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自成攻入北京前,曾写信给崇祯请求封王,为何他没有答应?

李自成攻入北京前,曾写信给崇祯请求封王,为何他没有答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947 更新时间:2024/1/19 14:14:29

崇祯确实胸怀大志,觉得自己可以力挽狂澜,可惜他还是高估了自己,错过最佳时机,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前,就曾写信给崇祯请求封王,可以说这是崇祯改变大局的最佳时机,为何他当时没有答应李自成的要求呢?

李自成请求崇祯封王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和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的起义军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成绩,主要是因为明朝末年的历史背景决定的,当时百姓受到东林党各种苛捐杂税的压迫,已经喘不过气来,所以才会揭竿而起。

刚好李自成顺应民心,带了一个好头,于是农民起义才顺利进行下去,可是李自成与当年的陈胜太像了,他在取得一些成绩之后就开始沾沾自喜,自身的能力局限瞬间一览无余,再加上自己纵容手下贪图享乐,最终才会导致农民军惨败。

结合李自成的所作所为来看,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李自成在起义初期,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居然可以攻入北京城,要知道当年就算瓦剌已经俘虏了朱祁镇,都没有办法攻入北京,现在自己仅仅带领一群没有多少经验的农民起义军,自然也不太可能攻入北京城。

既然自己不太可能攻入北京,所以在攻打北京之前,李自成还是很识相地写信给崇祯,希望崇祯能够给自己封王,这样一来李自成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私心,至少从此以后可以安逸地当一个富贵王爷了,与继续攻打北京相比,毫无疑问封王是当时李自成更加想要的结果。

李自成没有想好要是攻入北京之后,自己要如何管理手下庞大的队伍,从后期李自成手足无措的表现来看,我们可以判断李自成是没有做好准备的,可以说农民军能够顺利攻入北京,是李自成万万没有想到的。

结合李自成的所作所为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李自成写信请求崇祯封王一事,还是比较靠谱的,不太可能是李自成的计谋,对于崇祯而言,一旦对李自成封王,好处更是太多,至少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就是可以争取时间慢慢瓦解李自成的农民军,只要崇祯答应对李自成封王,必然会导致农民军内部出现利益冲突,到时候崇祯利用这些冲突对农民军各方首领各个击破,自然就可以顺利瓦解农民军。

第二点就是崇祯可以利用李自成攻打皇太极,一旦对李自成封王之后,李自成就成为明朝的将领了,这个时候为了考验李自成的忠心,崇祯完全可以任命他攻打皇太极,李自成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自然也别无选择,只能攻打皇太极。

一旦李自成和皇太极展开大战,那么对于崇祯而言就实在太好了,就算是李自成没有战胜皇太极,至少也可以挫伤皇太极,同时借助皇太极消灭了李自成这股势力,要是李自成战胜了皇太极,那就更是好事了,崇祯完全可以先赏赐李自成稳定军心,随后再慢慢收拾李自成,以李自成的能力来看,崇祯是可以收拾他的。

第三点就是借助封李自成为王一事,还可以笼络其余农民起义军,那些规模比较小的农民军,看到规模最大的李自成都成为明朝王爷了,自然也会纷纷和崇祯谈条件,只要崇祯暂时稳住这些人,对于明朝的江山社稷而言,绝对是利大于弊的。

奈何崇祯错过了最佳机会,最终没有答应李自成的封王要求,李自成愤怒不已,最终才会直接一鼓作气攻打北京,刚好北京城内的军队以及那些东林党高官,都是贪生怕死之流,放弃抵抗直接让农民军顺利进入北京,李自成捡了一个便宜,也许他到死都没有想通,怎么明军就那么不堪一击呢?

崇祯为何不答应李自成的要求?

