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人看来,张飞和关羽可能就是一个有钱的屠户和一个逃难的好汉,而他却能洞察到二人的非凡战斗力与忠义的性情,可与他共图大业,换个角度来讲,正是刘备拉高了二人的格局,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而刘备对于徐庶所引荐的“卧龙先生”诸葛亮,更是不顾关张二人的反对,自贬身价“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事实证明,刘备的投资回报是巨大的,也进一步证明了他眼光的独到。
而最令大家印象深刻的,就是一道关键问题时,刘备的那句“军师意下如何”,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刘备在智谋上,与诸葛亮很难相提并论,但在看人方面,孰高孰低就不好说了。
诸葛亮奉命从刘备手中接过蜀国之时,蜀国已经是日暮途穷,先是关羽失了荆州,又在襄樊战役之后被杀,紧接着在“夷陵之战”刘备损失数万蜀兵,可以说,诸葛亮在刘备手中接过的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三国二代人物中的奇才
马谡是三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才华和胸怀颇具儒将风范,他擅于谈军论策,而且熟读兵书,连诸葛亮都被他折服,在平南方叛乱时,他建议“攻心为上”,所以“七擒孟获”之后,南方再也没有作乱。
尽管他是三国后期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是诸葛亮最信任的人之一,但刘备却并不看好他,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虽然诸葛亮口头答应,但还是“跟着感觉走”,封马谡为参军,委以重任,甚至把他当作接班人来培养。
街亭之战,诸葛亮排除众议,让马谡镇守街亭,命飞将军王平辅助作战,想通过这场战斗磨砺马谡,证明自己没有看错。
孤注一掷的结果
然而,马谡一再无视王平的反对,选择在山上驻军,结果张郃切断了山上的水源和粮草供应,马谡把守的街亭一下子成了“瓮中之鳖”,最后,马谡率领的部队全部沦陷,只有几千人在王平的带领下安全返回。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桥段,体现了诸葛亮的“大公无私”,然而这一结果也证明了诸葛亮的赌注彻底失败,当时,姜维一再求情,诸葛亮却不顾二人的情分,处决了马谡。
而马谡的死,在当时的形势之下也是必然的,因为当初马谡得到重用,本身就违背了先帝的意愿,而且,在镇守街亭的人选当中,马谡是备受争议的,如果不将马谡军法处置,必将军心不稳。
可以说,马谡在接过这一任务之时就一只脚踏进了棺材,这一切都是诸葛亮孤注一掷的结果。
马谡死后,诸葛亮亲自悼念他,并悉心照料他的遗孤,诸葛亮不止一次地对自己的错误表示后悔,后悔没有听刘备的话,这么一看,刘备看人还是很准的。
文盲心不盲
在这之后,诸葛亮对王平刮目相看,王平虽然“斗大的字不识一麻袋”,但他却在和把兵书倒背如流的马谡相比之下,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只可惜“官大一级压死人”,他没能劝动马谡,导致了街亭失守。
但是战后他仅率领几千余兵力收复降军,并能够成功突围,这足以让诸葛亮注意到他的军事才能。
于是诸葛亮把马谡的余部交给了王平,让他成为号令众将的最高将领,王平是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将军,但诸葛亮能够重用他,正是他深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道理,也是他知错能改、知人善任的表现。
王平在蜀汉,诸葛亮无疑是最信任他的人,王平一直把诸葛亮当作他的导师,他对诸葛亮言听计从,没有任何的怨言。
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诸葛亮就是他的知己,是他的伯乐,如果没有诸葛亮对王平的信任,相信王平会像以前在曹魏那样,不会在蜀汉掀起任何波澜。
而诸葛亮自己可能也没想到,正是他重用王平这个决定,在16年后挽救了了蜀国江山。
虽然王平是文盲,但他却善于学习,在没有仗可打的时候,他经常请身边的人给他读兵书。此外,他还鼓励下属要多读书。
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他和人说话时从不开玩笑,办事雷厉风行,虽然他不识字,但理解能力非凡。
公元234年,诸葛亮再次伐魏,结果这一次他再也没有回来,蜀汉集团陷入了巨大危机,甚至不敢泄露诸葛亮去世的消息。
在诸葛亮死后的第16年,曹爽率领10多万魏军来到骆谷,而蜀军兵力不足3万人,江山岌岌可危,每个人都建议放弃阳平关,选择撤退,在当时这的确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只有王平不顾众人反对,坚持要守住阳平关,后来终于等到了援军的到来,化解了灭国的危机。
这件事证明了诸葛亮的做法是正确的,诸葛亮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在反思后迅速改正,这是高度智慧的体现,要不是诸葛亮对王平的提拔,蜀汉可能不会坚持这么久。
小结:
诸葛亮之所以重用马谡,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私人感情问题,即使诸葛亮以大公无私而留名青史,但正所谓是“内举不避亲”,正是因为他们的走的比较近,他对马谡才有一定的了解。
而诸葛亮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他一旦发现问题会立刻纠正,在对马谡军法处置之后,重用了在街亭之战变现突出的王平。
最后的事实也证明,虽然诸葛亮不具备刘备那种识人的天赋,但是秉着中正认真的态度,依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