬、蒙毅两兄弟,也在一年前惨遭奸臣迫害后下狱被双双冤杀。等起义军逼近都城咸阳时,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苏的秦二世胡亥慌了。
危难之际,秦二世胡亥采纳了章邯的意见,让他率兵平叛。临危受命的章邯,带着一群由骊山刑徒改编而成的军队前往戏水迎战义军。《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柰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彊,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
[var1]
不得不说,章邯此人也是颇有将才之实力。在他的调教下,毫无战场经验而言的一群骊山刑徒,硬是击溃了起义军。一战败周文,二战败楚军统帅项梁,并在定陶杀之。之后便犹如开挂一般,一路乘胜追击先是在临济攻灭了魏国。随后又领兵北上击溃赵军,并在巨鹿之地将赵王赵歇及其手下团团围住。
[var1]
一旦巨鹿被攻破,那么赵国也将随之覆灭。就在赵国危亡之时,项梁的侄子项羽亲率5万楚军赶到。大军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吃了一顿饱饭,嘱咐士兵每人只带三天干粮,接着下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就连附近的房屋也一把火烧毁。项羽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激励5万楚军,让他们抱着必胜的决心去面对虎狼一般的秦兵,这边是破釜沉舟的由来。《史记·项羽本纪》:“皆沉船,破釜甑。”
毫无退路而言的楚军,犹如天神下凡一般,个个奋勇拼杀,和秦军玩命作战。双方先后经过九次鏖战,最终项羽率领的楚军笑到了最后。秦军将领王离被俘,苏角战死,涉间举火自焚。
[var1]
此战过后,正在疗养的章邯听说王离军团被灭的消息,心中惊恐交加。为了稳定军心,章邯决定避其锋芒,率军二十万秦军驻扎在棘原,和驻扎在漳河南的楚军形成对峙局面。就在双方准备拼个你死我活之际,秦二世派人到军中责问章邯,为何还未剿灭叛军。惶恐之余的章邯,立刻派遣长史司马欣回咸阳准备说明情况。却不料,回到咸阳的司马欣连胡亥的面都没有见到。司马欣心想,这恐怕是宦官赵高在背后搞小动作。心里十分害怕的司马欣急忙逃回军中,并且劝告章邯早做打算,免得被奸人所害。
[var1]
这个时候,赵国的丞相陈馀也派人给章邯带去了一封劝降信,大致意思就是:”白起为将,南征北战、为秦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最后还是惨遭赐死;大将蒙恬,开辟河套数钱里地,赶跑了匈奴,最后也免不了被迫自尽的结局。如今你已做将三年多了,士卒伤亡损失以十万计,但各地的诸侯反而越打越欢,试想一下,秦二世和奸臣赵高会放过你吗?何不率兵掉转枪口,与各路诸侯联合一起,推翻暴秦,共分秦地,各自为王。”
[var1]
在这之后的两场之战中,秦军再度被项羽击败。内外交困的章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只好率20万秦军向项羽投降。数日后,章邯和项羽便在洹水南岸的殷墟上签订了盟约。《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
从某种层面上说,若不是赵高在背后捅刀子,作为秦国的军事支柱,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章邯很有可能不会向项羽投降。但奈何他生不逢时,原本可以挽大厦之将倾,为秦帝国血洒疆场,却最终选择了投降。
参考文献:《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