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儿子里,弘历是最有希望的,至少从后来的结局来看,弘历是最有希望的。此外的弘时和弘昼,其实也是很聪明的两个皇子。
比如说弘时,他就曾经想着要夺嫡,只不过后来夺嫡失败了,反而把自己给害死了。而弘昼吸取了哥哥弘时的教训,死活都不肯夺嫡。
他们哥仨是看着九龙夺嫡的过程长大的,可以说这三个人对夺嫡的惊心动魄,那是了如指掌。因此不同的人就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弘昼之所以活出丧,其实就是一种逃避夺嫡的做法。
活人可以出丧?这是什么套路?
弘昼在雍正正值壮年的时候,其实干活也是比较卖力的,至少是得到雍正认可的。所以他才能在历史上留有一定席位。
你看康熙那么多儿子里,除了参与九龙夺嫡的,剩下的儿子你认识几个?在历史上出场的机会,其实也就说明了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但是到了雍正晚年的时候,弘昼的性情也就跟着变化了。他忽然发现,在皇阿玛面前表现越好,自己就越危险。
最初弘昼只是想要好好办差,所以没有考虑夺嫡的事情。可是后来雍正身体不怎么好了,弘历又是夺嫡热门人选,所以弘昼自然必须要做出选择。
一个就是跟弘历争夺皇位,一个则是退居二线,从此不管朝中事务。跟弘历争夺的弘时,已经殒命了,剩下的弘昼其实应该知道怎么办。
于是弘昼开始活出丧,这是一件相当荒唐的事情,弘昼本人还活着,可是他却在家里大摇大摆地办起了丧事。
明日,弘昼入谢,上曰:“使昨答一语,汝齑粉矣!”待之如初。性复奢侈,世宗雍邸旧赀,上悉以赐之,故富於他王。好言丧礼,言:“人无百年不死者,奚讳为?”尝手订丧仪,坐庭际,使家人祭奠哀泣,饮啖以为乐。作明器象鼎彝盘盂,置几榻侧。---《清史稿》
他是王爷,谁敢不听他的话?于是家里人一个个地开始披麻戴孝,府上但凡能挂东西的地方都挂上了白布,花圈他也订了不少。
家里人全都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就好像弘昼真的挂了一样,而弘昼本人往家里大堂的棺材里一躺,这形象立刻就到位了。
这么做无非是要告诉世人,自己就是个不学无术的家伙,每天干这种无厘头的蠢事。当然也是为了告诉弘历,弟弟我可不想跟你争夺皇位。
弘昼的目的达到了吗?
活出丧的戏码,弘昼做了一次,觉得效果不理想,所以他又接二连三地做了好几次。这目的就很明显了,让那些视而不见的人多瞧两遍,让那些有疑心病的人打消疑心。那么他要做给哪些人看呢?
1、弘昼这么做,要让雍正皇帝知道。雍正知道自己的几个儿子都比较聪明,但是皇位只有一个,而清朝没有分封诸侯的说法。所以未免九龙夺嫡的惨况再次出现,雍正只能提前解决这个问题。
他把参与夺嫡的弘时过继给了自己的八弟胤禩,其实就是为了排除弘时的继承权。结果在胤禩的怂恿下,弘时偏偏还是要参与夺嫡,结果雍正只能对他下手了。
此外还有一个聪明儿子,那就是弘昼。这家伙如果也有参与夺嫡的想法,那对弘历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与其留着他作为一个祸害,倒不如提前为弘历扫清障碍。清朝的皇帝不能杀兄弟,但是没有说不能杀儿子的。能够处理掉一个,就不怕再处理掉一个。
所以弘昼活出丧这样的荒唐行为,就是为了告诉雍正,我可没有夺嫡的心思,我就想着做一个闲散的王爷,您老高抬贵手,放儿子一条生路吧!
2、弘昼这么做,也得让弘历知道。弘历这个人看着虽然光明正大,可是内心的小九九还是非常多的。要想成为储君,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城府,傻白甜是当不了储君的。
所以弘历特别重视几个兄弟的状况,弘时想要夺嫡,其实弘历当然也知道,弘时的结局,未必就没有弘历的功劳。
现在只剩下一个对手了,那就是弘昼,如果弘昼也有夺嫡的想法,那么弘历也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时候弘历却看到弘昼在活出丧,那么他会怎么想?他肯定会觉得弘昼在故弄玄虚,这么一来就更加明显有夺嫡的想法了。
可是弘昼却不止一次地活出丧,这么一来就算名声不臭,也被他自己给搞臭了。每个人包括雍正在内,都会觉得弘昼是个荒唐人,都不会期盼弘昼能成为储君。
这样一来,弘昼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他就是要把自己搞臭了。只有自己名声真正变差了,弘历才会打消迫害弟弟的念头。
3、弘昼这么做,也是为了给百官们看的。弘昼真的没有夺嫡的想法吗?当然是没有的。但是他这么聪明,又能干事儿,谁会相信他没有夺嫡的想法呢?
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一旦百官之中,有人把宝押在了弘昼身上,那他想要洗干净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毕竟你说你自己不想夺嫡,可有人支持你啊!赵匡胤也说我不想黄袍加身来着。
为此弘昼只能通过诸如活出丧这样的方式,把自己搞的臭名远播。百官们立刻就会意识到,原来弘昼这家伙不能担当重任,是不可能进入雍正法眼的。
因此弘昼就能够轻松地摆脱百官们的烦恼,没有百官会支持一个没有任何希望的皇子,那是在浪费自己的赌注罢了。
总结:弘昼的活出丧,为他一生的平安做出了重要贡献。
很显然,弘历也清楚了弘昼的想法,他的确没有夺嫡的想法,这就好办了。只要你乖乖的,那么哥哥我就不会动你。
乾隆登基以后,对弘昼那是非常好的,弘昼为了自证清白,各种为非作歹,搞得民怨沸腾,大家都在臭骂弘昼。
这样一来乾隆反而更加高兴,他不仅把弘昼升任议政大臣,而且从来不因为弘昼的恣意妄为,就处罚弘昼。他们俩兄弟谁都心知肚明,这样的弘昼对乾隆来说,才是完全没有威胁的弘昼。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