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任何朝代,往往都会有某些神秘莫测的高人给后人留下几句讳莫如深的预言和谶语,这些预言谶语往往都是贯穿着整个王朝的始终,直到王朝灭亡后,人们才能明白这些预言谶语的含义。
而清朝也不例外,相传顺治帝就曾问过一个高僧关于清朝存续时间的问题,而高僧回答的话语则令顺治和当时的人迷惑不解,直到清朝灭亡后,人们才明白高僧留下的话语中的含义。
大清建立 顺治心忧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对周边地区的掌控力逐渐减弱,发源于东北的女真人迅速崛起,建立了后金政权。
后金政权建立后就开始不断地与明王朝进行着战争,经过多年的斗争后,后金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而明朝因为国内的天灾和各种起义,国力不断衰弱。
在各种打击之下,明王朝终于无法支撑,京城被李自成攻破,而后金则借着吴三桂的倒戈成功入关。
入关后的后金改国号名为大清,而这时只有八岁的顺治帝在多尔衮的扶持下登基。后来清朝又在多尔衮的带领下不断与南明残余势力作战,最终扫清所有割据势力一统天下。
顺治当皇帝的初期,朝政一直由摄政王多尔衮把持,直到多尔衮意外身死后,顺治才掌握了朝政实权。
掌权后顺治心中没有太多的喜悦,反而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起来。
顺治明白,仅有十多万部众的女真能够顺利入主中原,完全考的是关内汉人的帮助。而且清军在扫平南明残余时一路太过顺利,本来南明势力军力强于大清,但内部却不团结,在各自为战下才被清军一一击破。
大清一统天下的过程中,仿佛次次上天都站在大清这一边,那若是上天不再把好运放在大清这边呢?这些疑惑经常萦绕在顺治的心头,为此他经常寻求一些得道的高僧,期望能从他们的口中得到答案。
但在寻求了很多高僧后,顺治依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后来顺治又听说有一位来自西域的云游高僧路过京城,便派人四处打探并将他恭敬地请到了宫里。
试问国运 心仍有疑
高僧来到宫中时,顺治对其礼遇有加,不仅亲自接待,还十分谦卑地与高僧一起讨论佛法哲学。
两人畅谈了许久后,顺治终于和高僧谈到了国家的命运与前途的问题,于是他也就问出了心中最关心的问题,那便是:大清朝的国运还能再存续多久。
听完顺治问出的问题,高僧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闭着眼睛,不停地盘着手中的佛珠沉思。在高僧沉默须臾后,高僧开口道:“十帝在位九帝囚,还有一帝在幽州。”
顺治本以为思考许久后的高僧会直接给他答案,没想到却是一个晦涩难懂的回答。
一头雾水的顺治不清楚高僧话语间的意思,便又问道:“大师能否直接告诉我,这大清朝还能再存在多少年?”这时高僧又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道:“我若身不残,大清不会灭。”
顺治听完又是一阵头晕,没想到还是一个隐晦不明的回答。于是就连忙请求高僧能够给这两句话解答一二,但这时高僧却说:“陛下,贫僧该回答的都已经回答了,不会再多说什么了。”
可顺治依然没有善罢甘休,但是接下来不管他怎么追问,高僧都本着不能泄露天机的原则一直闭口不言,留给顺治的只有无尽的沉默。
没有得到答案的顺治只得将高僧送走,可接下来的好几天顺治一直都在思考高僧口中话语的意思,难道大清朝还能再传十位皇帝?有九位都被囚禁了?难道有人篡夺江山行王莽曹操之事不成?
顺治在不断思考中越来越迷糊,最后他又找到了和他亲近的几位大臣谈论此事,但这些大臣依然没有给顺治一个合理的解答。
顺治在与高僧会面后没过几年便去世了,到死也没有悟透高僧话语间的意思。
王朝灭亡 预言应验
高僧给顺治留下了一句讳莫如深的谶语,在整个清朝时期都没有人能够作出解答,直到溥仪称帝后,人们才明白话语间的含义。
自顺治起,直到清朝灭亡,一共有过十位皇帝,这更好对应了高僧说的“十帝在位”。
而这十位皇帝中的第九位便是光绪皇帝,光绪皇帝因为变法事件触怒了慈禧太后,而被囚禁在瀛台,正好对应了“九帝囚”。至于高僧剩下的话语中的意思则都与溥仪有关。
辛亥革命虽然把溥仪赶下了皇位,但溥仪依然可以留在紫禁城居住,享受皇帝的待遇。可没过几年,军阀冯玉祥便把溥仪从紫禁城赶了出去。
被赶出宫的溥仪就流落去了天津的日租界,这让那里的日本势力抓住了机会,后来日本人利用各种诱惑和哄骗,把溥仪忽悠到了东北,并利用他在东北成了了伪满政权。而东北地区正是古时幽州的范围,这正好对应了高僧话语中的“有一帝在幽州”。
封建时代里一直都有避讳的传统,所以在碰到皇帝的名字时一般不会写全,而是少写一笔。溥仪这个名字的繁体字写作“溥儀”。其中的“ 儀”字中正好包含一个“儀”字。所以溥仪在位时,溥仪的名字“溥儀”通常会缺少其中“我”的最后一点。
溥仪作为清朝的亡国之君,就正好对应上了高僧口中的 “我若身不残 大清不会灭”。
结语
其实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兴衰起落大致都有着相似的规律,其间留下的一些玄乎至极的预言谶语也大多都是后人杜撰,毕竟没有人可以真的做到预测未来。
每个人的人生总会遇到迷惘的时候,而所谓的预言就恰恰抓住了人们这一心理。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不去相信所谓的预测和命运,而是奋勇拼搏,认真把握当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