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王朝:仅仅存在38年的王朝,却在中华历史上作出了四大贡献

隋王朝:仅仅存在38年的王朝,却在中华历史上作出了四大贡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63 更新时间:2024/1/20 12:43:45

中国人普遍觉得隋朝很一般,但有意思的是,外国人却认为隋朝是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事实上,朝代的重要性,不能仅以其存续时间长短和繁荣程度来衡量,而应更加注重其创新性。

所谓“旁观者清”,之所以外国人如此高地评价隋朝,是因为他们看到了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创造力。隋朝的贡献很多,但主要有“四大贡献”:一是重新一统天下;二是开凿“大运河”;三是初创“三省六部”制;四是建立“科举制度”。

15Dad0hum5pjRPFotVZzc5xUR/ar/PIFoxOLOXCFEmwZ6aAnBno5LZ6Ry8ZssHR++hJZFymB+thn+EvvfqEtIDDEQYMmAlg+i4q23cml8KFolB8G4G6A51e3omvnwJFi

一是重新一统天下。中国的历史大概可以分为两大块:一个块是“秦汉两晋”,一块是“唐宋明清”。“秦汉两晋”这个时期,是谁打下的基础?当然是秦朝。秦朝统一了自周平东迁之后550年的春秋战国之分裂,修长城、拓岭南,结束天下纷争,这些都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基石。

“唐宋明清”这个时期,它的基础在哪里?当然在隋朝。隋朝统一了自汉献帝迁都许昌以来400年的三国、五胡十六国、两晋南北朝之分裂,御突厥、征高丽,在多民族的冲突融合中,创立大隋之盛世,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这更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基石。

隋朝的统一,有特别的含义,即实现了多民族统一。众多民族融洽和谐,为今天多民族的中国奠定了基础。另外,隋时的“中华帝国”,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融洽、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甲兵强锐、威动殊俗、幅员万里。疆域之辽阔宏大超过了以往的所有朝代,甚至后来所谓的盛唐时期,都比不上隋朝。

这个时期是中华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全盛黄金期,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据《资治通鉴》记载:“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历代之盛,极于此矣。”

封建时代两千多年,世界的科技水平总体来说没有太大的变化。一个国家富强与否,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人口!隋朝鼎盛时期,即隋炀帝大业年间,人口达到890万户,约为4600万人。这个数字空前庞大。通过与之后的大唐进行比较,即可看出实质。

大唐建立第五年,天下一统,当时,全国人口只有290万户。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执政二十多年,创造了所谓“贞观之治”,可是,在唐太宗死后三年,人口仅仅是380万户,一直到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唐朝人口才突破900万户,才基本达到隋朝的水平,并且这是整个唐朝的巅峰,之后即开始减少。

二是开凿“大运河”。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长安,位于关中地区。在平定江南,消灭陈朝期间,为了运兵和军需南下,隋朝开始修建大运河。隋平定陈后,隋朝廷为了惕防江南旧势力造反,以及将江南的粮食运送到长安和中原地区,又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并且在两岸筑御道,种植柳树护岸。

隋朝开凿大运河,大部分是利用自然河道,或是疏濬(jùn)由前代人开挖但已经干枯的旧沟,只有一小部分才是真正动用大量人力开凿的,最终形成以都城洛阳为中心,首尾相连的几条运河。唐朝人写的《隋书》,大肆渲染修建大运河耗费民力,只讲其弊,不言其利,是在为其代隋而立寻找正当的理由,不实是求是,与事实并不相符。

由广通渠,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dú)和江南运河组成的“大运河”体系,长达2700余公里。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公元611年,隋炀帝乘龙舟自江都(今江苏扬州)直达涿州。普通民船一昼夜也可行走一百里,自江都到涿州不过一个多月,南北水路交通比陆路确是便利得多。

洛阳位居运河中心,西接长安,南通杭州,北通涿州,成为天下货物集散地;江都形成江南货物集散地,成为隋唐经济重心;运河沿岸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出数座商业城市。大运河不仅为隋朝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其建成之后的六百余年时间里,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双方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纽带。可谓是“渠道为王”!

