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人人皆知秦始皇,却不知道在秦始皇之前有一个人,如果他能够将国家治理好,那么一统六国的宏伟大业的人,一定不是秦国的嬴政,而是他。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或许会刷新你对战国时代的新认知。
一代霸主,开局“王者”
距今两千年前的华夏大地上,群雄并起、诸侯林立,其中有一个国度名字叫做魏国。魏国的前身是晋国,因为一场政变的发生,最后被赵魏韩三家分晋,也为秦国东出埋下了伏笔,当然这是后话。
三国分晋后,三家之中第一个强大其阿里的便是魏国,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名叫魏文侯,他重用人才、招揽贤士,其手下集聚了当时天下最优秀的精英,包括乐羊、吴起、李悝、吴起、翟璜。
李悝变法使得魏国的国力大增,经济实力也是七国之中最强大的,同时他还任用吴起为大将军,使得魏国在对外的战争中百战百胜,在瓜分了晋国的大片土地的基础上,魏国的土地又扩张了不少。
秦国为何与魏国是“冤家”,主要就是吴起在位时数次大败秦国,占据了崤山、函谷关、河西等地,差点就灭了秦国。之后,魏国的政权就平稳地交给了魏武侯。
魏武侯在此基础上,不断四方征伐、拓宽疆域,魏国的势力又得到了一次大增,成为了战国七雄时期第一个霸主,就连当时的齐国、楚国都要弱它一筹,魏武卒就是那个时期的最顶尖战力。
魏武侯去世后,魏国的政权就到了魏惠王的手里,他是魏国的第三任国君,上任接手的也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而他也是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当魏国传到魏惠王手上时,魏国人口最多、疆域也较为辽阔,武器最精良的超级大国,综合实力远远超过其余六国。
魏惠王时期,统兵大将乃是庞涓,军队也拥有最好的配置,别的国家望尘莫及。若是魏惠王听信庞涓的话,先消灭秦国、再消灭魏国,统一大业指日可待。
奈何,魏惠王登基初期,也想大展拳脚,做出一番伟业。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强大如斯的魏国却在他的手里一步步走向衰败,而这也仅仅只用了50年。
目光短浅,频繁发动战争
三家分晋之后,魏国还不算强大,又因为三晋的地理位置不佳,地处腹地、易攻不易守,三个国家相当于唇亡齿寒的关系,为此韩赵魏三国结成了联盟。
魏国就是依靠这个联盟,才获得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一步步发展强大起来的。魏文王和魏武王都非常重视三晋之间的关系,而三晋也像是一个“搅屎棍”一样,其余4国无人敢惹。
他们向东向南打齐国、赵国,又欺压中原的郑宋两国,西面的秦国被吊打得落花流水,可以说三晋联合起来坚不可摧,简直是当时的霸主,虽然之间小有摩擦,但仍是联盟仍旧稳定。
然而,在魏惠王即位后,魏国对外的外交手段就发生了变化,暴露出了吞并韩赵的赤裸裸的野心。也不怪魏惠王有这样的野心,毕竟相比魏国的快速发展,韩赵的发展很慢,实力远远比不上魏国。
就这样,三晋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到最后国家交战,三晋彻底地撕破脸皮。俗话说得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联盟破裂之后,齐国、楚国、秦国等坐收渔翁之利。
比如,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围魏救韩,就是在魏惠王时期打响的,这两战不仅使得魏国丧失了大量的土地,精锐部队魏武卒更是死伤殆尽。
古代人口是非常少的,短期内想要组织一支强大的军队基本不可能,秦国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才训练出来一支新军。可想而知,魏国当时遭受了怎样的大败,而且还是不可逆的伤害。
此2战过后,魏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遇,而且与其它国家也“攻守之势异也”。另外,原来被三晋霸凌的国家,趁着魏国衰落的机会,他们加快速度改革,强大自身的国家力量,其中齐国和秦国发展尤其快速。
后来,秦国与魏国在河西之地摆开阵势,因辉煌早已不在、再度大败、至此,秦国先后收回了河西之地、崤山、函谷关等要地,魏国的霸业一去不复返。
错失人才,为他人做嫁衣
当然,魏国的衰败也不单单是政治上的错误,在人才上也有很大的不足。魏国是初期霸主,国家发展强盛,之所以会做到这样,就是因为魏武侯、魏文侯重视人才。
魏惠王执政时期,正是魏国最强盛时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超级大都市,所以大批的人才涌入魏国,期望在魏国谋得一份前途。当时,魏国可谓是人才济济,商鞅、孙膑、张仪等都想要在这个国家实现自己的霸业。
可惜的是,这些人才无一例外,都被魏国排挤了出去,商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商鞅原本是丞相公孙袏的门下士,公孙袏发现商鞅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在梁惠王看望他时,希望梁惠王重用商鞅。
如果不用的话,就把商鞅杀掉,不要让他去别的国家。魏惠王并没有将公孙做的话记在心里,反而对周围的人说公孙袏是个老糊涂,竟敢把魏国的大业交给一个不知名的年轻人。
后来,商鞅投奔秦国,并在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为之后的大一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条件。变法成功后,商鞅又为秦孝公出谋划策,说动秦孝公出兵攻打魏国。
魏国没有了盟友,在战术上又不敌秦国,魏惠王不得不割地赔款,并迁都大梁。除了商鞅外,孙膑也不得魏惠王重视,甚至在魏国遭人陷害,不得不削骨逃到齐。
后来,孙膑拖着残破之身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使得魏国损失了多员大将,这也是上述所说的围魏救赵、围魏救韩中的战役。
人生晚年,魏惠王也知道自己在战略上的错误,以及魏国人才的大量流失,虽然他想要弥补,但已抵挡不住大势已去,三晋的联盟早已组建不起来,人才也已经留不住了。
回想当年,魏惠王登上皇位时,疆域辽阔、国家强盛、人才济济,而周边的国家都是小国。他原本有大好的未来,却被他的傲慢和短浅,将国家的优势毁于一旦,真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百年之后,魏国在秦国的铁蹄之下覆灭了,可悲可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