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自汉武帝以来,儒家便是正统,为何历朝执行的却是法家?

自汉武帝以来,儒家便是正统,为何历朝执行的却是法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86 更新时间:2024/2/8 21:20:10

后期法家则与荀子这一派关系很深。为这两个儒家学派出了一大波法家人物,与这两派的思想主张有很大关系。其实,先秦各个学派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很多人可能同时兼有儒、法两派的特点,比如吴起,他既是法家代表人物,也是兵家代表人物,甚至儒家与他脱不干系。汉初开国功臣名相张苍,说他阴阳家也行,说他儒家也没错。

儒家重视人的教育,手段是道德约束。法家重视君主的权威,手段是“势”“法”“术”。儒家适合天下太平后约束、教育、软弱化百姓。法家适合乱世,适用于重视中央集权或者有大抱负的君主。所以战国最终是法家的胜利,秦国后来灭亡是因为国策调整不及时,而且对六国余孽太仁慈。

儒家只宣扬仁义之道不信法治,只会培养一批伪君子、道德骗子。对于君主而言,表现上的仁义之道可以欺骗老百姓,让老百姓感受舒适,但不利于中央集权,影响和制约君主的权威,君主行为处处为所谓仁义而制约。故不受君王欢迎。但为了取悦老百姓,许多君主又表面上把儒家放在较高的精神层面上。

中庸之道,告诉我们不可偏用。根为道,法为骨,儒为表,墨家为术。这一切的源头都是易经的解释和表达。而易经的一切中心思想是变化。让人与社会适应这个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世界,做出最合适的选择和前进的方向。

封建统治者虽在口头上大肆宣扬儒家思想,但是治理国家本质上还是法治。从秦汉到明清,都有一系列完整的法律体系,而且非常严酷。无论儒家学说,还是封建国家法律,都为统治者服务的。

从德治法治的角度看,儒家思想偏重于表于礼,法家思想偏重于里于理(或称为义),但是在奴隶封建社会家天下,虽然具有适合社会背景时代的秩序维护意义,其本质是自私虚伪的,却有着无法克服的道德悖论自相矛盾而无法跳出所形成的历史兴衰周期律。只有用法纪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纪真正代表公平正义,才是礼仪之邦利义格局所要实现的目的。

法家主张的有道家无为而治那套,但他的无为制定法律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即便是傻子皇帝安法去办国家一样运转,更本不在乎明不明君!但法家的劣势是为君主服务,没有把人民当人看,法律制定过于许苛刻,需要明主的反而是儒墨。

后秦时代的儒家其实不算先秦的儒家,其中还中和了法家,其实法家也是中和了儒道墨学说的一些优点。其实法家与儒家的关系是“父子”关系,所谓法家败给儒家,是不存在的事,其实质是以前是“爹”(皇权)绝对性的从信仰到行政的全面当家,现在是“儿子”(相权)行使君主交与的行政权,君主保留控制信仰权力而已。

儒家,对维系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更说明汉武帝刘彻意识到“汉承秦制”的极端重要性)。现在问题是,两千多年来的国家意识形态,不等于仍适用。一是人民共和国了,二是进入工业化了。

毕竟告别帝制,只有一百年出头而已,对旧儒思想盘踞的文史哲系那些人还是要管饭吃的。其实新陈代谢,吐故纳新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要是愿意修儒,正视”封建等级制”那一套早就过时了,应当放弃”三纲五常”,把服务于维系”家天下”的民本观,改换成适应今天的人民主体观,也不要总是想着当“精神贵族”。

尤其在怎么平衡少数人与大多数人利益问题上,不要总喜欢傍着权力+资本参与“官商文铁三角”之类的。也就是真正做到,心系天下,两袖清风,善于与时俱进的独立思考,那还是有出路的。

任何事都要综合来看待,个人见解,中国古代大一统的王朝基本都是儒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儒取仕(科考),用法治民,同时在法律当中坚决地贯彻儒家思想,比如礼和孝,让普通人心中有一个基本的道德准则,这里就叫教化。这个做法是中国能保持统一,能有一个强大统一的王朝基本方法。

更多文章

  • 西汉名将,被称“飞将军”的李广,为何四十年未加官进爵?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飞将军李广简介资料,历史上的飞将军李广是个怎样的人,李广怎么当上将军的

    等走过去看的时候,发现弓箭已经深深的插入到石头的内部了。看到这里许多人心里都会有一个迷惑,为什么从军四十年的李广,即使名声流传至今,却为何一生都没有被加官封爵呢?下面就来和大家说一说,其中的缘由。第一:环境的限制。当时的西汉,最主要的敌人,是边塞的少数民族,他们基本都是在马背上成长的。而李广比较擅长

  • 谈三国:刘备东征时,向大臣寻求意见,诸葛亮为何一言不发?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诸葛亮给刘备的规划,刘备对诸葛亮怀着怎样的态度,三国中诸葛亮和刘备有没有分歧

