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代青铜器被人卖到海外,拍出900万美元的天价,后来怎么样了?

商代青铜器被人卖到海外,拍出900万美元的天价,后来怎么样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700 更新时间:2024/1/9 22:50:49

到底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呢?这背后其实是一批湖南人对国家、对历史的热爱,而他们付出的代价之大实在是让人感叹。

1919年,整个中国处在新旧社会交替的动荡时代,新化运动如火如荼,五四运动更是直接旧社会宣告新力量的到来。而在湖南省桃源县,这个在乱世中偏安一隅的地方却出土了迄今出土最大最精美的青铜方罍[léi](是古代酒器的一种)。

据当地县志记载,那时候才只有十几岁的农民艾清宴正在茅山峪耕田。恰巧,他在扛着粪耙去外婆家的途中摔了一跤,踩踏了一堆土,却发现了里面有一个黑乎乎的物件。

他看这个物件似乎颇沉,急忙喊来了家里人一起挖出来,从此这个村子里就多了个看似古鼎的古怪物件。5年以后,古董商人石瑜璋听到了村子里有古代物件的消息慕名而来。

他仔细端详此物,想来应该是察觉到确系文物,就主动出价了400大洋。这时候,艾清宴的大哥刚好多留个心眼,就拿着这个物件的盖子去附近的学校,请校长钟逢雨“掌眼”。这位校长看到盖子上的蝌蚪文,认识到绝对是古物,要求留下盖子,并声称愿意出价800大洋购买。

那时候的农民哪里见过那么多钱。艾清宴的大哥听到这个消息急忙风风火火往村子里跑,还大喊“发财了”。古董商人石瑜璋感觉到可能交易可能横生波折,居然直接动了偷窃的念头,抱起将近百斤的青铜器就往村子外跑,消失得无影无踪。

钟逢雨一怒之下,在1925年6月11日的《大公报》上发表文章,痛斥石瑜璋的行为,声称可能是会导致文物流失。如此事件,引起了当时的教育总长章士钊的注意,要求湖南省追查。然而,那个时候的民国政府哪有真正保护文物的决心?

明明已经查到了这件青铜器就在长沙的克昌古玩店,负责缉拿的官员却视而不见,只是要求石瑜璋5日内归案。1926年,随着段祺瑞的倒台,寻回皿方罍的政令旋即成空,最终流失海外。

更讽刺的是,这个皿方罍的下落还是外国人在1928年《中国艺术史》一书中披露的。根据记载,这个皿方罍居然在短短几年辗转流传于包尔禄、姚叔来、卢芹斋等古董商之间,最终在卢芹斋的“操刀”下被卖给了外国人。

随后的十几年里,皿方罍的器身在国内文保力量不足的情况下逐渐渺无音讯。时间这一晃荡,就来到了1992年。

这一年,曾经主持过长沙马堆一号汉墓发掘工作的考古学家熊传薪接到了上海博物馆马承源的电话,对方声称已经找到了皿方罍的器身下落,就在日本收藏家新田栋一手里。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新田其实是个华人,出生在当时还被日本占领的台湾,随后去往日本发展,会说闽南语和普通话。)

然而,问题来了。国内想找回皿方罍的器身,而新田则想买回皿方罍的器盖。双方虽对这件文物有着同样的热爱,但却怎么也无法谈到一块去。为此,新田甚至在1993年专门给湖南省博物馆写了封信,表示自己愿意捐赠20万美金,请求能够将器盖送给自己,自己还将用其他文物交换。

但国宝流失已是惨痛,又怎么能够再这样交换呢?就这样,双方始终无法让皿方罍合二为一。虽然如此,但双方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看到这,想必有人会问为我国不出价将皿方罍买回呢?

