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武帝的北伐功过:王朝由盛而衰,值得吗?

汉武帝的北伐功过:王朝由盛而衰,值得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855 更新时间:2024/1/15 20:22:20

历经秦始皇项羽的统治,汉初开始反思。汉文帝在位时,带头节俭吃穿,减免百姓和诸侯的赋税、进贡,宠爱的慎夫人所穿的衣裙不能拖到地面,为自己修的坟墓不准使用金银铜锡装饰;汉景帝继承了父亲的传统,自身节俭不说,当他加强了对全国控制后,开始带领诸侯国也走节俭风气,且劝课农桑,甚至把刘邦和吕后长陵旁的土地租给农民耕种。

公元前180年文帝继位到公元前141年景帝辞世,汉统治者用几乎苛刻的方式要求自己,为民间提供生产环境,积蓄国家财富,增加人口。《汉书·食货志》里记载,景帝后期: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 至腐败不可食。

杜甫描述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因为府库中粮食、钱币充裕,人口增加,是盛世典型标志。

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时代,史称“文景之治”,良好的基础下,到汉武帝统治汉朝期间,被称为汉武盛世。

靠武功与秦始皇齐名

牢牢控制国家政权,这之前,唯有秦始皇对国家的统治能够达到这一程度。

而真正让汉武帝在史册上威风八面的功绩,是他在位55年间,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对匈奴战争,并最终深入北方二千余里,跨过大沙漠,大败匈奴左贤王,让对方再也无力南下犯汉。

武帝一改汉朝对匈奴不断忍让的姿态,立下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榜样,这让汉武帝与秦始皇并称为“秦皇汉武”。

然而北伐匈奴耗费巨大,西汉也由盛转衰

司马迁作为汉武帝同时期学者,记载北伐大军每六十四石粮食只有一石能够到达前线。10万骑兵参与的大型战役,步兵和后勤则需要几倍于此,整个战斗规模牵扯到50万人是常态,这就意味着千百万农民需要在国土后方为他节衣缩食。

古代运输方式落后,漠北没有成型的道路,运粮过程缓慢。大漠无边际,寻找自家军队增加了时间,自家军队寻找对方军队踪迹也要时间成本,有时甚至需要数月。劳力在运粮的过程中消耗巨大,时间成本又高的惊人。司马迁所记载的后勤消耗64:1,仅仅是对粮食的消耗。

《史记》中,公元前99年,西汉军队在征讨匈奴后返回,而死伤人数达到六七成;公元前119年,汉朝军队在卫青霍去病的带领下对匈奴发起致命一击,直追至赵信城(蒙古杭爱山下),击溃了匈奴主力。胜利后,汉朝出塞时的十四万匹战马,返回时只剩下不到三万匹。

如此大规模的消耗,在封建社会可以说是空前绝后。而武帝在位期间,类似规模的战争进行了八次,他还曾出兵越南、青海、朝鲜。

(《史记·匈奴列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国大历史》)

战争给汉朝社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盛世快速瓦解。为了能够获得足够与匈奴开战的财富,武帝耗尽了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还加速对民间搜刮。公元前119年,颁布了“算缗”和“告缗”令,导致许多无辜家庭破产。

汉武帝自己也清楚这其中的巨大危害,晚年颁布《轮台罪己诏》,对天下认错,并希望国家恢复自己先辈帝王们所实施的休养生息政策: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既然如此,汉武帝为何执意北伐?对比北伐前后的一些情况,答案或许能够明了。

汉武帝之前汉匈关系

公元前200年,匈奴单于号称带领30万大军,在白登城包围了汉高祖刘邦的军队,身经百战的汉高祖绞尽脑汁得以逃脱。用我国近代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先生的话说,匈奴人“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具备先天的军事优势。

无论是高祖还是武帝,军队要进行战争,离不开粮草、装备的筹备以及军事训练,但是匈奴人根本不需要这些,单于一声令下,掠夺朝发夕至。

刘邦带头,把公主嫁给匈奴。从白登之围到汉武帝继位第二年,9次和亲:

