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1月,金田起义爆发,这是史上规模最大、最成熟的农民起义。金田起义没有出现在传统的“起义区”,中原、陕甘、两淮、川蜀,而是在被视为“烟瘴之地”的广西,还诞生出一批名将,这又是为何呢?
纵观太平天国运动14年,两广地区出现许多名将,尤其是广西,可谓是名将如云,战斗力非常强悍。如果不考虑“国力因素”,湘军阵营中能跟太平军一较高下的名将不是很多。至于八旗、绿营,更是不堪一击,不是太平军的对手。
东王杨秀清,足智多谋,是太平天国的实际负责人。1852年6月,太平军进入湖南时还剩下5千兵马,却一路所向披靡,不到一年就杀入南京,与清朝隔江对峙。1856年,相继摧毁“江北大营”、“江南大营”,还成功把湘军分割包围在南昌、武昌,曾国藩、胡林翼两人不能相互呼应。
西王萧朝贵,勇猛无敌,号称“常遇春”,喜欢冲锋陷阵。李秀成自述中,萧朝贵勇猛善战,冲锋陷阵第一。转战广西期间,萧朝贵实际主持军务,伊克坦布、长寿、长瑞、董光甲、邵鹤龄等5位大将被他斩杀。两广总督李星沅,内外交困中病逝。
翼王石达开,智勇双全,19岁册封翼王千岁。1855年初,石达开督师湖口,湘军阵亡6000余人,曾国藩两次跳水自尽,被部下拉回来。1855年11月,石达开再次西征,从安徽进入湖北,接着进入江西。樟树之战获胜后,太平军纵横各地,夺取8座府城,曾国藩被围困在南昌孤城。
豫王胡以晃,勇猛善战,足智多谋。1854年,胡以晃率兵北伐庐州,一边攻打城池,一边阻止清朝援军。胡以晃革新战术,采取“两层爆破”方式,湘军名将江忠源阵亡沙场,太平军夺取庐州,中原震动。
林凤祥、李开芳,更是锐不可当。1852年9月,区区2千人,他们就能围攻长沙,同时阻挡城外数万清军。攻克岳州、武昌、安庆、芜湖、南京、扬州,都是他们充当前锋。1853年5月,率2万兵马北伐,纵横中原如入无人之境,不到半年就抵达天津城下。
北王韦昌辉,转战广西期间是前锋大将,定都天京后率兵出征江西,在瑞州城下击败湘军名将刘腾鸿。韦志俊,北王的弟弟,勇猛善战,两次攻克武昌,又两次镇守武昌。1856年初,韦志俊诱敌深入,曾国藩系湘军二号人物罗泽南阵亡沙场。
英王陈玉成,少年英雄,骁勇善战。1858年11月,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6000余人,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宾阵亡,曾国藩苦不堪言。此战过后,曾国藩早年创办的两支湘军主力,塔齐布“常胜军”,罗泽南“老湘营”覆没。
忠王李秀成,足智多谋,善于用兵。杨秀清时代无法搞定的“江浙地区”,李秀成第二次摧毁“江南大营”后,乘胜东征,南方八旗、绿营主力覆没,江浙划入太平天国领地。此外,李秀成与英法联军、“洋枪队”交战,也是屡次获胜,打出了志气。
听王陈炳文、侍王李世贤、扶王陈得才、辅王杨辅清、护王陈坤书、奉王古隆贤、堵王黄文金、慕王谭绍光,等等,都是骁勇善战之人。他们不但屡次击败八旗、绿营、湘军、淮军,还跟英法联军、“洋枪队”打,没有对列强屈服,勇气可嘉,值得敬佩。
无论是金田起义时的“首义五王”,还是征战中的将领,广西出来的将领都非常骁勇善战,让清军闻风丧胆。曾国藩评价陈玉成:“秦汉隋唐以来,从未见过如此强悍之贼”。胡林翼也说:“贼之悍将,以四眼狗为最”,不得不服。
如果不是太平天国内部相互厮杀,天王洪秀全实行“封地制”,导致将领各自为政,互不支援,清朝还不一定能灭了太平天国。那么,为何一向被视为“烟瘴之地”的广西,在太平天国运动时,出现这么多名将呢?
“烟瘴之地”广西,古代确实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民风剽悍,敢于战斗。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广西民众只能努力耕种,尽量打出粮食,以此谋生,从而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近代以来,广西籍士兵,无论是战斗力,还是战斗意志,都是没得说。
能吃苦耐劳、民风剽悍,这是广西人的传统,中原王朝想要平定广西,都要付出不小的代价。秦始皇时,出动50万大军征讨岭南,主帅屠睢被广西“狼兵”夜袭,阵亡沙场。后来,秦始皇修筑“灵渠”,打持久战,才平定岭南。
秦始皇北伐匈奴,蒙恬出兵30万,“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报怨”,秦军的战斗力没得说。进军广西则不容易,50万大军出征,还损失了主帅,可知广西“狼兵”战斗力之强悍。明朝嘉靖年间,瓦氏夫人率2千“狼并”出征沿海,一路击杀“倭寇”,从未遭遇败绩。
可以说,广西民风剽悍,又能吃苦耐劳,只有“平台”施展,自然会出现许多名将。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开埠”,南海地区的“海盗”无以为生,纷纷沿着西江进入广西,激化了当地的社会矛盾。此外,“土客械斗”频繁,广西人对战斗并不陌生,也不畏惧。
1851年1月,金田起义爆发,“狼兵”们有一个好的“平台”,在战斗中屡次击败八旗、绿营,一批批名将随之出现。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秦日刚、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黄益芸、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黄文金、黄文英、陈坤书、谭绍光、曾天养、韦志俊、林启荣,等等。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