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东汉末年曹操占据北方,孙权占据江东,刘备作为皇室后代也想要匡扶汉室。而此时曹操势力正盛,且抱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因此曹魏便成为东吴和刘备最大的敌人。
孙刘联盟,共克曹军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当时曹操已经从江陵出发,将要顺长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形势危急,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即便知道日后两方依旧是敌对关系,此时也不得不联合起来。
诸葛亮随鲁肃在柴桑见到孙权,细心与他分析了当时的利弊,若是孙刘不结盟,那么就会放任曹操一家独大,而若是两家联合,则会使曹操退回北方,如此一来荆州与东吴的势力得以壮大,形成三足鼎立的稳固局势。
孙权和刘备结盟后,便打响了东汉末年最为著名的一场战役——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使曹军大败撤回,而当时联军只有5万,曹军有20万,是历史上一场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然而,这场胜利带来的和平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唯有永恒的利益。
赤壁之战后,荆州七个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其中南郡是向东吴借来的,刘备重情重义,于是在他进入蜀中之后便归还了长沙、桂阳两郡。
昔日盟情,一朝破裂
当时蜀汉正日益壮大,曹魏也在养精蓄锐蓄势待发,东吴夹在中间自觉形势不利,于是在三分天下的形式确立后,孙权又将目光转向了昔日的盟友。
据《三国志》中记载,荆州作为交通要塞,想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地势“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在《三国演义》的隆中对一回中,诸葛亮便提到过荆州的重要性。
荆州对于蜀吴两家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蜀国开始北伐中原的进程时,依然派大将镇守荆州。然而当时刘备手下,张飞太过鲁莽,诸葛亮调任四川,因此镇守荆州的任务就落在的关羽肩上。
然而,关羽虽然骁勇善战,却也刚而自矜。孙权正是看中这一点,在关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区时,派大将吕蒙乘机偷袭荆州三郡,荆州无关羽坐镇,防守松懈,三郡接连失陷。
吴军袭取江陵后,关羽败走麦城,最后与儿子一起被吴军所杀。从个人来讲,关羽的结局是可悲的,而对于蜀汉来讲,失去荆州对于整个统一中原的计划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关羽不仅是刘备的心腹大将,还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一死,蜀吴两国本就岌岌可危的关系彻底破裂。为给关羽报仇,刘备发动蜀汉全部兵力讨伐孙权,最终兵败夷陵,两国关系降至冰点。
吸取教训,保持戒心
虽说东吴此举实在有违仁义之信,但是当时曹魏实力雄厚,任何一方都无法与其单独抗衡。若是此时东吴和蜀汉开战,那么只会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因此即使两国已经交手,但却没有愈演愈烈,大多是一些试探性的布置。
这种僵持的关系直到刘备趋势后才稍有缓和,为攻克曹军,蜀吴不得不再次选择合作,公元229年时,诸葛亮派使者前往东吴建立联盟关系,并且制定以函谷关为界分天下的合约。
虽然蜀吴再度联手,但这种关系也是暗中敌对表面平和的。有了之前孙权背信弃义的经验教训,和关羽之死在心中埋下的芥蒂,诸葛亮不得不小心提防这位盟友。
因此之后多次对曹作战时,诸葛亮并没有用到蜀汉的全部实力,而总要分出一部分来镇守蜀汉都城,以防东吴故伎重施。这也就使得两军的合作效力大不如前。
在诸葛亮北伐征魏的过程中,为防东吴偷袭,他都会派心腹大将驻守都城。陈到是军中仅次于赵云的一员猛将,诸葛亮就命他带领蜀汉的精英部队白毦兵镇守永安。
诸葛亮将如此重要的将军留在都城镇守,可见东吴的威胁始终在他心中,而他之所以这样做,也是想告诉东吴,蜀汉已经有所防备,让对方不敢轻举妄动。
众所周知,诸葛亮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数次北伐的几十年间,始终留有一万精兵驻守都城,为蜀汉根基保留最后一道屏障,直到蜀汉灭亡都没有撤离过。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蜀汉从此失去了一位举足轻重的谋士。饶是诸葛亮用尽心力为刘禅安排,但蜀汉的运势还是与日俱下,孙权趁机在两国交界增兵一万,可谓是司马昭之心。
虽说诸葛亮死后,蜀汉仍有许多能文能武的可用之才,但是刘禅虽有帝王之命却无用兵之才。公元236年,曹魏的邓艾偷袭了阴平,刘禅被迫让位,蜀国宣告灭亡。
此时东吴见蜀国破灭,也想要扩大疆土来分一杯羹,因此集结兵力向曾经的蜀国门户永安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原本国家不复存在,孙权认为拿下永安轻而易举,没想到却遇到诸葛亮曾布防在此的一万精兵奋力抵抗。
此后东吴又发动了多次进攻,但永安却是铜墙铁壁不可撼动,永安猛将罗宪将吴兵打得落花流水,使东吴的扩张计划破产,最后交出降书,落得和蜀汉一样的下场。
蜀国虽然破灭,但永安仍能抵抗住外来的侵袭,可见诸葛亮思虑深远。由此也可看出,利益驱使下,即便一时合作,但防人之心不可无。任何时候都要给自己留有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