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是昏庸无能?还是生不逢时?汉献帝这一生

是昏庸无能?还是生不逢时?汉献帝这一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890 更新时间:2024/1/22 23:05:41

汉献帝剧照

由于小说《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汉献帝刘协已为大家所熟悉。他既不昏庸,又不残暴,然而,这个既不是昏君、又不是暴君的皇帝,却偏偏成了亡国之君,成了绵延400多年的两汉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他生于公元181年,9岁登基,40岁逊位,做了31年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于公元234年病逝,享年54岁。

一、前半生颠沛流离

中平六年,宦官杀了何进,袁绍等又大杀宦官。9岁的陈留王刘协与14岁的少帝刘辩一起被宦官们裹胁着出逃,后又亲眼看着那些宦官们被杀的被杀,投河的投河,最后刘辩刘协哥儿俩被文武百官们于一片混乱中寻找而回,途中又在邙山北侧遇到了杀人不眨眼的董卓。董卓走上前去,对刘协说:“我董卓也,从我抱来!”就从贡闵那儿将刘协抱了过去。不过又有一种记载说刘协“不就卓抱”,董卓无奈,只得与刘协并马而行。再将哥儿俩与董卓的对答一比较,刘协之远胜乃兄已是不言而喻,难怪他死后要被谥为“汉献帝”了:何谓“献”?献者,贤也;根据古代谥法,聪明睿智曰献。

从他9岁面临巨大变故时的表现,称其为聪明睿智、有胆有识的神童,大概也不能算溢美吧?然而,接下来发生的种种更大的变故,就远远不是刘协这个小孩子能够控制的了:袁绍、曹操等组织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董卓焚烧洛阳宫室,胁迫献帝西迁长安;王允等设计刺杀董卓,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又进犯长安,杀王允而为董卓报仇;李、郭二人大火拼,李傕劫持了皇帝,郭汜劫持了文武官员,长安的宫阙又被焚毁殆尽;大臣杨奉、董承等护卫着献帝逃回了洛阳;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镇东将军曹操将献帝迎至许昌,随即把东汉的都城也迁到此地,称为许都。从这时开始,16岁的汉献帝刘协才算结束了颠沛流离之苦,过上了比较安定的日子。在那不堪回首的7年生涯中,他究竟吃了什么苦呢?董卓之专横跋扈自不必说,他自封太师、相国,随心所欲地封赏亲信,诛戮朝臣,哪里将这个小皇帝放在眼里?

他的“接班人”李傕、郭汜更“出色”了:在长安时,由于战乱不止,“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连宫中嫔妃也“多亡衣服”。献帝想让御府中拨出一些缯,替嫔妃们裁制些衣服,也被李傕断然拒绝。献帝诏令卖掉一些马匹,再让大司农拿出一些缯,赠给公卿大臣与部分贫苦百姓。李傕却道:“我军中的储备也已不多了。”强行将钱与缯全部载入自己的营中。他的谋士贾诩劝道:“这是皇上的意旨啊,将军怎能公然违抗呢?”李傕根本不理。李傕将献帝胁入自己营中,在焚烧宫室之前,先放纵乱兵闯入宫室大肆抢掠。他与郭汜互相攻杀时,“矢及帝前”,差一点小皇帝就成了他们自相残杀的牺牲品。在逃亡途中,献帝眼看着“侍臣皆有饥色”,向李傕求索五斛米、五具牛骨分赐左右,李傕却道:“刚刚吃过早饭,要米做什么!”只给了一些已经腐烂、“臭不可食”的牛骨。

献帝气坏了,要想质问他,身边的官员怕惹出不测之祸,连忙劝皇帝忍耐,献帝也只能忍气吞声。重返洛阳之后,由于宫室已被烧成一片灰烬,文武百官只能披荆斩棘,依居于断垣残壁之间。由于州郡长官各拥强兵,没有谁将粮食运来洛阳供给皇帝及众官员,“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壁间,或为兵士所杀”。堂堂皇帝虽然还不至于饿死,更不会因外出采集那些不种自生的谷物“稆”而被乱兵杀死,而那些日子,想必也过得相当清苦了。然而,即便在那些颠沛流离的日子里,只要偶然出现了相对安定的环境,汉献帝也尽力想将自己的这个国家治理好。