三是初创“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即位后,废除北周附会《周礼》“六官”所建立的官制,代之以新的职官制度:“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监”,左右卫、左右武卫等“府”。”以强化中央集权和恢复汉族王朝官制的传统。

在隋朝“五省”之中,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制是隋代中央官制的核心。另外两“省”: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三师、三公虽然地位崇高位,官居一品,但实际上只是荣誉,没有实权。隋代“尚书省”的地位很高,《隋书·百官志》说“尚书省,事无不总”,反映了它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地位与权力。

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吏部管官,相当于今天的中组部;户部管财,相当于今天财政部和税务总局;礼部管文,相当于今天的中宣部;兵部管军,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军委;刑部管法,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政法委(司法部和公安部);工部管建,相当于今天的建设部、水利部、民政部等等。

开始的时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尚书省的六个办事机构。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六部的设置成为后代中央政权的固定制度,一直到清末仍然延袭未改,可谓是影响深远。隋唐之前的的官制,组织形式和权力一直在演变,至隋时,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应该是最科学的官制状态了。

四是建立“科举制度”。另一项自隋代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的制度,就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度。南北朝时期为了选拔有用人才,已萌生出“举明经”等科举制度,但是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仍然继续实施,占主导地位。简言之,隋之前当官靠出身,投胎到世家大族就有官做。

公元587年,隋文帝开皇七年,隋文帝杨坚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进身只凭本领”,给那些想当官的人注入了强心针,社会倾刻间充满活力。科举制度初期设诸州岁贡,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与明经科的考试,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二年,隋炀帝杨广增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当时以明经最为高级,进士试居次。当时选士制度只称为“秀才科”,与后来完善的唐朝科举仍有一段距离,但无论如何,它却是唐朝科举的开山鼻祖。从“无”到“有”是创举,而从“有”到“优”只是积累。

以前,朝廷仅仅面向门阀世家大族选官,一方面选才范围相对狭窄,不利于调动全社会的人才力量;另一方面,必然的选官对象,也必然地控制着政治走向,直接影响政权稳定。“秀才科”可谓科举的开端。虽然仍然是不完善的考试制度,对实际取士作用不大,但已改变了门第垄断官职的局面,是古代选人用人的破冰之科。

隋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读书之人不只限于世家大族,那些普通地主人家(庶族)也出读书人,他们也有一展才华的诉求,而且数量巨大。科举制度顺应了历代庶族地主争取在政治上得到应有地位的需求,缓和了他们和朝廷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有利于选拔人才,增强政治效率,对中央集权的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

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度,一直延用到清朝灭亡,虽然其科考内容随朝代不同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总体的框架和隋朝颁布的制度相差不多。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的高考制度,也有隋朝科举制度的影子。科举制度打破了寒门弟子向上发展的“玻璃天花板”,让很多出身不好的才子有了进身之阶。通过考试这个自身因素,而不是凭借出身这个不可控因素,成功地改变自身命运。

隋朝的这“四大贡献”,不只为当世,也为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大胆设想,如果没有隋的统一,今天的中国会不会是56个民族和谐共融的多民族国家呢?如果没有大运河的开通,北京会不会发展成为今天世界一流的大都市呢?如果没有三省六部制,今天的政治体制和架构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没有科举制度,普通人家的孩子会不会永远被排斥于主流社会之外呢?历史不能假设,感谢有了隋朝!

更多文章

  • 被父亲唐玄宗抢走了老婆杨玉环,寿王李瑁的最终结局究竟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玉环死后寿王李瑁是什么态度,李瑁杨玉环真实历史,李瑁李隆基杨玉环关系

    李唐王朝在盛世之时,出现了许多惊才绝艳的人物,像什么千古一帝李世民,一代女皇武则天,诗仙李白,都在历史上举足轻重,加上那些才华横溢的文臣武将,他们将其他人的光芒通通掩盖。不过不管是怎样的光芒,也遮掩不住那"唐朝乱象"。01"唐朝乱象"唐玄宗父纳子妻,唐太宗兄纳弟妻,唐高宗接力纳了自己的后妈。这些接二

  • 王昭君死后,匈奴人为她做了什么?莫高窟一副壁画令人难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自汉代以来,汉代宫女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呼韩邪的故事,在人们中广泛流传,成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 几千年来,根据王昭君的故事而出现的诗

  • 算命先生说李家要做皇帝,杨广杀32个姓李的,李渊用四个字逃过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上杨广杀李渊谁救的,李渊被迫让位时留下预言,杨广杀李姓真实原因

