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封建王权的拥趸者,后世对于李鸿章的作为褒贬不一,却无法否定他的才能心志。
其思虑和识才之能不仅体现在国事,也体现在家事。他为女儿挑选年长二十余岁的大臣做丈夫,最终夫妻琴瑟和谐,子孙扬名成才。
有女菊藕待字闺中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李鸿章作为身处高位的权臣,一直忙于处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和其他繁杂的政事之中,他的小女儿李菊耦也在这二十余年间成人,长相清丽,气质亭亭。
对年过四十而得的小女儿,李鸿章十分疼爱,从李菊耦小时便悉心教养,将她养育地知书达理,不负大家闺秀之名。
尽管当时社会中,女子普遍在十五岁及笄后便开始相看婚事,嫁人做了新妇,李鸿章却多留了女儿在家中几年,让她能够多享受在家中做姑娘无忧无虑,免于出嫁后操持家事辛苦的日子。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李菊耦二十岁过后,李鸿章开始为女儿考虑出嫁人选,她二十二岁时,李鸿章决定将她许配年长她近二十岁的大臣张佩伦。
有理有据择为佳婿
彼时张佩伦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且经历了两段婚姻,与前任妻子育有子女。
这两人的结合,以世俗眼光来看是极不相衬的。仔细思索,却能发现李鸿章择婿也是有理有据。
其一,出于政治考量。当时的清朝正面临着来自帝国主义侵略的巨大冲击,朝内局势也受到影响。
以恭亲王奕和李鸿章等人为首的洋务派在朝中占主要地位,想要夺权的慈禧太后拉拢军机大臣李鸿章引领清流派,反对学习西方技术和现代化等主张,导致了党派相争的局面。
外患来势汹汹,何以让内忧扰乱?为此李鸿章将女儿嫁给在清流派中颇有声望的大臣张佩伦,以姻亲关系拉拢,使其能够尽心周旋,平衡两派矛盾,毕竟两方核心诉求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利益而非无法调和。
其二,出于情感因素。李鸿章与张佩伦张印塘的父亲在地方做官时相识。两人一起操练士兵,结下了较为深厚的友谊。
李鸿章与张佩伦本人也颇有交情,张佩伦考中进士进京后拜见了李鸿章,称其为老师。两人言谈甚欢,不在一地时书信来往也未曾断过,亦师亦友,交往真挚。
其三,出于对人才的赏识。张佩伦23岁便考中了进士,足见其满腹才华。
才华之外,更见人品,张佩伦刚正不阿,大义凛然。他在福州负责海疆事务时,面临法军来袭,交好的官员好友劝他勿涉险,留后路,他却并不退缩,上前线亲率军队与法军对峙,表现了莫大勇气。
夫妻相谐和如琴瑟
李鸿章在经过重重考量后将疼爱的女儿嫁给外人眼中并不相配的张佩伦,婚后两人和谐的夫妻关系也证明了他这个决定的正确性。
对外表现强硬刚正,在婚姻关系中,张佩伦却并不吝于表达呵护柔情。他不理所当然地认为家中事务全是女主人的责任,对于家事和儿女教育十分关心,即使在外也以致书信问候,并且温言宽慰,十分熨帖。
同是才华横溢,雅致内秀的人,张佩伦与李菊耦婚后也常常对自己看的古籍书典进行讨论,意见不同时也不红脸。
两人亦会结伴观赏字画展览,品茗品酒览景听乐,遇到雅事趣事乐事便记录下来,共同感受幸福的生活情趣。红袖添香,夫妻相谐,好不惬意!
才女扬名写尽悲欢
晚清正处于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激荡时期,涌现了无数引领一时风潮的人物,而时代的变迁和影响力,也深深体现在了张佩伦和李菊耦的子孙身上。
张佩伦离世后,孀居的李菊耦对儿子张志沂和女儿张茂渊管教严格。19岁时,经家中挑选,张志沂迎娶了门当户对的黄逸梵,婚后两人生下了一子一女,长女正是大名鼎鼎的女作家张爱玲。
父亲张志沂是个不事生产,享受豪奢生活的封建少爷,李菊耦去世之后没有了管束的人,甚至染上了抽大烟的恶习,为了维持大额支出不断变卖家产。
母亲黄逸梵却深受新思潮的影响,追求进步和自由,自然不屑张志沂的种种行为,两人矛盾颇深。
幼时的张爱玲目睹家境因为父亲的行为而渐渐败落,渴望着来自母亲的关爱与呵护。而黄逸梵追求的自由是完全自我的自由,她去到国外追求自由天地,交往更换了多任男友。
她没有充足的耐心和责任感,疏于照料子女,面对他们甚至会恶语相向,吝于展现母爱。
姑姑张茂渊同样是解放思想的新潮女性,却真正在新时代中找寻到了独立人格。
家境破败。豪门生活不再,她便自力更生,尝试各类职业谋生;尝试投资却赔得血本无归,她也不怨天尤人,而是淡然处之;对父母离异的张爱玲,她接来同住照顾,鼓励她继续创作,大胆投稿。
以上几位都是与张爱玲的人生关系密切的长辈,他们的作为对张爱玲的性格塑造有着很深的影响。
渐渐落幕的朝代,自立自强的女性,矛盾扭曲的男女关系等,这些形象都交错着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出现。
譬如《金锁记》中原本善良对生活存美好期许的曹七巧却被封建扭曲的家庭和社会变得恶毒自私,《倾城之恋》中看似对白流苏和范柳原两人波折博弈终成爱侣,达成美好结局的描写,实则却讽刺了当女性全身心依附在他人上,自己也被看作可以衡量价值的物品,毫无自尊。
张爱玲是近代有名的女作家,她的笔下,华丽的遣词无法掩盖悲凉的基调,不歌颂美好,也不因为人性的阴暗而悲伤,与那个时代一起,永远伴随着必然退幕的释然,其作品有着一代又一代忠实的读者受众。
人与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羁绊都是无法挣脱的,也必然会留下印记。这一点,无论从李鸿章、张佩伦还是张爱玲,抑或是更多人身上都深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