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的长城考据,秦朝长城的大规模修筑因一句谶语而起?

春秋战国的长城考据,秦朝长城的大规模修筑因一句谶语而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774 更新时间:2024/1/15 12:28:25

时间长河的沉淀下历史,赋予每一件经过岁月流逝的物件特殊的含义,一个杯子一杯碗,流传到千年后,意义会变得非凡,值得爱好着花倾城价格换取。长城,简单地说“长长的城墙”,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防御为主,一道高大坚固、连绵不断的长垣,城墙为主干,城、障、亭、标为枝叶结合而成的防御体系。长城兴起于春秋战国,秦朝统一后进入鼎盛,有万里之长,故此又称“万里长城”。准确来说:中国历史上作为军事防御利器的长城修筑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中原各国防御草原部族及中原各国相继防备陆陆续续修建起规模大小不一的长城。

秦朝一统寰宇,气度非凡,面对鳞次栉比却又不能连贯的各国长城进行整合修缮,在其原有基础上修建了西起临洮(今甘肃省定西市)、东至辽东(今辽河以东地区)的万里长城。秦长城揭开长城历史新篇章,同样开辟中国新时代。从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野蛮与文明的分界线,中原农业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分界线,耕作区和畜牧区分界线,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等等。物质、文化、文明等的分界线,

长城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它能够很清晰地了解到战国秦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关系。长城更是与秦汉王朝的兴衰息息相关,具有历史转折的特点。传统史论史观对长城大多持有批判否定态度,认为这是秦朝暴政的集中体现,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只为满足统治者的好大喜功,严重摧残了广大百姓。唐代诗人李益著《统汉烽下》:统汉烽西降户营,黄沙白骨拥长城。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流传至今,表达长城下堆积有成千上万具尸骨与黄沙一起。同样,长城获得的赞誉是其他建筑比不了。美国总统尼克松评价: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不是什么东西都能用伟大来形容,恰好长城很合适。

[var1]

春秋战国的内御长城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思想大变革时期,各国图强,纷纷变法,许多小国变大国,许多大国变小国,许多小国灭亡,随之而来的国土意识不断增强。为保国权,他们纷纷斥巨资修筑长城,不仅是北方的燕国、赵国等,还是有中原腹地和南方的楚国、齐国。防御性质的长城在各自边境修筑起,人工险隘产生。

一、楚长城

一些学者称其为中国最早的长城,关于楚长城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四年》,楚使屈完语齐桓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战争和防御的需要设塞筑城,根据典籍了解,应该没有大规模连成一片。历史学者们说,楚长城分有西线、北线和东线三部分,

二、齐长城

有最古老长城之称,《史记》、《战国策》均有记录:“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昔者齐南破荆,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之君,地广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锯防,足以为塞。”郦道元的《水经注》详细记载有齐长城的的修建时间、地理位置和影响等。“春秋(鲁)襄公十八年:晋侯沈玉济河,会于鲁济,寻溴梁之盟,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

[var1]

齐长城最主要的作用是防御中原各国,西段主要防御鲁国,东段主要防御楚国。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齐长城防御对象截然不同,但主要还是专为防御鲁国、楚国的防御工事和国防线。齐长城巍峨壮观,由西至东贯穿山东全境,全长有千余里,连接有许多城市。齐长城的修筑有着一个比较特别的特点:因山就险、因地制宜,沿着绵延起伏的山岭修筑。虽然其他长城也大概是如此,但没有齐长城这么突出。

三,赵南长城和燕南长城

燕赵两国共修两道长城,在南境的称为南长城,北境的称为北长城。燕南长城的修建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御赵、齐两国,后来秦国强大,燕昭王时修筑到太行山深处,防御西南的秦国。赵国是列国环抱,诸侯压境,四面受敌,故可称“四战之国”。赵南长城正是在如此险恶的国际环境诞生的,前期防御的是魏国,后期防御的是秦国。

四、魏长城

魏长城分为河西长城和河南长城,从众多文献来看,河西长城主要是“备秦”,河南长城是防齐、楚两国的入侵。

[var1]

长城几乎成为了强国的标配,弱国和小国没有修筑起来的资本。角逐称雄、兼并扩张的时代,这样的长城是防备关系较为亲密的邻居、同根的同族。我们大多时候了解和说到的长城,其实是华夏族和蛮族的矛盾斗争产生的长城。

