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良是韩国贵族,为何反对刘邦分封六国?项羽的做法提醒了他

张良是韩国贵族,为何反对刘邦分封六国?项羽的做法提醒了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156 更新时间:2024/1/19 13:23:05

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精于谋略筹划,为汉帝国立下了不世之功,刘邦评价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相比萧何出身县曹小吏,韩信一介布衣,张良的血统要高贵的多。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在韩国为相,先后辅佐过五代韩王,是名符其实的韩国贵族。然而张良还没来得及为国效力,延续家族荣耀,韩国就被秦国灭亡了。身负家仇国恨的张良立志反秦,散尽家财找到一个大力士,图谋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却不幸遭到失败,被迫亡命天涯。

[var1]

秦末战乱纷起,张良辗转来到刘邦麾下,成为刘邦最得力的心腹谋士。楚汉相争时,刘邦为了联络更多的同盟共同对付项羽,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准备复立六国后裔为王,连印信都铸造好了。得知消息的张良极力反对,一口气向刘邦陈述了“八不可”,指出刘邦既没有战则必胜、置项羽于死地的把握,又没有赈济贫民使百姓安居乐业的经济实力,更没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偃武修文的政治环境,复立六国后裔为王,还会使手下部众人心涣散,各归旧主,造成人才流失。更危险的是以刘邦的实力难以控制六国,一旦他们臣服西楚,毫无疑问会增强项羽的实力,此举无异于将自己的刀把子送到敌人手中。张良一番分析鞭辟入里,刘邦听后恍然大悟,连连怒骂郦食其“差点误了老子的大事”。

[var1]

张良原本是韩国贵族,为何要阻止刘邦复立六国呢?事实上,早期的张良确实有复兴韩国的梦想。父祖五世相韩,不出意外,这份荣耀在他身上能够得以延续。但秦朝统一的号角让他的梦想顿时化为泡影,他刺杀秦始皇、参加反秦起义,就是为了一雪亡国之耻。项羽分封十八诸侯的时候,张良虽然与刘邦过从甚密,但还是以韩国旧臣自居,在韩王成的手下担任司徒。项羽杀掉韩王成后,张良相韩的梦想彻底地破灭了,他正式回到汉营,全身心地辅佐刘邦。

[var1]

秦末以来的战乱,特别是项羽的一个做法让张良对局势有了全新的认识。秦帝国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纷争的混乱局面,天下归于一统,强大的中央集权无疑是解决战乱最好的办法。项羽在推翻秦朝之后采取“兴灭国,继绝室”的政策,意图恢复旧的政治秩序,而这种裂土分封的方式并没有阻止诸侯争霸天下的野心,失去强大中央集权的统治的天下,却仍然兵祸连绵,士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所谓天,就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无论是谁,只要逆历史潮流而动,其图谋一定会遭遇破产。

[var1]

张良是独具战略眼光的有识之士,他清醒地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大一统的新秩序取代裂土分封的旧秩序,项羽的那一套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他坚决反对刘邦分封六国后裔为王,协助刘邦重新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王朝。

[var1]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汉初刘邦也采取了分封诸侯的方式拉拢人心,稳固统治,但这种帝国体制下的分封和先秦时代的封邦建国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建立在中央集权基础之上,以郡县制为主、封国制并行,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一种过渡性制度。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各路诸侯先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和削弱,张良正是因为清晰地看到了这点,才选择明哲保身,最终得以全身而退。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将真的是因为中了秦国的反间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长平之战对赵国的影响,长平之战后赵国如何恢复国力的,赵国长平

    [var1]此时秦赵两国的举国之兵皆驻守长平,秦军58万,赵军50万。秦军在首战中败赵军取二鄣四尉,此后赵国大将廉颇采取坚守营垒的战略。无论秦军怎么挑战,赵军就是不出兵应战。然而就在僵持不下时,赵孝成王派赵括取代廉颇,成为赵军统帅。大战在即,临阵换将与军不利,更何况是这种关乎国家存亡的举国大决。难道

  • 长平之战白起围赵括2个多月其他国为何不救?廉颇为何不去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长平之战白起与赵括,长平之战白起为何撤兵,长平之战赵括有多厉害

    这里说的决策失误并非是指赵国接受冯亭献上的上党郡十七座城池,上党对于秦赵的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赵国做为一个大国没有理由不接受它,尽管接受它就意味着与强秦可能会有一战。[var1]而且赵孝成王接下来做出的决策也是正确的,让平原君赵胜去上党接受土地,让廉颇在长平驻守,迎接秦国可能会有的痛击。当然秦国确

  • 战国七雄从强到弱的排名,为何秦从弱到强最终夺得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战国后期七雄谁和秦抗衡,战国七雄谁最弱,战国七雄为什么秦国最强

