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承明制,所以也喜欢在大臣去世后,给群臣搞一个谥号。因此基本上也是按照明朝的规格来搞的。
大臣里,文正这个谥号是最高级别,退而求其次就是文忠,再次便是文襄。这三种谥号一般都是大臣们特别想要得到的。
历史上著名的文正公有范文正公范仲淹,还有曾文正公曾国藩。可见想要得到文正这个谥号,一般人做不到。那么文忠和文襄呢?
一、左宗棠的文襄公,绝对实至名归。
文襄这个谥号,一般都授予担任过翰林学士的人,而且这个人还必须要立下过军功,也就是出将入相这个级别的人。
很多人不服气,认为左宗棠配不上一个文字,因为左宗棠这辈子没有考上过进士,一直都是举人身份。
即使后来慈禧赐了他一个进士出身,其实也只是荣誉称号。那些考上进士的人,一辈子都瞧不起左宗棠,因此当然更反对给左宗棠文襄的谥号。
可是左宗棠在平定太平军、西北叛乱、收复新疆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那是中华民族的大英雄。这样的人怎能不给一个好的谥号呢?
因此给左宗棠文襄这个谥号,那是慈禧太后拍板的,谁也改变不了。有了慈禧的认可,那些没什么功劳的进士们,也只能闭嘴了。
毕竟左宗棠的文采也很高,虽然没考上进士,但是比那些进士的脑子要好用很多。而且人家的军功摆在这里,就算是文正公曾国藩也不得不叹服。
对我们后人来说,左宗棠那就更值得纪念了,因为他收复了新疆,保证了我们大中华的领土完整,值得后人永远纪念。
二、张之洞的文襄公,水分比较大。
张之洞也是洋务运动中的名臣,而且他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而且是探花出身,进入了翰林院,符合了文襄这个谥号的文字,那么他后来的经历符合襄字吗?
很不好意思,张之洞能够拿得出手的军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他曾经平定了湖北天门、荆州的义和团运动,剿灭了自立军。可惜这些军功跟左宗棠比起来,基本可以忽略。
当然了,张之洞有张之洞的长处,他是个非常喜欢建学校和工厂的人。先后搞了武汉大学的前身自强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湖北工艺学堂等等。
除了学堂他还搞工厂,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我们常常在电视里看到有人用汉阳造这种枪,其实就是张之洞的工厂里造出来的。
既然没有过于突出的军功,张之洞为啥还能得到文襄这个谥号呢?很简单,明面上不行,那就走后门呗!
要知道当时慈禧太后已经不在了,清王朝当家做主的是摄政王载沣。这哥们能力不行,所以必须要依靠身边的大臣们扶持。
当时主政的大臣,以孙家鼐为首,此外还有那桐、鹿传霖等人辅佐。其中鹿传霖是张之洞的姐夫,现在我们就能搞明白,为啥张之洞能搞来一个文襄的谥号了。
虽然武功上没有出色表现,可是文化水平比较高,而且也有一定功劳,再加上姐夫神助攻,张之洞得到文襄这个谥号,一点问题都没有。
三十四年二月,以乡举重逢,赏太子太傅。历蒙赐“寿”,颁赏御书及诸珍品,赐紫缰,紫禁城内坐二人暖轮,恩遇优渥。宣统元年,再疏乞病,温诏慰留。寻卒,年八十有二,赠太傅,谥文正。---《清史稿》
而且当时的老大孙家鼐也得到了文正的谥号,所以完全有可能是他们这一小撮人商量好了,各自捞个不错的谥号。毕竟孙家鼐和曾国藩比起来,那简直不值一提。
三、李鸿章谥号文忠,还算勉强合适。
虽说文忠排名在文襄前面,但是文襄获得的难度比文忠要高得多。文忠只需要表现出忠心就行了,可是文襄是必须要立下巨大军功才能得到的。
因此相比较之下,文襄的含金量,比文忠要高,仅次于文正。那么李鸿章获得文忠这个谥号,是否合适呢?
我认为是比较合适的,首先李鸿章是进士出身,也在翰林院工作过,因此迈过了文这道坎。至于忠心,我认为他只有对慈禧太后忠心。
正是因为他对慈禧的忠心,慈禧才会将文忠的谥号给李鸿章。但是也仅限于此,因为李鸿章只对慈禧有忠心,却未必对整个清朝有忠心。
他在慈禧和光绪之间,选择了慈禧,成为了慈禧的铁杆粉丝。结果导致光绪始终没有权力,从而造成了清朝一直在慈禧手里衰败下去。
光绪未必可以把清朝带起飞,但是慈禧肯定是把清朝带入深渊了。所以说李鸿章一味地追求自身的利益,最终为葬送清王朝添砖加瓦,因此算不上是清朝的忠臣。
总结:同样的谥号,含金量是不一样的。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管你获得了怎样的谥号,在你死后,群众们会从你生前的所作所为,给你合理公道的定论。
可能当时的人不敢评论,这是咱们传统习惯。但是后人一定会给出相应的答案,所以别以为张之洞和左宗棠都谥号文襄,就能够真正站在同一个高度。
就好像孙家鼐和曾国藩都谥号文正,孙家鼐就能达到曾国藩那个高度一样,简直就是自欺欺人。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