春秋战国的外抵长城

一、赵北长城

赵国不仅要抵御遭魏国、齐国等的侵扰,还要备战北方少数民族部族的掠夺。赵南长城一定程度上遏制住了魏国的入侵,赵武灵王开始着手林胡、楼烦等北方游牧民族的讨伐。《史记-匈奴列传》:“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赵北长城的修筑时间无从考证,只能大概知道是雄才伟略的赵武灵王时期开始修建的。赵北长城的修建虽然给本就贫困的赵国带来巨大的压力,但是紧随其后的收益却是非常巨大,很大程度保护了赵国不受游牧民族侵犯,为反击和防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维护了赵国的统治秩序,在几十年后还起到延缓赵国灭亡的作用。

二、燕北长城

《史记·匈奴列传》:“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燕北长城的修筑时间和地理位置全在这,抵御谁大家都清楚,只要是北方草原上的胡人,都是燕北长城的对象。

[var1]

三、秦昭王长城

为什么以“秦昭王”命名秦长城,读者应该能猜到一二。《史记》:“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秦国在秦昭王时期国力强盛,只有它侵略人家的份,但不知死活的西北匈奴、义渠等草原部族,一点都不安分,严重威胁秦东土地,因此秦昭王赶走戎狄占领土地,置郡县修长城,巩固胜利果实。

秦朝长城的大规模修筑

按照历史文献,秦始皇大规模修筑长城是听信方士谶语“亡秦者胡也”,遂有“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掠取河南地”之事。这里的胡可以解释成“胡亥”,也可以解释为“北方草原部族——匈奴”。关于这事,需要根据当时情况来解释,不能单纯的望文生义。后世大部分人认为,嬴政北伐匈奴和修筑长城是“燕人庐生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引起的,认为中国这场空前的动荡罪魁祸首是燕人庐生,他才是始作俑者。牵动上百万人的复杂事情被过于简单化,忽视了匈奴之祸患。秦建都咸阳,距匈奴所居的河南之地不远,一旦有变,数日不到的时间,咸阳将直接受到匈奴大军的威胁。始皇帝于情于理都必须要让匈奴退出河南,自己占据下河南修筑要塞。而咸阳还是位于很北端,因此需要连绵不绝的长城守护,加强秦朝北疆的防御。秦朝局势是如此,汉朝的长安城情况也没好到哪去,故武帝开疆,也以卫青夺取河南地为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一山怎能容有二虎。

西汉文帝时期的能臣晁错上书言:“臣闻秦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杨粤,置戍卒焉。其起兵而攻胡、粤者,非以卫边地而救民死也,贪戾而欲广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乱。”这话太片面太绝对了,有点厚今薄古。

这里我们再提一下匈奴,大部分人对匈奴的印象是“茹毛饮血”“穿兽皮”“拿着木制兵器骨质兵器”的野蛮人。然而事实并非这样,匈奴人的制度比较当时秦汉两朝不遑多让,很符合他们的国情,武器装备方面也不是木制骨质这么简单,有不少中国人走私东西给他们。

[var1]

匈奴是尚游牧,逐水草而居的古老草原部族,匈奴人“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肉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田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壮者食肥美,老者饮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匈奴人在战国后期发展成部落联盟,“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即燕、赵、秦三国)。”三国修筑起长城自保,在冷兵器时代应对机动性超强的匈奴铁骑最有效的方法。

结语

我们看待任何一个历史问题,都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修建长城虽劳民伤财,带来的效益却是看得见,长达千年的。换成汉武帝、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等人在那种情况,同样会毅然决然的选择大规模修长城。中原各国混战,秦统一六国无暇北顾,匈奴部落联盟不断壮大,而后南侵。如今天下一统太平,秦始皇此时不整治匈奴、免除后患,更待何时?

[var1]

参考文献:《史记》

《汉书》

《战国策》

《中国长城建置考》

《长城·秦始皇万里长城篇》等

更多文章

  • 兵马俑,会不会是秦国的“秘密军事基地”,为何史书没有任何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国的兵马俑来历,秦国兵马俑真实照片,兵马俑是秦国军队吗

    目前公认的说法,是1974年陕西农民挖井的时候,发现了兵马俑。但其实,骊山脚下的百姓们,早就知道地下有陶俑,他们天天与土地打交道,经常从地下挖出这种东西,但是谁也没把它们当回事,都把这种东西叫“瓦爷”。只是他们不知道,地下的“瓦爷”会有这么大的规模。改变这些“瓦爷”命运的,是一个叫杨高健的18岁小伙

  • 这把剑从春秋大墓出土时,专家面面相觑:怎么可能出现在这里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墓葬出土天下第一剑,江西丰城出土了哪两把剑,考古史上最诡异的剑