从利益的角度来看,崇祯答应李自成的要求,无疑是当时那种历史背景下最好的选择,可是为何崇祯就是不愿意答应呢?实际上这一切并非崇祯另有高招,而是崇祯过于刚愎自用导致的结果,为何这么说呢?且听我继续分析。

崇祯这个人确实想要成为力挽狂澜的皇帝,从他对自己严格的要求就可以看出崇祯的想法,他勤俭节约,就连自己的皇陵都舍不得修建,一心一意想的都是早点结束战争,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这种想法十分不错。

可是崇祯这个人的性格缺陷实在太过于明显了,比如刚愎自用就是崇祯最大的缺点,哪怕最后即将在煤山上吊自杀之际,崇祯还觉得大明朝的灭亡不怪自己,而是怪没有能臣,他说“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一句话就道出了崇祯的心声以及身上的致命缺点。

崇祯对自己过于自信,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都觉得自己是绝对正确的,比如他对下属猜忌怀疑,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崇祯就直接将其杀掉,崇祯在位期间,杀掉的名将实在太多,比如刘策、袁崇焕孙元化、陈新甲等等,这些人本身能力很强,而且对大明朝忠心耿耿,可是崇祯却因为担心他们功高盖主,所以对其猜忌怀疑,最终将其无情杀害。

经过崇祯的一番操作后,明朝确实已经没有可用的大将了,此时明朝的灭亡早已经板上钉钉,以他崇祯那点能力根本就不可能改变什么了,但就算到了这个时候,李自成写信请求封王,崇祯还坚决不答应,他天真地认为李自成无法攻入北京,天真地认为北京城坚不可破。

谁曾想李自成的农民军刚刚踏上北京城门,城内的士兵以及将士就怂了,那些曾经一身正气宁死不屈的东林党,面对李自成的大刀,瞬间被吓得跪倒在地俯首称臣,为了保全性命,还把曾经从百姓手中压迫而来的银两全部交出,经过刘宗敏统计后,发现共计七千多万两白银。

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崇祯就算到死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实在是一件悲伤的事情,要是他能够早早意识到自己的性格缺陷,好好改变自己思想,利用大势对付李自成,其实崇祯还是有希望力挽狂澜的。

结语

要是崇祯答应李自成的封王要求,也许北京确实不会那么快就被攻破,这样一来明朝的历史也许将会改写,甚至连清军是否能够入关,都是另外一回事了,毕竟当时清军能够顺利入关,靠的是吴三桂的带领,而吴三桂之所以投靠多尔衮,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刘宗敏霸占了自己的小妾陈圆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崇祯的性格注定明朝到此为止,这是无法改变的!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的思想。

更多文章

  • 朱棣创立了三大营,军队数量高达200万,打得周围60多个国家朝拜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棣的御前三营,朱棣打败了多少雄兵,朱棣的三大营有多厉害

    实际上这种认识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在土木堡之变前,甚至在土木堡之变时的那些军队,在历史上都绝对算得上是一流的军队,尤其是在明朝最巅峰时期的那些军队,其实力强大到令人感觉恐怖的程度,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明朝军队,所向披靡。明朝军队的巅峰时期说到明朝的军队,我们一般会想到的是三个比较厉害的阶段,第一个阶段

  • 朱元璋让子孙铭记的一条祖训:这15个国家不能打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为什么要让子孙不违祖制,朱元璋立下的祖训,朱元璋祖训有哪几个

    老朱,朱重八算是我国封建帝王中最厉害的一位。开国皇帝的奋斗,必定是艰苦卓绝,汉高祖刘邦的奋斗史也为人们所熟知。朱重八的开国奋斗史,难度系数最高,升级之路也更曲折。曾经的放牛娃,天灾中葬不起父母,当过和尚,讨过饭,最后灭了元朝成为明太祖,改名朱元璋。朱元璋在征伐武攻方面颇有自己的见地。特地为子孙留下《

  • 皇帝牌打油诗:朱元璋听到鸡叫作诗一首,前2句爆笑,后2句霸气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霸气十首诗,朱元璋打油诗原版,朱元璋十首经典打油诗

    清朝时,乾隆皇帝曾经写过4万多首诗,不过少有佳品传世。其实皇帝也是人,也有逗乐的时候,尤其皇帝牌打油诗就显得更有意思。比如乾隆曾经作过一首《飞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再说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众所周知,朱元璋是贫苦农家出身,公元1328年10月21