比如说初平四年九月,献帝让有关部门对40几个儒生进行了考试,有关部门建议将考得最好的赐以郎中之职,考得次一点的当太子舍人,只有考得最差的才“罢之”。献帝却颁发诏书说:“孔子叹息‘学之不讲’,不去讲求学问,学到的知识也就逐渐忘却。如今有些60岁以上的老儒为了逃避战祸、谋求生计而不得不背井离乡,不能专攻学业,他们从孩童时开始学习,直到头发白了还委身于乡野之间,没有荣登仕途的希望。朕非常同情他们,那些考得差的,仍然让他们当太子舍人吧。”

汉献帝剧照

鼓励学习,提拔读书人是治理国家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献帝在那种环境下的这一政策,至少说明了他亟盼国家得到治理的心情。兴平元年,14岁的汉献帝“加元服”,表示已经成年,可以亲自处理朝政了。谁知从四月到七月,出现了少有的旱情,献帝避开正殿以向苍天祈雨,又令人至狱中重新审核、讯问囚徒,有冤情的固然要平亾反,轻罪的也予以释放。然而旱情并未减缓,长安地区“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献帝令侍御史侯汶拿出太仓的米豆,为饥民亾煮粥赈济。哪知赈济之后,饥民的死亡率并未下降。

献帝怀疑其中有“猫腻”,亲自量米煮粥测试,终于发现了克扣现象,便令侍中刘艾代表自己严厉地责备有关部门。这一来,自尚书令以下的官员都来谢罪,并声称已经逮捕了侯汶,确实是他克扣了赈粮。献帝降诏道:“不忍心对侯汶施以重刑,杖五十以示儆戒。”从这以后,饥民“多得全济”。这不是他用自己有限的权威,为老百姓办了一些好事么?那一年,献帝被李傕、郭汜等劫持着东归,途中被杨奉、董承等救出,李、郭二人在后面紧紧追赶,并在曹阳(陕县西南七里,以曹水之阳而得名)打败了董承等,少府田芬、大司农张义都死于乱军之中,百官士卒死者不可胜数。有将士劝献帝道:“事情危急了,陛下快快上马,我等护送陛下杀出重围!”献帝却道:“朕怎能舍弃百官独自逃生呢?他们一路追随着朕,有何罪过而要遭罹李、郭的荼毒呢?”

确实,李傕、郭汜等一路追赶并与杨奉、董承等“护驾”的军队厮杀,并非要谋害献帝,而是要夺回这面旗帜,夺回这个道具,因为大家都知道,虽说皇帝只是一个傀儡,毕竟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至少在当时,李、郭包括他们手下的士卒,还没有加害皇帝的意图,对皇帝还保持着那么一点敬畏。因此,只要有汉献帝在,多少也能够保护一下他身边的文武百官。不过,彼时的汉献帝也已够狼狈了:跟随在他身边虎贲、羽林卫士已不满百人,而李傕、郭汜的士卒们绕营呼叫,致使吏士均有离散之心。在那种情况下,他还能想着手下的文武百官,不愿自顾自地逃命,不也是一种美德么?以上再一次证明,汉献帝既不昏庸,又不残暴。

二、后半生被人挟制

到了许都后,汉献帝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一开始,曹操对这位皇帝也比较尊重,与李傕、郭汜不可同日而语。而李、郭二人呢,一个兵败被杀,一个被部将杀死,其部众也星流云散,再也不可能对皇帝的生命构成威胁了。然而,实权在握的曹操很快就暴露出专权跋扈的真面目:他总揽朝政,汉献帝仍然只是一个“守位而已”的傀儡,连皇帝的警卫部队也都是曹氏的党旧姻戚。有个议郎名叫赵彦,曾经替汉献帝陈述时政以及对策,没想到这竟触犯了曹操的忌讳,被曹操找了个借口杀掉了。其余那些内外臣僚,不合曹操之意的,“多见诛戮”。汉献帝毕竟已经是个成年皇帝了,如何忍受得了?