    文|望梅求止渴今天谈三国,小编给大家讲讲在刘备东征时,向自己朝中各个大臣寻求意见,唯独诸葛亮一言不发。诸葛亮作为刘备身边一位重要的谋士,但凡刘备有任何不解之处诸葛亮都会第一时间提出意见,为何这一次诸葛亮一言不发?那今天小编就来说说自己的一些见解。首先我们还得从关羽败走麦城之后说起,当时关羽在麦城被人

  • 谈三国:刘备有能得天下的诸葛亮,却因这些事,让蜀国最先衰亡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文|望梅求止渴在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里,三足鼎立,这其中最让人耳熟能详的就是蜀国,蜀国之中也有让很多人被称为三国第一谋士的诸葛亮。再加上蜀国大将众多。尽管如此,还是因为这些事情,让蜀国最先走衰亡。首先我们先从诸葛亮说起,他之所以被 称为能够帮助主公得到天下的人是因为这一件事情是因为司马徽,并且司

  • 深度解读曹操直属的精锐骑兵部队——虎豹骑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虎豹骑”名称的寓意顾名思义,虎豹骑就是以猛兽虎与豹为名的精锐骑兵。古人向来有以猛兽命名部队的传统,如周武王麾下便有一支以“虎贲”为名的部队,寓意所属士兵像猛虎一样勇猛而迅捷。虎豹骑多次出现在曹操征战四方的战斗之中,其机动灵活的特点十分显著,所以曹操以虎豹命名麾下的骑兵部队,既延续了传统,又符合骑兵

  • 陶谦三让徐州是在试探刘备?你真的想多了,其实不是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备助陶谦守徐州,陶谦为什么让位刘备,刘备帮陶谦

    有的人说陶谦三让徐州其实是在试探刘备,你真的想多了,其实不是这样。分析当时的形势和陶谦自己的情况,你会发现陶谦三让徐州应该都是真心相让,而且是一次比一次恳切,否则也不至于短短的时间之内就接连三次要把徐州让给刘备。第一,当时的形势是汉室已经衰微,地方大员已经是相当于一位独立的诸侯了。徐州四战之地,周边

  • 甄宓是一个怎样的人?得到曹丕宠爱多年,最后为何被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曹丕什么时候抢的甄宓,甄宓比曹丕大几岁,曹丕的皇后甄宓

    甄宓的父亲是甄逸,曾为上蔡令。不过可惜的是,在甄宓三岁的时候,甄逸去世。后来有相士为甄宓相面说“此女贵不可言”。甄宓从小就喜欢读书,并且她非常聪慧,只要看过的文章就能很快领悟内容。当时她的哥哥还笑她说“女子应学女工,读书有什么用?”,而甄宓却说“古代贤德女子,都学习前人成功失败的经验,以此来警示自己

  • 若此人晚死5年,蜀汉北伐或不至于如此凄惨,结局可能被改写!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蜀汉北伐有可能成功吗,蜀汉北伐有最终的成果吗,蜀汉北伐有希望吗

    若此人晚死5年,蜀汉北伐或不至于如此凄惨,下场可能被改写!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时期能人辈出,有貌如天仙的大小乔。有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一代枭雄曹操等等,虽然最后的三分天下,被司马懿所一统江山,但是三国时期这些才才情决绝的英雄豪杰,却也并不是能够被忘却的。三分魏蜀吴,其中蜀国的成立才是最为艰辛

  • 输粟于边,汉朝打败匈奴的首功之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汉朝对抗匈奴11位名将,汉朝击溃匈奴的名将,东汉大破匈奴的将领

    天才之举:输粟于边输粟于边,顾名思义就是将中原等地的粮食输送到边境地区。根据历史上的记载,输送粮食早在《左传》就有记载,书中记载倒:《左传·僖公十三年》:秦於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絳相继。但正式作为一个政策而言,这词语其实出自于汉文帝时期的晁错,他认识到汉文帝为汉朝边塞地区粮食缺乏而困扰,于是向汉文帝

  • 若扶苏没有自杀,而继承的皇位!秦朝会不会成为最强大的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嬴政有着非常卓越的眼见和超人的睿智,那他怎么就把自己的皇位留给了胡亥呢?原来,胡亥的继位是由赵高一手策划的,赵高和李斯联手杀死了嬴政的长子扶苏,然后扶持胡亥上位。但是,胡亥是一个典型的纨故子弟,与他的大哥扶苏比起来,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而且胡亥当了皇帝之后,又相继将自己的兄弟处死,可见其残忍

  • 长坂坡上,刘备这么一摔若把阿斗摔死了,那三国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长坂坡刘备为什么要打阿斗,长坂坡大败后谁去救了阿斗,历史上刘备真的摔阿斗了吗

    其实,这正是以仁义立身的刘皇叔的高明之处。他这样的做法,不仅表明自己对于赵云七进七出,勇救阿斗行为的担忧之情,还表明他担心爱将生死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想要保全自家儿子的性命。所以,刘备必须有一副宁愿自己儿子死掉,也不想赵云为此出事的样子。那么,刘备这样的举动到底是出于真心,还是为了收买人心而故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