  • 将军胸口中箭垂死,成吉思汗:快牵一头牛过来!随后救回将军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成吉思汗大将中箭将死,成吉思汗一箭射死自己的弟兄,成吉思汗用牛救汉人大将

    不过古代也有在战场上受伤救回来的例子,这种情况一是受伤的人本身体质强悍,二是施救到了位。比如当年成吉思汗率军攻打契丹的时候,他手下的将军胸口中了一箭,昏迷垂死之际,成吉思汗竟然用一头牛救回了他的性命。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位将军说起来并不是蒙古人,他是汉人的后代,祖上是唐朝名将郭子仪。史书记载:“郭宝玉

  • 大臣向朱元璋请假6天,第7天准时回京上朝,朱元璋:拉下去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上朝惩治大臣,朱元璋推迟一小时上朝,明朝大臣向朱元璋请假六天

    但朱元璋同样也是一位有着很大争议的皇帝,掌权期间诛杀的大臣不计其数,其中“胡惟庸一案”中被杀害的人达到了3万人,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存在。关于朱元璋诛杀大臣,曾经还有一件这样的轶事,有一位名叫周衡的大臣,向朱元璋请假6天,结果到了第7天上朝的时候,便立马被朱元璋问斩。这不禁让人细思恐极,难道

  • 元朝在鼎盛时期领土有多大?如今的哪些国家被囊括其中?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元朝最鼎盛时期的领土面积是多少,元朝领土行政区划图,元朝的领土怎么画

    之所以大家会弄混,是因为许多人把元朝和蒙古帝国搞混了。蒙古帝国应该是历史上领土最为广阔的帝国之一了,它巅峰时的领土面积超过3500万平方公里。只不过,元朝并不是蒙古帝国,它只是其中一部分。元朝占据了蒙古帝国最富裕的中原地区,所以元帝国虽源自蒙古帝国的分裂却也是实力最强的那个国家。和唐朝主要统治中亚地

  • 朱元璋68岁生的女儿宝庆公主,朱棣当孙女养,三代帝王对其恩宠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第十三个儿子,朱元璋的儿子谁活得最长命,朱元璋最小的女儿朱棣当孙女养

    孔子面对天下纷争的局面,便提出了儒家的思想,希望通过恢复礼乐制度,来稳定国家的统治。儒学从西汉以来,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追捧,儒学中家庭和睦的思想,对民间皇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明朝的时候就有一位传奇的公主,受到三代帝王的溺爱,据传她的母亲也因为她的缘故,没有陪明太祖殉葬,她就是宝庆公主。一、宝庆

  • 明朝不让王爷留在京城,清朝不让王爷离开京城,哪种方式更聪明?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然后,他颁布了这样一道圣旨:“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说白了,朱元璋的意思就是,天下那么大,必须得有藩王在四处镇守,才能保卫国家和平。如今我儿子们都长大了,

  • 赵匡胤写了半首诗,宋朝没人能接上,明朝时朱元璋轻松补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赵匡胤与朱元璋的对联,赵匡胤最厉害的一首诗,朱元璋赵匡胤经典诗

    赵匡胤比谁都明白武将有造反资本的道理,所以宋朝才定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明确规定,宋朝不能杀文人士大夫,至于武将呢?你想杀就杀咯。所以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还活着,岳飞却因为“莫须有”罪名就死了。话说回来,既然赵匡胤重文轻武,当然要率先给臣民们做个榜样,所以他身上还发生

  • 朱高燧能够得以善终,除了朱瞻基的宽容之外,还有自己的迷途知返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瞻基为什么要杀朱高燧,朱高燧服软朱瞻基,朱高燧对朱瞻基说秘密

    按理来说,朱高燧的这些行为比朱高煦还要恶劣,可是他为何最后却能够得以善终呢?实际上这一切和朱高燧的迷途知返有关,一个人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悔改,朱高燧能够及时改正自己,就是得以善终的本质原因。年少时期的朱高燧朱棣和徐达之女总共生下四个儿子,其中幼子早夭,只剩下朱高炽、朱高煦以及朱高燧三人,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