有一次曹操因事求见,献帝愤愤地说:“你如果能够辅佐我,自然很好;如果不能够,希望你垂恩相舍吧。”言下之意,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我毕竟还是堂堂的大汉皇帝啊!曹操大惊失色,这位一代奸雄竟然也“俯仰求出”。因为按照汉朝旧制,如果贵为三公,而又兼任武装部队统帅的话,朝见皇帝时,本人必须由虎贲卫士手执兵器,两边挟持着拜见,据说这是因为其人有兵权,为了防范他而采取的一种措施。或许,曹操当时还没有废掉这一规矩?总之,这次朝见之后,《后汉书.皇后纪下》是这样记载的:“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当时还没“丈人”一说,因此董承就被称为“国舅”。国舅董承联络了左将军刘备,偏将军吴子兰、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等,准备伺机行动。谁知第二年春正月,事情泄露,除左将军刘备出征在外、逃过一劫外,董承等全部被夷灭三族。董承的女儿董贵人已经有孕在身,献帝“累为请,不能得”。按说,董贵人的命运还不算太惨。献帝的正宫娘娘——皇后伏寿似乎还要比董贵人惨一些。伏寿的父亲伏完,娶了桓帝的女儿阳安公主,早已是一位皇亲国戚了。初平元年,董卓逼迫献帝西迁长安时,伏寿还只是宫中的一位“贵人”,到兴平二年才被册立为皇后。

也就在这一年,献帝与众随从被李傕、郭汜所逼,于逃亡途中乘夜北渡黄河,后宫嫔妃们也都步行出营,伏皇后手上还拿着几匹绢,被董承看在眼里,董承命令手下一个叫孙徽的拿着刀上前威胁夺取,并且杀掉伏皇后身边的一个侍从,鲜血溅了皇后一身。在《三国演义》中,国舅董承是个备受赞颂的“忠臣”。其实,仅从《后汉书》所载的这一“小事”看,董承对那个汉家皇帝也未必尊重,或许他心中正嘀咕着呢:为什么你姓伏的当了皇后,而我的女儿却只是“贵人”?今天我手中有兵有将,倒要给你这个皇后点颜色瞧瞧!由此又可以推想,倘若他在许都时密谋成功,杀掉了曹操,谁又能保证,这个继曹操之后掌握着军政大权的“国舅”董承,不会变成又一个曹操呢?

董贵人的惨死,给了伏皇后巨大的震撼:你看看,当今皇上多次请求,尚且不能保住董贵人一命,甚至连她腹中的皇家骨血也不能保全,这个可怕的曹操,还能让他继续留在皇帝身边么?于是她写了封信给父亲伏完,让伏完设法除掉曹操。伏完鉴于董承等被灭族的教训,哪敢有所行动?建安十四年,伏完病逝,直到建安十九年十一月,事情才泄露出来。曹操大怒,立即自拟了一份废掉伏皇后的“诏书”,逼迫献帝认可。诏书中说皇后伏寿:“阴怀妒忌,包藏祸心,弗可以承天命,奉祖宗。今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诏,其上皇后印绶,退避中宫,迁于它馆。呜呼伤哉,寿自取之,未致于理,为幸多焉。”

御史大夫郗虑接到了这份“诏书”,怎敢怠慢?曹操又派尚书令华歆做他的副手,率兵闯入宫中。伏皇后吓得藏匿于夹壁之中,华歆搜寻不着,便砸坏夹壁,将伏皇后一把拽出。当时汉献帝在外殿,便让郗虑在自己身旁坐下,伏皇后披头散发,光着脚板来到献帝面前,哭着与献帝诀别道:“皇上啊,难道就不能再让我活下去了吗?”献帝凄然答道:“我自己也不知道还能活多久呢!”又回头对郗虑道:“郗公啊,天下难道还有这种事情么?”确实,当着皇帝的面,派兵进宫捉拿皇后的事,这还是有史以来头一遭,比起董卓毒死被废掉的少帝刘辩来,曹阿瞒果然具有创新理念!