    这七国之所以能在战国时期称雄是有他们特点:韩国盛产兵器天下无双,燕赵经常跟游牧民族打交道擅骑射,齐国经济发达非常富裕,秦国的虎狼之师,魏国精锐步兵魏武卒,楚国地广人多。[var1]今天我们来分析下七国的综合国力的排名:第一名秦国[var1]秦国当之无愧排第一,秦国在几代君主励精图治下,一直把统一六国

  • 荆轲刺秦王为何失败是剑术不精还是另有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荆轲为何刺秦王,荆轲刺杀秦王为什么没成功,荆轲刺秦王为什么会败

    当时太子丹因为无端怀疑荆轲的忠心,所以再三地催促荆轲早点动身。但是刺杀秦王是一件多么大的事情,如果没有十全的部署怎么可以呢?太子丹为了刺激荆轲,就告诉荆轲如果他再不动身的话,就要派一名13岁的小子先出发了。[var1]不得不说,太子丹这一招用得非常奏效,如果真的派出13岁的孩童先行出发,这对荆轲来说

  • 吴国因他而兴,又因他而亡,一代兵家,死的太可惜!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吴国8大名将,吴国最惨烈的战役,吴国时期有什么名将

    [var1]说到伍子胥,相信大家肯定都听过他的一些故事,真神奇的可能就是他那个过昭关而一夜白头。现在我带领大家再重温一段当初的历史情景。要说伍子胥就需要先从伍家在楚国的地位说起,伍子胥祖父就是那位''一鸣惊人''的楚大夫伍举,也就是说伍家历来都是楚国的贵族,伍家忠心耿耿自然门庭也非常显赫,到了伍子胥

  • 长平之战秦军大获全胜,为何名将白起为赵括说话?只因这三个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白起赵括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赵括有多厉害,长平之战赵括惨的原因

    [var1]赵括这个人我们并不陌生,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就是从他而起。赵括是赵国的将门之后,是名将赵奢的儿子,从小就熟读兵法,谈论兵事更是侃侃不停,说的有理有据,在当时的赵国没有一个人能说的过他,于是名声渐显。[var1]俗话说知子莫如父,赵奢虽然在嘴上辩不过自己的儿子,但是对其的本事还是了解的,于是在

  •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为什么秦国不趁机灭了赵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那么强,长平之战后赵国如何恢复国力的,长平之战后赵国怎样了

    [var1]其次就是当时秦国的内部意见不统一,当时坑杀赵国四十万大军的白起不愿意灭赵。理由就是现在灭赵势必会遭到赵国全国人的打击,而且如果这时秦国遭到了别国进攻势必灭国,这可就得不偿失了。但是当时秦昭襄王坚持要攻打赵国,为此秦昭襄王还赐死了白起。可以说意见不统一是一个很大的问题。[var1]而第三点

  • 长平之战为秦国统一天下埋下伏笔,长平之战结果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国长平,长平之战后秦国实力,长平之战秦国是惨胜吗

    但是如果进一步具体计数的话,赵国的损失还是更惨重一些,赵军折损的兵马超过了秦军。从死伤的人数就足以看出,这场战争的规模有多么的巨大!当时,秦军用50万的兵马将赵军进行分割,然后全部歼灭。剩下的赵军,要么就是投降了,要么就是被诛杀了。[var1]但是即便这样,秦军也没有捞到太多的好处,秦军本身也折损了

  • 战国时期的商鞅,最后为何会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商鞅是战国末期的吗,战国时期商鞅简历,战国时期商鞅是个怎样的人

    尽管商鞅在前期取得很大的持久,也深得皇帝的作用,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实在令人不解。[var1]二就秦国而言,虽然杀了商鞅,可并没有改变商鞅的法令。所以,在弱肉强食的诸侯混战中,在惨无人道的“霸道”思想指导的秦国,能一扫群雄而独霸天下就不难理解了。接着而来的问题是,当把所有的对手都杀光之后,自己却

  • 蜀国有诸葛亮坐镇,却还是打不过曹操的魏国,有3大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诸葛亮和曹操谁厉害,诸葛亮和曹操打仗哪个厉害,诸葛亮和曹操的地位对比

    [var1]一,兵力悬殊,汉中之战后,曹操能派遣于禁、徐晃、张辽三路人马增援曹仁,而刘备方面呢,汉中胜利却不是大胜,后劲明显不如北方。而且,曹操增援曹仁时期,华夏震动,民间起义不断。就这样还能抽出部队去增援曹仁,可见兵力雄厚绝非刘备孙权能比的。二,人才凋零,在蜀汉前期的时候,谋士武将一抓一大把,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