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仁在香港生活多年,接受了朝气蓬勃的西方文化。天京事变后,洪仁也刚好来到了天京。这时候,朝中无人了,洪秀全的亲信死的死,走的走,已经没有人可以依靠,所以封他为干王,让他总理朝政。
洪仁可不是来享福的,他很想有一番作为,所以搞了一部《资政新篇》,进呈天王,主张接受西方文明,走西方强国富民之路。那么洪仁的《资政新篇》,为什么救不了太平天国?
《资政新篇》涉及了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华丽,治上,它主张“以法治国”,不仅要加强中央集权,还要在地方建立税收机关。经济上,它鼓励发展工商业,鼓励私人投资,还要发展交通。文化思想上,它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
不管是什么改革,不能只有主张没有施行,停留在纸面上永远是美好的。而且一定得是安定的环境才可以,并且肯定需要最高领导的支持和一定的经济基础,当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也是历朝历代的改革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
严格的说,《资政新篇》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如果这个改革能够贯彻下去,并且很好的执行的话,太平天国或许不会这么早的灭亡。但也正是太平天国的局限性使得《资政新篇》根本不可能实施。
这个时候的太平天国已经开始走下坡了,面临的军事压力过大,政权都风雨飘摇了,已经没有这个环境实施了,洪秀全以及众将领根本顾不上这个的。
太平天国可以说始终在不停的打仗,表面上看太平天国建立了政权,还定了首都,但客观的说这只是自欺欺人,这个政权并没有取代清政府,也并没有能力分庭抗礼。
这和曾经还在关外的后金政权并不一样,后金那时候虽然没有取代明廷,但完全可以保证自己政权的安全,可以踏踏实实的搞建设,发展经济和军事。
不管这个新篇到底有没有用,能不能实施是洪秀全一个人说了算,这就和清政府一样,就算有人提出再好的建议,慈禧一句话就给否了。而洪秀全早已没有了之前的锐气,只知道沉迷于享受,不思进取,指望这样的人进行改革,痴心妄想。
况且,从洪仁来天京,到太平天国灭亡也就五年多时间,远的不说,朝廷搞了洋务运动三十年,日本明治维新也近三十年才初见成效,指望五年就想有多好的效果,有点强人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