《三国演义》上说她被“乱棒打死”,虽说只是推测,估计也差不离。伏皇后的两个儿子则被毒死,她的兄弟及伏氏宗族等被杀了100多人。伏寿的母亲名盈,显然是伏完的妾,因为伏完的嫡妻是桓帝的长女阳安公主刘华——总算曹操格外开恩,只将盈等母族19人发配到涿郡,没有要他们的命。然而,堂堂大汉皇帝,总不能没有皇后啊。不要紧,就在前一年,建安十八年,曹操让自己的三个女儿:长女曹宪、次女曹节、幼女曹华都进入皇宫,并且都被封为夫人。第二年,也就是伏皇后被杀的前不久,三女又一齐被拜为贵人。伏皇后死后两个月,曹节被册立为皇后。

曹操剧照

于是,曹操与董承、伏完一样,成了汉献帝的老丈人,只是人们只称他“曹丞相”、“魏公”、“魏王”,没人称他“曹国舅”罢了。5年之后,曹操病逝,其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变汉为魏,并将汉献帝的延康元年改为魏国的黄初元年。曹丕派人向曹皇后求索皇后的玺绶,曹皇后怒而不与。使者来来往往好多次,曹皇后眼看着拖不下去了,才将使者唤进来,狠狠地训斥了一番,又将玉玺掷于阑板上,泪流满面地说:“天不祚尔!”说白了,就是上天也不会保佑你们这些篡位者,你们的“国祚”势必不会长久!左右侍从们也都悲伤得抬不起头来。

禅位后的刘协被封为山阳公,又活了14年,至魏明帝曹睿青龙二年病逝,享年54岁。而原来的曹皇后、后来的山阳公夫人曹节呢,则一直活到魏元帝曹奂景元元年,少说也有60多岁了。被她不幸而言中的是,曹魏的“国祚”果然也不长久,明帝曹睿死后没几年,曹魏的实权便转移到司马氏手中,曹节眼看着曹家后来的几个皇帝或与汉献帝一样成为傀儡,或因不安于傀儡之位而被杀死,不知该是怎样一种心情?

曹丕剧照

《后汉书.孝献帝纪》在结尾处有一段短短的“论曰”——“天厌汉德久矣,山阳其何诛焉!”这儿的“诛”为谴责的意思。确实,绵延400余年的大汉王朝早已腐朽不堪,再难维持下去了,这就是所谓的被上天所厌弃吧?至于山阳公刘协,又何必过多地去责备他呢?“论曰”之后还有一段更短的“赞曰”——“献生不辰”。确实有道理,汉献帝刘协的悲剧,从某种角度来说,不就是生不逢时么?

更多文章

  • 彭城之战的刘邦率五十六万大军,项羽只有三万,项羽是如何取胜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一、刘邦出关,夺取彭城。在项羽分封天下后,各个诸侯就回自己的封地去了。可是,由于项羽分封不公,马上就引起了争端。陈余、田荣起兵反楚,尤其是田荣,他在夺占三齐后自称齐王。这招来了项羽的攻击。而被项羽封在汉中的刘邦,也趁机进军关中,夺取关中之地。在夺取关中大部分的土地后,刘邦决定“决策东向、争权天下”。

  • 考古队挖出最大古墓,一件珍贵国宝上刻的字,证实这是嬴政的祖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嬴政墓内部图片,考古发现国宝最多的古墓,嬴政的古墓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在中国境内有许多年代久远的古墓,在诸多陵墓中最为著名的,应该就是秦始皇陵墓。整个事情的起因还是在1974年的一天,还陕西遇到了十分严重的春旱,骊山脚下的许多村庄都无法获得满足生活的饮用水。迫于无奈之下,许多的村庄被迫开始自发的进行掘井打水。在一个村庄进行打井的时候,有人

  • 有人说诸葛亮若不死蜀汉必能一统三国是真的吗?陈寿一语道破天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诸葛亮不死蜀汉会灭吗,三国历史上诸葛亮真的北伐过吗,蜀汉怎么才能一统三国

    虽然蜀汉不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势力,但却是最令人难忘的一个势力,像刘备、诸葛亮、五虎上将等人,如今早已家喻户晓,在关羽失掉荆州之前,蜀汉的发展一度如日中天,甚至是看到了超越曹魏的希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荆州之失以后,蜀汉接着便遭遇了夷陵之败,导致数万精兵损失严重,结果刘备命丧白帝城,很快国内又出现