其实,困难有二:一是新田对此文物相当执着,不肯转卖;二是我们国家当时也不大可能为了一个文物而掏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的天价去购买,经费实在太紧张了。正如熊传薪所说,“那时候还是1993年,对那么大一笔钱没有概念,那个价格根本没办法向对方开口,想都不敢想。

然而,2001年3月,一件让整个中国文博界震惊无比的消息传来了。原来,皿方罍的器身居然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出现了。那时候,新田年事已高,家庭和事业却遭到了双重打击,他只能卖掉自己收藏的宝物。

而得到消息的中国竞拍者奔走呼告,在短时间内筹集了300万美金(已经是当时外汇管制下的极限金额)。拍卖会现场,价格水涨船高,中国竞拍者本以为自己的300万美金能够买回这件国宝。却不料一位神秘法国买家的出现改变了一切。

这位法国买家直接出价了924.6万美元拿下了这件国宝(以当时的汇率计算,含手续费约折合人民币9000万元),堪称是天价中的天价,是当时亚洲艺术品在全世界的最高拍卖纪录。

此后,青铜器的价格堪比火箭蹿升,几乎知名的藏品都被拍卖到了百万美元以上,这也让不少国内考古专家对皿方罍的回归悲观不已。然而,湖南省博物馆美元放弃,一直在千方百计 打探文物的下落,并通过各种途径打听有无再上拍卖会的可能。

2014年3月,湖南省博物馆收到消息,皿方罍将会在3月20日出现在佳士得拍卖会上。一时间,国家不少有志之士纷纷赶赴纽约,而那位收藏家也在私底下向我国透露了他的价格:7亿元人民币,而且国际市场上的估价也已经达到了5000万美元。

而3月15日,一封湖南省博物馆写给佳士得的密信却被挂在了网上,显然有人故意要扰乱我们买回文物。据信中所言,湖南省博物馆已经四处求助,筹措了大概2000万美元,希望能够直接购买,避免拍卖。

然而,这封信却让我们陷入了被动,国外买家肯定会故意往高价抬,就算他们买不到也不会让我们轻易买到。

此时,国际上的顶级藏家,比如艾斯肯纳胥、安思远、吉赛尔、曹兴诚等人纷纷出现在拍卖场。这里面,台湾收藏家曹兴诚以拳拳爱国之心发起了倡议,希望华人收藏家一律不出手,让湖南方面能够以预估底价2000万美元拍得国宝。

很快,一批国内及华人收藏家纷纷响应,联名发布公开信,恳请以大局为重。只不过,从3月18日苏富比拍卖会的青铜重器“鸮首提梁壶”居然只拍卖了370万美元来看,显然国际买家准备让我们难堪。

只不过,一批湖南人的出现让国际买家的愿望落了空,而这其中首推湖南湖南收藏家——谭国斌。在拍卖会之前,他为了尽可能洽购,先是四方奔走,联络了一批愿意为国家慷慨解囊的湖南企业家,动员了湖南广电、湖南出版等6家企业。

紧接着,他以自己的VIP藏家身份找到了佳士得亚洲区执行董事魏蔚,提出洽购的请求,但 未能成功。不过谭国斌没有放弃,在他一番努力之下,总算让国宝回归有了几分眉目,甚至还和当时的相关部门一起商量出了三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谭国斌继续和佳士得沟通,并动员企业一起慈善出资,尽量在2000万美元的价格拿下;

第二种方案是在拍卖现场竞拍,价格预计会举牌到3500万美元;

第三种方案是若湖南方面举牌举不动了,收藏家刘益谦在谭国斌的动员下表态愿意鼎力相助,授权举牌到6000万美元。

谭国斌还怕不保险,请人复刻了皿方罍的器盖的模型,一起带往了拍卖会,并尽可能私底下磋商。到了谈判现场,谭国斌等人据理力争、又以模型与皿方罍的器身吻合畅谈文物分离之遗憾,希望能打动隐于幕后的卖家。

谭国斌等人一连谈了三天三夜,几乎谈到脸上满是血丝,总算在3月19日下午达成协议,虽然比2000万美元高了一些,但却只有预估成交价约一半的价格购得。(因保密协议及卖家要求,具体价格一直秘而不宣)

是谭国斌等人的努力,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搞笑的是,在3月20日拍卖会宣布皿方罍洽购 成功、不再拍卖的消息时,谭国斌却不在现场。原来,他正在场外支付着300万美元的定金,而由于刷卡限制,居然刷了1200多次。

但无论如何,皿方罍总算在2014年6月回到了湖南。

那么,这个让国内有志之士努力多年带回国的皿方罍究竟是何物呢?