    在说了这个事情没有过多长时间,上级就安排了考古学家来了这里,对这个被盗的墓葬开始实行的一系列的补救措施。然而在补救的过程中,这些人发现了一件东西,这个东西可以颠覆你拥有的历史认知,而且这件文物的出现让专家都失去声音感到惊讶了:这样的文物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var1]一、墓葬的背景1956年,三门

  • 斯文的孔子被学生气得飚“脏话”,话很难听却变名句写进《论语》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孔子的10句脏话,孔子的狠话,孔子最简短的论语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那会儿正是周朝没落,春秋晚期。孔子这人,不但自己好学,还乐为人师,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开设私人讲学的人。在他之前,文化知识都被贵族垄断了,平民百姓只能一辈子没文化,孔子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局面。孔子的理想是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为了这个理想,他创立了儒家学说,又跑到这个国家那个

  • 白起坑杀45万降卒,为何单单放走240个童子军?这才让赵国最绝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白起坑杀赵国40万后各国的反应,白起坑杀赵国40万大军众人的反应,白起坑杀了多少赵国士兵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对秦国来说,虽然自己也损失无数力量,但给六国造成的威慑力却足够大,从此统一六国只需要时间。但身为领军之将的白起,却在赵军穷途末路的情况下,坑杀了45万降卒,单单放走240个童子军。而白起的命运,并没有因为功高就永久显赫,赵国的“将相和”在

  • 春秋时期那么混乱,孔子为何还敢到处讲学,并且毫发无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孔子讲学场景,孔子为何不离开鲁国,春秋时期孔子思想和地位

    可奇怪的是,孔子半辈子都在外边讲学,可是却毫发无损,于是很多人就比较疑惑了,孔子为何敢于在乱世之中到处讲学,又是如何做到毫发无损呢?[var1]孔子可不是文弱书生提起孔子,很多人都会觉得他就是一个文弱书生,成天把之乎者也放在嘴上,并且遇到人就开始叨叨个不停,目的就是为了讲学,想要以理服人。大家一定觉

  • 廉颇:为何打秦国时畏畏缩缩,打燕国时却全力以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廉颇后面投靠秦国了吗,廉颇最后有没有去了秦国,为什么廉颇不包围秦军

    但历史的奇妙之处就在于还会留下第三种人:犯了过错,却没有像预料中的那样臭名昭著,反而因此留下美名,在战场上时而畏畏缩缩,时而又全力以赴,典型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var1]一、“启发教育”的著名战将想必大家知晓廉颇的名字,多半都是因为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负荆请罪”。作为赫赫有名的春秋战国时

  • 长平之战,战神白起下令全军不能吃羊肉,战胜后士兵才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长平之战前白起禁止士兵吃羊肉,长平之战白起指挥多少人,长平白起能打败赵军吗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周天子权力削弱,诸侯之间战争不断。谁都想成为天子,但战争的最后结局我们都知道,秦国统一六国,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统一国家。虽然有时候我们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可以云淡风轻的带过,但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也是极其艰难和漫长的。毕竟战国时期那么多诸侯国,总有几个难打的。这次的故事说的就

  • 为证明孔子是韩国人,学者拿出三大“铁证”,中方仅用2字回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孔子历史评价,为什么韩国人认为孔子是韩国的呢,大家对孔子的评价

    [var1]上下五千年,许多思想先进的人,在时代的浪潮里,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最后给后世留下宝贵的思想财富。说到中华文化,就必须要提到儒家文化。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成为华夏民族的骄傲。有的国家,声称孔子不是中国人,而是自己国家的人。为证明孔子是韩国人,学者拿出3大“铁证”,而中

  • 孔子无意讲了句“脏话”,没想到流传2500年,如今老师常挂嘴边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孔子唯一说过的脏话,孔子对别人说过什么话,孔子说的话为什么能流传至今

    [var1]孔子随口一说的话,都能成为广为流传的名言,就连孔子无意讲了句“脏话”,都可以流传2500年,如今老师们更是将其常挂嘴边。这句话就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是孔子骂他弟子宰予时所说的一句话,主要意思就是说宰予是块不可雕刻的木头,是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这句话也被沿用至今,老师

  • 反对秦国暴政的浪潮,彰显古人大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秦国经由“商鞅变法”后逐步走向民强国富的地步,后续征战六国,终于在公元前221年,实现了统一天下的夙愿,统一天下后,秦始皇没有顺应天下百姓医治战争创伤的要求,反而采取一系列暴政,给天下百姓带来了愈加深重的灾难。秦二世的残酷统治,更是将天下的怨愤推到了顶峰。陈胜吴广起义的开始,天下掀起了反秦的浪潮。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