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代君王为了加深与百姓的联系,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大多以君舟民水作为治国理政的警言。
而乾隆皇帝,作为大清王朝的第六任继承者,在位六十年间心系百姓,励精图治,使康乾盛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乾隆皇帝虽贵为天子,却心细如发、爱民如子,曾六下江南探访民情,问民之疾苦,爱民之心天地可表。每当巡幸过程中,乾隆皇帝总会遇上形形色色的人,因此,关于皇帝下江南的故事也在坊间一传十,十传百流传开来。
这些故事大多讲述的是乾隆帝除暴安良,整治一方贪官污吏的事迹,而却有一事令人咂舌,在一次微服私访时,皇帝为何会下令处死一名看似平平无奇的瓜农呢?这里头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
乾隆皇帝弘历,在位六十载,从公元1751年至公元1784年,曾先后六次巡游江南。每次南巡,皆声势浩荡,前呼后拥不下千余人。所到之处,当地官员夹道欢迎,百姓登高望之,只为一睹天子风采。
乾隆皇帝出行,排场之大,举世罕见。然而在如此兴师动众之下,各级官员曲意逢迎,掩盖过往欺压百姓,刮取民脂民膏之事实,皇帝所见所闻大多欣欣向荣、和气致祥。因此,乾隆皇帝虽常年身居庙堂之高,理各方大事,但对于民间百姓之疾苦却知之甚少。
为了避免官员虚假瞒报,为了亲自考察民情,每当南巡之际,乾隆皇帝总会携三五随从,化身富家公子隐于市井之间,目的就是为了真正了解百姓之疾苦,百姓之所需。
在某次江南之行时,乾隆皇帝照例乔装打扮了一番,悄悄带着几名得力手下,摆脱了众人耳目悄然离去。一路上,乾隆皇帝带着随从走走停停,听平头百姓讲述身边的家长里短,问一问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累了就随处找一地休息调整,平日里的礼节规矩在此时也抛诸脑后,仿若潜龙在渊,好不自在。
这一日,乾隆皇帝走在乡间的小道上,由于头顶烈日,不到片刻就汗流浃背。身边的随从看见不远处有个茅草屋,立刻领着皇帝前去歇息。一行人走到近处,看见一地的西瓜,才得知这是一位瓜农的屋子。而此时,卖西瓜的老农正在屋内午休,一时间不知众人的到来。乾隆皇帝倒也不急,徐徐在屋外棚子下落座,轻摇手中折扇等候老农醒来。
老农这一觉甚好,等他睡醒之时,已差不多过了一个时辰。此时,他看见尚在屋外等候的一众人,赶紧挑了几个又大又圆的西瓜送给乾隆皇帝和他的随从吃。
说也奇怪,乾隆皇帝吃瓜有一个癖好,就是喜欢从外往里吃。刚开始时,皇帝还是小口品尝,不过越吃到里边这瓜肉越甜,不久,乾隆皇帝就大快朵颐起来,直夸瓜农的西瓜好吃。
这瓜农听后哈哈大笑了起来,对乾隆皇帝说道:“像你这种吃法自然越吃越甜,不过像我们这些穷苦老百姓从来都是先里后外,就如这人生百态,刚开始是甜的,越过却也越苦。”
乾隆皇帝听了瓜农的这番话,哪还有继续吃瓜的心思,只觉得眼前这位老人家不简单,对民生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和见解。为了探一探瓜农是否真的肚子里有货,乾隆皇帝又问道:“现在太平盛世,百姓也安居乐业,你觉得这是谁的功劳呢?”
这瓜农倒也不扭捏,接着乾隆的问题凯凯而谈,说到了康熙、雍正两位先帝打下了好基础,乾隆皇帝子承父业后继续发展,达到了现如今看到的繁华。正当乾隆皇帝沾沾自喜时,瓜农突然又话锋一转,表明眼下的景象其实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地方贪官不计其数,暗中欺压百姓之事时而有之,百姓们都是叫苦不迭。
乾隆皇帝与瓜农越聊越欢,从农耕聊到民生,从民生聊到时局,从时局聊到皇宫,这一番畅谈下来,天也不知不觉间黑了。乾隆皇帝知道是不得不回去的时候了,在临走之前,乾隆皇帝问瓜农:“老人家,你如此真知灼见,不知是否愿意为官呀?
以你之才华,日后必有一番作为。”瓜农听后,微微一笑道:“我闲云野鹤惯了,受不了拘束,庙堂之事还是算了吧。”乾隆皇帝看瓜农态度如此坚决,也就不再多说什么,带着随从自行离去了。
归去途中,下令处死
走至半路,乾隆皇帝还在回味瓜农先前的一番话,却是越想越不是滋味。能说出此等见解之人,定非凡夫俗子。即没有投身朝堂之意,若被有心人笼络了去,岂不是坏我千秋大业。随后,乾隆皇帝立即派人折返回去,命令将其杀之。
只不过,这瓜农似乎早有预见,待乾隆一行离去后便逃之夭夭,天南地北再难寻找。乾隆皇帝无奈,只好作罢,此事也就告一段落。
总的来看,乾隆皇帝在位期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但是个人却极度自恋,老来更是好大喜功,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从大兴文字狱、闭关锁国等事件上不难看出乾隆皇帝的封建专制与固步自封,为大清王朝日后走向灭亡埋下了祸根。
历史上,对乾隆皇帝的评价总是功过参半。有人说,他是一代明君,一生取得的辉煌无数;也有人说,他骄奢淫逸、劳民伤财,晚年更是昏庸沉沦,导致政治败笔。
不论后人评价如何,乾隆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毋庸置疑。上位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吸取经验,为造福人民做出努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