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朱重八算是我国封建帝王中最厉害的一位。开国皇帝的奋斗,必定是艰苦卓绝,汉高祖刘邦的奋斗史也为人们所熟知。朱重八的开国奋斗史,难度系数最高,升级之路也更曲折。
曾经的放牛娃,天灾中葬不起父母,当过和尚,讨过饭,最后灭了元朝成为明太祖,改名朱元璋。
朱元璋在征伐武攻方面颇有自己的见地。特地为子孙留下《皇明祖训》,为其列出15个不征之国。15国分别是朝鲜、日本、大、小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西洋、爪洼、彭亨、百花、三佛齐、浡泥。
这都是些什么地方呢?除了朝鲜、日本我们都熟知,靠近我国东海岸。其他都在东南亚,是一些海上岛国。在当时,15国综合国力与大明王朝的实力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大明王朝铁骑难道拿不下弹丸小国吗?还真别说,胜算不大。水土不服是首要因素。其次,我们明太祖朱元璋毕竟是有战略思想的。两权相害取其轻,朱元璋认为比海上扩张更明智的做法是建交。
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派去炫耀国威的一次航海事迹,也的确遵循了祖训没有发起战争。明太祖朱元璋的先见和远谋是多么的高明。这不仅仅是因为害怕将士水土不服、不能保证胜率这么简单。
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历史教训!朱元璋非常懂得以史为鉴。元朝蒙古铁骑是最骁勇善战的,结果攻打越南的时候,北方来的将士害瘴疠,这就是严重的水土不服造成的。越南在当时叫安南,正是朱元璋祖训不征之国名单中的一个东南亚小国。
打仗是特别耗费国力、财力以及人力的事,事关国之兴亡。朱元璋认为这15个不征之国,不必劳民伤财去赌一场。况且海上作战对于中原内陆人来说,实在是难上加难。前有隋炀帝远征琉球失败,为后世讥。
朱元璋在谈到忽必烈攻打日本的时候,说“加以天厌征伐,海风怒号,沉巨舰千艘,沦精兵海底”。他的意思就是说,虽然元世祖忽必烈的兵强悍,但是扩张必须有度,得顺应天意。看来他还很迷信。
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谨慎一定没有错。那么朱元璋打算如何对待这不征之国呢?
一、对待恭顺的小国恩威并施
大琉球、小琉球、真腊和暹罗,在朱元璋眼里不只是弹丸之地,更是扩张地图上的缓冲地带。琉球表现最积极,前来朝贡,朱元璋也会表示出大国和大明王朝的礼遇。来朝贡的国家,“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学读书,礼待甚厚”。
暹罗是这几个来朝贡国家中实力较强的,而且态度最恭顺。地理位置也很重要,就是今天的泰国,成为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和南太平洋、印度洋之间的重要枢纽。
二、对待不识趣的小国不客气
不识趣小国,不需要说大家也可以猜到,那就是日本。日本不安分之所以让朱元璋不爽,是因为他们屡次烦扰东南海防线。主要就是日本南北混战时期的那些流浪武士,勾结着一些东亚海民,也就是历史上的倭寇。
朱元璋烦不胜烦的时候,也曾以武力威胁,警告他们好自为之。我们前面说过,朱元璋对海上作战心存疑虑。对日本也就是吓唬吓唬,并没有真的开战。朝鲜,当时人称“僻居海隅,其风甚诈,人性多顽”。看来朝鲜也不好打。不过人不犯我,朱元璋也就和他们相安无事。
我国与邻国历来都是一个共存体系。特别是东南亚国家。追根溯源,很多是有部分中国血统的,可以说有亲缘关系。地理位置是最关键的,比如越南犹如中国的南大门。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很多密切的关系。
总结:
英明神武的明太祖朱元璋,留给子孙的祖训,也留给了后人启发和思考。当今世界已非封建帝制,我们更加注重的是睦邻友好、和平共处、利益共赢。古人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历史,还是珍贵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