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皇四子叫奕詝,即后来的咸丰皇帝。皇六子叫奕訢,即后来的恭亲王。皇七子叫奕譞,即后来的醇亲王。咸丰皇帝死得早,留下恭亲王和醇亲王辅佐年幼的同治皇帝,同时也成就了他们在晚清政坛的特殊地位。
那么,恭亲王和醇亲王两兄弟关系如何呢?我们说故事吧。
1876年,恭亲王得到了两条鲥鱼。
鲥鱼产于长江下游,是一种极为珍稀的鱼类,与黄河鲤鱼、太湖银鱼、松江鲈鱼并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鱼”。从明代万历年间起,鲥鱼更是成为江南地区的贡品,进入了紫禁皇城,成为皇家独享的珍馐。
鲥鱼到底有多美味?当年,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镇江焦山品尝鲥鱼时,不由做诗称赞鲥鱼的美味:“芽姜紫醋灸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鲈鱼。”在苏轼看来,鲥鱼味道之美,胜于鲈鱼。
恭亲王得到两条鲥鱼后,没有吃独食,而是想到了弟弟醇亲王,送了一条鲥鱼给醇亲王。醇亲王大为感动,写了一首诗:
“六兄赐鲥鱼感赋,次杨成斋初食淮白鱼韵:心醉象牙滩上句,二千里外愿常违。筠筐推食银鳞滑,藤榼分廿玉鲙肥。咏鳆难侔诗思,忆鲈终是宦情非。太平羡煞江南景,渔市朝开麦四围。”
醇亲王在“筠筐推食银鳞滑”句下批注:“闻兄仅得二尾,以一赐余。”在“藤榼分廿玉鲙肥”句下批注:“九弟适患癣,忌食鱼。烹寄九妹一器。”在“渔市朝开麦四围”句下批注:“宋陈造诗,鲥鱼入市河豚罢,已破江南打麦天。”
按照醇亲王的批注,我们可以看到,醇亲王得到醇亲王赠送的一条鲥鱼后,也没有独享,而是想到了九弟孚郡王奕譓,打算送给九弟“开荤”。不巧的是,孚郡王那几天患了癣病,不能吃鱼,于是醇亲王将烹饪好的鲥鱼,给九妹寿庄固伦公主送去一部分。
恭亲王与醇亲王之间体现出的手足感情,还是很让人感动的。
其实,除了这种私人情谊,恭亲王和醇亲王在一些重大公事上也互相支持。
1872年,同治皇帝亲政以后,颁发上谕,重建圆明园,孝敬给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临幸驻跸听政。上谕发出去后,在朝野引发了震动。恭亲王的态度很明确:坚决反对重建圆明园。他觉得,不如将重修圆明园的费用投入到洋务运动,富国强兵,岂不更好?
不过,凭借恭亲王一个人的力量,难以让同治皇帝收回成命。于是,恭亲王找到了醇亲王,希望携手反对重修圆明园。醇亲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于是,1874年7月的一天,由恭亲王、醇亲王领衔,会同8名御前大臣和军机大臣,一起奏报朝廷,反对重修圆明园,搞得同治皇帝焦头烂额。同治皇帝恼怒之下,厉声斥责恭亲王:“此位让尔,何如?”(我这个皇帝位置让给你,怎么样?)
场面一度很尴尬。不过,在恭亲王、醇亲王等人的反对下,重建圆明园一事最终不了了之。
【参考资料:《恭亲王奕訢和醇亲王奕譞记述的礼物互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