  • 有人说汉武帝雄才大略,也有人说汉武帝穷兵黩武,到底哪个正确?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汉武帝是雄才大略还是穷兵,汉武帝真的雄才大略吗,谁评价汉武帝是雄才大略

    那么,答案无疑是汉朝时期的武帝。他四处征讨,开拓疆土,极大地扩大了汉朝的统治版图。除此之外,汉武帝还派卫青和霍去病等几位将领率兵进攻匈奴,使得匈奴元气大伤,从此以后,再不敢进犯汉王朝了。但是,汉武帝真的打败了匈奴吗?为此,西汉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别急,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地讲一讲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汉

  • 寒门难掌权,所向披靡孙坚,拱手让权,不得不令人唏嘘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孙坚的生平简介,孙坚成功的四大秘诀,孙坚主要事迹

    后世每说起孙吴政权的历史,总会想起“江东孙氏,三代立国”。孙吴朝廷的开国皇帝是孙权,然而建立政权的人却不是他,孙策带兵拿下了江东,这才有了孙吴政权的基础。这兄弟俩人都是非常出名的人,相比之下,作为第一代领袖,他们俩人的老爹孙坚倒显得有些不太出名。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孙坚死得非常早,因此孙氏兄弟很早

  • 谈三国:曹操与刘备两人旗鼓相当,后代却有天壤之别,只因这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曹操和刘备的真实关系,曹操与刘备私下关系,刘备死后曹操还是先死的

    文|望梅求止渴在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里,最让人耳熟能详的就是曹操和刘备了,这两个人在三国中的实力是旗鼓相当,但两个人的后代却拥有天壤之别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究竟在那里。只是因为这件事。在这之前我们先说一下两人的后代,由于曹操自己的女人比较多,所以他有一大堆的儿子,但我们捡最有代表性的两位说

  • 湘水之争后,刘备采取了哪些措施保卫荆州,为何最终还是丢了荆州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这些郡中,南郡是孙权借给刘备的。这个郡是孙权为了他的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必然要保有的。那么,为什么孙权要将南郡借给刘备呢?这是刘备的要求、鲁肃的斡旋和孙权的考虑一起作用的结果。刘备为了他的《隆中对》计划的实施,需要一块能够入川和北伐的基地。这就必须要占有南郡才能实现。为了借南郡,刘备不惜亲身犯险,到

  • 杀兄弟害同僚,三国那些阴谋论,毁三观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阴谋论细思极恐,三国中最可怕的小人,三国阴谋论完整版

    然而,三国也是一个阴谋横飞的年代,阴谋的存在颠覆了我们心中某些人物的形象:忠心义胆的关羽竟是死于身后暗箭?才高八斗的庞统居然被同僚暗害?还有许许多多令人听起来难以置信的阴谋,发生在某些难以让我们将他和阴谋联系在一起的人身上,甚至让我们看不清这个人的面目。01 釜底抽薪,争夺权力——关羽之死公元219

  • 浅谈东汉政治权力的转移过程,宦官外戚争相主政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示意图,东汉外戚和宦官的权力,东汉宦官与外戚交替掌权的原因

    张、段二人被迫携少帝刘辩、何太后以及皇弟陈留王刘协等数十人逃到了黄河渡口小平津。深夜,河南中部掾闵贡带领追兵赶到,按剑大骂,历数其罪恶,并手杀数人。张让、段珪吓得魂不附体,连连作揖,然后跪下向少帝刘辩叩头道:“臣等殄灭,天下乱矣!愿陛下自爱!”然后投入滔滔激流中,随行者皆落水而死。汉献帝至此,猖狂霸

  • 藤甲兵既然刀枪不入,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不使用藤甲?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诸葛亮在哪里大破藤甲,诸葛亮为什么用火烧藤甲军,诸葛亮不用藤甲吗

    不过并没有想象中的这么容易获得,因为这个藤甲的原材料是一种特殊的野生藤蔓,只会生长在西南蛮荒之地,即使是有材料想要制作也是非常困难,要有祖传的手法而且还要时间累积,据说一套藤甲要2年时间才能完成。那做好藤甲是不能直接用的,先要泡在桐油里浸泡1周,目的就是让藤甲有韧性,后面放在太阳底下暴晒2个月。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