其实,皿方罍是一件大型的盛酒器皿,同时也发挥着礼器的作用。据记载,青铜罍最早诞生于商代晚期,在西周至春秋鼎盛,并于战国绝迹。截止到目前,留下来的青铜罍仅有数十件,这其中又以皿方罍最为珍贵。

这件青铜器的器身高约62厘米,器盖2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一件青铜方罍。整体造型雄浑而庄重,运用了立雕、浮雕、线雕等手法,让人宛如置身于青铜时代。更难得的是,在其器盖上刻有铭文,为“皿天全作父已尊彝”(大意为皿氏家族受命铸造礼器)。

然而,专家们想不明白的有两点疑问:

一是据鉴定,这个皿方罍是商代晚期的礼器,本该出现在中原附近,为何会出现在湖南呢?要知道,皿氏家族可是一直活动于中原地区;

二是以前一直认为商代晚期的长江以南是蛮荒之地,以至于有“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说法。但从皿方罍来看,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那时候长江以南早已经和中原有了相对密切的联系。只不过,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交往的呢?

当然了,无论最终这些答案是什么,我们都该为谭国斌等人的爱国之心而喝彩。说起来,突然觉得古龙在小说里的一句话其实很适合这帮有志之士,在这里引用聊表敬意:

盛极一时之珠光宝气,已成昨日之黄花,是以照耀千古者,唯有仁义二字。

更多文章

  • 商朝走狗屎运的国君,征战半生还有精力娶60多个老婆,活够久才行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商朝著名人物一览表,商朝著名的国君,商朝的著名人物及著名故事

    这个武丁什么来历?他是商朝第23任国君, 比起古代那些短命的皇帝而言他算是“超越了当时平均寿命”的存在——其活到了差不多八九十岁!武丁的长寿和年少时期积累下丰富的生活经验,令他在位时颇有一番建树而使商朝获得了长足稳定的发展。幸运即位的武丁之父能力平平,寄望于儿子成才武丁成为国君之前的商朝国力远没有想

  • 夏朝是黄种人,为何商朝却发现了白种人?考古显示:白人并非战俘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夏朝是白人创建的吗,夏朝和商朝有汉人吗,夏朝民族状况

    但三代同源的记载恐怕是后世“民族出于一元”、“自古万世一统”观念影响下的主观臆想。现代考古早已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满天星斗式的,从东北的红山文化,再到黄河中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浙江的良渚文化,自成一体,各有各的发展脉络,最终才融合成了华夏文明。所以,作为先后统治华夏的夏、商、周三朝而言,或许被

  • 姜子牙投奔周文王的原因,史书隐藏得太深,难怪周文王敢打黎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姜子牙和周文王的故事,周文王为何找姜子牙,周文王请姜子牙的真实原因

    《周本纪》:“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黎国)。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根据史记记载,姬昌首先以理服人,化解了虞芮之争,于是诸侯都说“西伯盖受命之君”,似乎表达的是虞芮投靠了周人;接下来两年,姬昌攻打北方的犬戎,甘肃的密须;之后,姬昌突然攻打远在山

  • 170万年前的人都发现了,为何4000年前的夏朝,却始终无法证明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夏朝真实的历史,夏朝历史如何记录,夏朝真的在历史上存在过吗

