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颎的优异表现不仅吸引了皇帝的注意,还让当时的丞相对他青眼有加。这位丞相就是当时权倾朝野的杨坚,他掌权多年,心里早就有了争夺皇位的计划,等到皇帝死后他立即派人去请高颎,拉拢意味十足。
本以为要耗费一些功夫来说服对方,毕竟自己做的是篡位行径,但没想到的是高颎居然很干脆地加入了他的阵营。其实这主要是因为他早已看出了杨坚的野心,并且观察了对方许久,他觉得这个丞相确实有当皇帝的本事,于是面对示好的时候他也干脆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两人一拍即合,高颎也因此很快就成为了丞相府的常客,之后他还帮助杨坚立了很多大功。
由于杨坚的揽权行为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为此尉迟迥曾经起兵造反,而各地不满杨坚的人见状也纷纷响应,叛军声势十分浩大。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尽快出兵平乱,杨坚虽然派出了部队,但两军僵持了很久居然都没能打起来,其实就是带兵的将领心中害怕不敢进攻。为了尽快平定叛乱,他命崔仲方前去监军,但崔仲方一听这个差事就各种推脱,拒绝去往前线。
这时候高颎主动站出来,主动请缨揽下了这个职务。之后在他的指挥下,这一战胜得有惊无险,虽然赢得很艰难,但总归是赢了,叛军头领也被逼得自杀。此战之后他很快成为了最受重用的大臣,但他在权力越来越大的时候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很清楚权力滔天的臣子最终的结局是什么,于是多次向杨坚请辞。但实际上杨坚并不是小气的皇帝,他多次挽留高颎,展现了自己的惜才之心,最终成功留住了高颎。
如果说灭掉一支叛军是高颎军事实力的体现,那么他之后帮助杨坚灭掉一个国家的事例就是他谋略的体现。杨坚一直都想尽快灭掉陈国,但是建国前期他被北方的敌人绊住了脚,这才延缓了对陈国的进攻。等他处理完了突厥后隋朝又刚刚经历了大战,虽然实力比陈国强横许多,可大肆进攻的话也会大大影响国家的发展。
高颎就在这种关键时刻又献上一策,他知道陈国位于温暖湿润的江南地区,一年四季的气温都比较高,所以田地里的庄稼成熟得快,一到农忙季节农民们就得赶紧将成熟的农作物收割回来小心存放。高颎就建议杨坚派出小队人马,不断做出要攻打陈国的样子,这样农民们就无心管理庄稼了。
等陈国人组织反击的时候军队就赶紧撤走,多来几次陈国肯定不胜其烦,之后对这些骚扰就会无动于衷。到时候杨坚就可以派出大批人马真正开始攻打陈国,正好可以在陈国准备不充分的时候趁虚而入。光是这样还不够,高颎知道陈国一般都是将粮食放在干燥的地窖里面集中保存,所以他建议出兵前先派人去把陈国的粮食和物资都销毁,这样一来,正式打仗的时候他们就支撑不了多久。
果不其然,杨坚听从他的建议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部署,正式出兵的时候仅仅用了两个月就彻底攻下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