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去《三国演义》不谈,在真正的三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物,他从未在《三国演义》荧屏中从未出场,但如果不是因为被诸葛亮贬官二十年之久,他的成就应该一点也不逊色于诸葛亮。
这个人叫做向朗,他幼年丧父,由自己的兄长抚养长大,后来拜司马徽为师,和徐庶,庞统,诸葛亮是师兄弟的关系,向朗的才识在当时也是数一数二。出师之后,向郎被举荐到刘表手下做事,并担任临沮县长。
刘表病逝之后,向郎转而投靠到刘备手下,刘备钦佩向郎的才学,让他督领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的军政要事。凭借着自己的才学,向朗在刘备时期步步高升,做到了太守的职位。
刘禅继位之后,向郎升任步兵校尉,兼任丞相长史,诸葛亮对于这位师弟也十分信任和赏识,在他南征时,特意安排向朗留守统领善后事务。按照正常情况,向郎本应该在三国一展抱负,留下自己的大名。
但马谡事件却成为了向朗人生的一大转折点,诸葛亮率军北伐,马谡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导致街亭战败。而向朗和马谡关系一向很好,马谡逃跑时,向郎知情不报,还帮助他逃跑。后来,马谡主动回来,诸葛亮决定斩杀马谡,向郎又站了出来,和自己的师兄争辩。
这件事情让向郎和诸葛亮的关系降到了冰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后,便罢免了向郎的官职,让他回到成都。被罢官之后,向郎也不恼怒,而是专心研究学问,广收门徒。
诸葛亮病逝后,向郎才重新被起用,担任左将军职位,因念他有旧功,又封他为显明亭侯。
告老还乡之后,向郎在家乡潜心研究典籍,虽然年近八十,仍然自己动手校勘书籍。而他所收藏的典籍,是三国时期最多的一个。他还开门接纳青少年,谈论古书大义,得到了整个蜀国的敬重。向郎死后,他的儿子承袭了他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