    对于大禹我们不陌生,这位治理水患的大英雄早就深入人心,耳熟能详了。正是因为他的丰功伟绩,舜帝才把帝位禅让与大禹。而大禹却并没有继续遵循禅让制,其子启最终得到了帝位。夏朝的建立公元前21世纪,大禹感到自己大限将至,依照惯例,准备把帝位禅让给伯益。可大禹的儿子启此时羽翼丰满,他不满父亲把王位让给别人,就

  • 周懿王朱子埅:亲历黄河决口水淹开封城,靠划船逃命的大明亲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周懿王简历,周懿王最后的下场,周懿王有多厉害

    英宗再仔细回忆了一下,祝氏不是已故周靖王朱子垕的王妃么?怎么头衔还是世子妃?皇帝当即让礼部去查,结果却令人啼笑皆非。原来朱子垕在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以周世子的身份袭封周王,但随即在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去世,由于时间仓促,当时没来得及为祝氏更换周王妃的金册和冠服。壬戌,追封周世子妃祝氏为周

  • 商汤灭夏这么大功绩,为何甲骨文没记载?考古揭示夏朝本不叫夏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商汤和夏朝是什么关系,商汤灭掉夏朝是哪一年,夏朝末年与商汤的关系

    按照史书记载的脉络,商之前的朝代叫作夏(或夏朝),既然考古已经发现了二里头,那么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个有着广域王权特征的政权就是夏朝。但问题在于,二里头考古数十年来并没有发现自证文字,所有关于“商朝前的朝代叫夏”的说法,最早都来自于周朝。这也是考古工作者仍以“二里头”而非“夏都斟鄩”称呼它的原因。自

  • 古人重身后事,为何女皇武则天死后要以皇后身份与唐高宗合葬乾陵?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武则天死后为什么葬在乾陵,武则天死后唐高宗葬在哪里,武则天为什么要和唐高宗合葬

    我想,武则天的晚年,尤其是张柬之等人发动兵变,中宗李显上位之后,一定生活在一种深深的幻灭感之中。自己一生的功业,一辈子的努力,到头来终将是一场空。自己作为武周王朝的开创者,原本应该作为一代开国雄主,武周的太祖或高祖名留青史,然而作为女人,她的皇位传承方式却面临一个难以言说的悖论:要想武周王朝真正的得

  • 正史趣闻:曹操是张飞的姨父,李渊和杨广、李密都是亲戚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正史上的曹操,李密与李渊关系,曹操和李渊谁厉害

    我们认认真真去读三国历史,就会发现所谓的群雄逐鹿,其实就是一群亲戚在打架。我们认认真真去读《资治通鉴》和《新旧两唐书》,也会发现隋唐争霸和三足鼎立一样,也是一群亲戚在打架。笔者今天的文章,就以“史上最牛老丈人独孤信”的亲戚为例,说一说隋唐时期亲戚打群架的历史。独孤信生了三个母仪天下的女儿,分别是北周

  • 武则天究竟长什么样子?一尊大佛揭晓谜底,再现武则天48岁容颜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虽然武则天统领时称武周,但实际上还是处于唐朝的历史之中,史称贞观遗风。对于这位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大家也是十分好奇,对于武则天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有人认为她治国的能力丝毫不比称帝的男人差,甚至还比他们略胜一筹。但是武则天为了称帝,双手也是沾满鲜血的,她称帝后对于反对她的大臣们更是施以酷吏,这一点大家

  • 李显复位之后,武则天是如何度过人生中的最后一年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显为啥不杀武则天,武则天以什么理由废李显,李显比武则天厉害吗

    在这一年之前,武则天重新立李显为储君,成功解决困扰她多年的继承人问题,因此她志得意满,特意将年号改为“神龙”,以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然而,仅仅只过去一个月,就在这一年正月的月末,宰相张柬之、崔玄暐联合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三人,说服了时为太子的李显,一起发动举世闻名的“神龙政变”。当时,李显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