    其实就是因为隋朝存在的时间太短了,两个皇帝之后,就被唐朝给取代了。隋朝的第二个皇帝杨广,非常的迷信,他在皇宫里面养了很多算命先生,有一次一个算命先生说隋朝要灭亡了,要被李家夺去皇位。杨广的内心当然是相信了,于是就开始找遍姓李的人,把他们一个个都给杀掉,然而要到李渊的时候,正好有一个叫李穆的人跳出来。

  • 李渊起兵成功是因为李世民,还有没有别的厉害人物帮助?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渊为何斗不过李世民,李渊李世民起兵是哪年,李世民劝说李渊起兵反隋

    李渊能够成功起兵反隋有很大一部分功劳应该归于李世民,但是这次起兵的成功也不只能全归功于李世民,其中还有两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们分别是:李渊长子李建成和大臣裴寂。接下来我就带您探秘这两人是如何帮助李渊成功起兵的。李渊如果要起兵反隋最基本的条件,他应该要有足够的军队。试想,若是李渊手上只有一点兵马,他那

  • 姜维死后82年,他写给刘禅的密信出土,东晋权臣:诸葛亮可瞑目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姜维投降过给刘禅写过信吗,姜维临终写给刘禅的话,诸葛亮死后姜维有无建树

    首先呢!我们没必要拿这个人去对比另一个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长处,还发光点的。这是不一样的。而我们今天就讲讲姜维留给刘禅的信。可惜这一封信迟到了82年。而这一封信一出土,诸葛亮都死可瞑目了。那么信又写了什么呢?要说起三国时期的姜维,他也是一个比较出名的人物。原本的时候刘禅投降后,他假装投降策反了钟会

  • 李渊退位后过着怎样的生活?玄武门兵变后,他原谅李世民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世民逼迫李渊退位,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李渊后悔吗,李渊退位后李世民治理国家好吗

    说起唐朝,大家肯定都知道唐朝是我国在封建历史中最强大的时代,唐朝的文化非常包容,在武功上也很有成就。西边的突厥,吐蕃以及东边的高句丽,整个威胁唐朝的外部势力都被唐朝一一打败。那时的长安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城市,世界各地的外国人都会聚在长安这座最繁华的都市。看过长安十二时辰的人,肯定会惊诧于长安的繁华。缔

  • 汉朝刘据造反,唐朝李承乾造反!为何明朝没有太子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跟随太子刘据谋反有哪些人,汉朝历史上真实的刘据,汉朝刘据为啥没登基

    唐太宗时,李承乾试图谋杀李泰失败后,又联合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图谋不轨,最终事情败露。后来,唐太宗将他贬为庶人,客死黔州。然而,纵观明朝300余年历史,却没有一个太子试图谋反,为什么?其实,实际上这与朱元璋有关,他在太子集团的制度设计上,做了进一步变化,让太子彻底不具备谋反的条件。

  • 李世民敢造李渊的反,为何同样手握重兵的朱棣不敢这样对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世民能逼李渊让位朱棣为何不行,朱棣真的很怕朱元璋吗,李世民与朱元璋实力

    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因为皇帝位置造反的事情,但大多数都是造别人的反或者夺兄弟的位置,像儿子夺老爹皇位的还真不多见,其中给自己老爹造反的最有名的还得是李世民和朱棣两个皇帝都是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但都不是正统的皇位继承人李世民是夺兄弟和老爹的皇位而朱棣是夺侄子和老爹的皇位,大家看到这里就会明白一个

  • 刘邦、李渊七年统一天下,而为何曹操打了半辈子,才三分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背景不同。大汉、大唐都是在短命暴虐王朝之后,如大秦严刑峻法,用民力过甚。而隋朝也是好大喜功,民怨沸腾。因此,前朝根基不稳,百姓并不向往前朝,甚至民心所向都想建立和谐的新王朝。而曹操就惨了,曹操前面那是长达400年的大汉王朝,百姓十分稳定,而且除了汉代末年皇帝不像话,搞得民不聊生外,大多时候还是

  • 李世民造反,李渊为什么不管一下,就眼睁睁看着太子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世民杀太子后如何向李渊请罪,李世民为啥反李渊,李渊为啥到死也不换太子

    中国历史上不管任何一个皇帝,他们有功也有过,像是李世民他也不能例外。他的一生也有很多的污点,像是最大的一个就是玄武门事变了,这可以说人们提到他必提的事情。他的上位之路非常残忍的,他把自己的亲兄弟都给杀害了。其实这也不足为奇,在历史上很多的帝王都是心狠手辣的,可以说在权利之前亲情根本就不值得一提,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