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曾经在兵败夷陵之后,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临终前他说了一番话,让诸葛亮吓坏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从草鞋贩子至一代枭雄
刘备幼年时期的生活非常凄苦,虽然刘备的祖父刘雄是东郡县县令,但可惜刘备的父亲刘洪英年早逝,留下刘备一双孤儿寡母。
无以为继的刘母为了养活自己与自己的孩子,于是带着刘备在街头以编草鞋维生,虽然家境贫寒,但刘备从小就暴露出自己的远大志向。
刘备年幼时,家门口的东南角上正好种着一颗桑树,这棵桑树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桑树,它足足高有五丈余,现在换算起来,就是足足有16、17米高。
这等高耸的树木,令来往的路人无不侧目,一来二去,更有甚者认为,这是块世间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而此地必将孕育出一位旷世之才。
有一天,当时还是孩提的刘备远远地看着这棵桑树茂密的树冠,突然指着它说,我将来一定会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刘备的叔父一听不禁大惊失色,唯恐惹来灭门之祸。
从这一点来看,刘备的大志在孩提之时便得以显露,而钦定命运的开启就发生在刘备十五岁那年。那年,刘母为刘备准备好盘缠,让刘备外出行学。
于是,刘备告别了母亲,背着行囊同同宗一起拜在大儒卢植门下。不久后,刘备结识了公孙瓒。23岁那年,刘备参加了黄巾起义。
时隔一年,24岁的刘备在这场镇压起义中立下赫赫战功,顺理成章入了官场。但刘备的官场生涯却并未顺风顺水,就这样他选择投奔当年在求学时结识的好师兄公孙瓒。
只是,二人这份同盟的情谊却未维持多久,在公孙瓒兵败于幽州刘虞的时候,刘备又转投陶谦的门下。而在公元199年,公孙瓒被逼自杀后,他的部下赵云投奔刘备。
至此,刘备开始逐渐发迹,势力也日渐雄厚,事业蓬勃向上,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鱼得水的孔明先生
提起刘备,那就不得不提诸葛孔明先生了。诸葛亮和刘备一样,也并不是普通百姓出身,他的先祖诸葛丰早在西汉元帝时期,就做过司隶校尉,而父亲诸葛珪也在东汉末年的时期做过泰山郡丞。
和刘备相似,诸葛亮早年丧父,但他的母亲也早早去世了,于是孤身一人的他不得不与他的弟弟诸葛均一起,投奔叔叔诸葛玄。
可惜,叔叔在他16岁那年也不幸去世,许是看淡了尘世,他选择归隐山林,开始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
虽然隐居在深山,但诸葛亮的名头在外可是浩浩荡荡,一来二去就传入了正求贤若渴的刘备耳朵里。刘备为请卧龙先生出山,不仅上门拜访了诸葛亮三次,用自己满满的诚意才将诸葛先生收入麾下。
而诸葛亮出山之后,立马就表现出了自己过人的能力,为刘备规划了他的大业。当时,他对着刘备说: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正是因为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下,刘备从一个小小的军阀一跃进阶成为了三国时期的诸侯之一。后来,孔明先生忠实地追随着刘备,为他南征北战,鞠躬尽瘁。
多年后,三国最终形成了魏蜀吴鼎立的局面,蜀国事业也在蒸蒸日上。可惜的是,关羽大意失荆州以后,刘备一时意气,执意领蜀汉大军征讨东吴。
可惜的是,他最终还是兵败夷陵,蜀军死伤严重,元气大伤。一代枭雄刘备,最终也郁郁而终,未能完成复兴大业。
白帝城中,临终托孤
值得一提的是,刘备在将死之际,他一直在思考,国家该传给谁来治理呢?在咽气前,他将诸葛亮召唤至床榻之侧,对诸葛亮进行嘱托。
谁承想,这短短的几句话,却听得孔明“汗流遍体,手足无措,泣拜于地”,同时还哭着说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话说完还不断叩头,直至流血。
那么,刘备到底对诸葛亮说了什么?竟引得诸葛亮如此大惊失色,还磕头磕到流血?据史书记载,当年刘备对诸葛亮说了这样的一段话: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简单来说,就是刘禅能辅佐你就辅佐,不能辅佐你就取而代之吧。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并无大碍,好似一个贤良的一国之主正在对他的亲信交代临终后世。
当然,这样一句话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我去世后,我把儿子和这个国家都交给你了,要是你想要,你就拿走吧?(问号)”
同样一句话,听在不同人耳朵中,则有着不同的意思,而诸葛亮则是后者,如此他在听完话后才会诧异,而且心生惧意。
未知全貌,不予置评,虽然旁人不懂,但陪伴刘备征战半生的诸葛亮心里可清楚得很,刘备这段话看似要让位,但实则暗藏杀机。凭借刘备这半辈子戎马征战的经历,这蜀国的江山又怎会轻易更了姓名。
除却对诸葛亮的这一番言论之外,刘备临终前还有一惊人之举,那就是和众人强调了赵云不可重用。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中,常山赵子龙可是一员猛将,当年攻打曹操之时,七进七出可谓是令人叫绝。但让我们梳理一下,历史可能并不能这么一言以蔽之。
当年赵云追随公孙瓒之时,就明确地表示过他立志解救黎明百姓于倒悬,但随着后期公孙瓒的行为逐渐违背了赵云的初衷后,赵云毅然决然选择了追随刘备。
开始,刘备的贤德深深地打动着赵云,但当刘备取得益州后,刘备的一个决定却使得两人渐生嫌隙。
原来,当时各路豪杰都在劝刘备将刚刚拿下的益州瓜分给大家,刘备还未表示时,赵云却突然站了出来,表明大家本来是为了解救黎明百姓,现在如果做这种事情,将陷自己于不仁不义。
至此,刘备便认为赵云只适合做一个“秘书”,而不适合做大事,因为他的目的与大家不同。因此,在以后的作战中,刘备甚至没有给赵云出战的机会。
人们总说,三国里诸葛亮是最聪明的,但种种迹象表明,事实可能未必,刘备可能才是那个最聪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