1、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2、公元前192年,汉惠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3、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4、公元前174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单于

5、公元前162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单于

6、公元前160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7、公元前156年,汉景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8、公元前152年,汉景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9、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这60年时间里,汉朝处于防御姿态,消耗确实低,文景之治得以积累大笔财富。双方通过互相贸易,匈奴得到了丝绸、粮食、酒、珠宝等等财物,还有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生产工匠;汉朝得到了更优良的马匹和更多的战马。

因此有说法是,这样的关系维持下去也不错,何必战争。

然而,这只是和亲和被动防御带来的最美好的片面而已,双方之间还有另一面。

汉匈和亲期间,匈奴从未将停战约定放在心上:

1、前199年,匈奴冒顿数次侵略北方边境。

2、公元前192年,匈奴冒顿单于修书,欲娶主持国政的吕太后。

3、汉高后六年(前182年)六月,匈奴入侵狄道,攻打阿阳。

4、汉高后七年(前181年)冬十二月,匈奴入侵狄道,掠夺二千余人。

5、汉文帝三年(前177年)五月,匈奴入侵北地、河南。

6、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夏六月,匈奴入侵狄道。

7、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冬,匈奴入侵,杀北地都尉卯。

8、汉文帝后六年(前158年)冬,匈奴三万骑入侵上郡,三万骑入侵云中。

9、汉景帝中二年(前148年)春,匈奴入侵燕国。

10、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六月,匈奴入侵雁门,至武泉后又进入上郡。

11、汉景帝后二年(前142年)春,匈奴入侵雁门,太守冯敬战死。

英国近代学者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论君主和国家的开支”一篇中,第一句话即“君主的义务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护社会和安全,使他不至于遭受来自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和压迫。想要履行这种义务,必须借助军队的帮助。”

汉朝的经济继续发展,但是百姓却被肆意掠夺、屠杀,这自然不可能是合格的帝王。对于汉武帝来说,这种战争首先会为社会发展设置上限,其次也会让百姓在情感上对朝廷产生不信任。

从历史规律来看,百年汉匈大战不可避免

匈奴民族是阿尔泰语民族,初在我国北方为患,冒顿单于统一诸部落之后,实力达到巅峰。

从之前的历史看,西周亡于犬戎,秦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修筑万里长城以及大军戍边而亡;之后的历史来看,西晋、北宋等,也在国家生产状态上升时,亡于北方少数民族之手。

公元91年,东汉大将军窦宪在阿尔泰山击溃北匈奴,迫使他们向欧洲迁徙。在这个过程中,中亚、西亚许多曾经发展不错的文明消失;古叙利亚资料上记述着当年匈奴进入他们国家时,整个城市消失的情景;5世纪初匈奴逼近莱茵河,包围罗马城,扶植傀儡皇帝,对罗马帝国进行洗劫;公元455年匈奴配合日耳曼人,杀死罗马皇帝,再次洗劫。罗马帝国经不住如此折腾,终于灭亡,只因他们没有汉武帝。

公元422年,匈奴入侵拜占庭帝国的色雷斯、马其顿等地,古代西方帝国惶恐,匈奴单于乌尔丁对东罗马帝国色雷斯省总督说:

凡是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我愿意,都能征服。

(《中外历史对比年表》、《罗马帝国衰亡史》)

当然,这并不是说某些民族天生热爱和平或者好战,古埃也是在罗马的兵威下消失的,这只是历史发展不可避免的规律。

物力匮乏的古代,接壤的强大帝国之间因为资源、财富以及统治阶层的野心,不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基本为0。历史也证明了,古代大国周边不可能有另一个强大的国家。

汉武帝征讨匈奴,固然消耗了国本,却仍然有恢复的机会。如果持续纵容一个能够瞬间聚集30万骑兵,对于和亲、停战等相关协议置若罔闻的强大国家始终存在于北方,那么汉朝积累再多的财富又有何意义?迟早不也只是为他人做嫁衣。

更多文章

  • 孙策打下江东基业,为何不传位给儿子而给孙权?原因有三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孙策死后为何传位孙权,孙策死前为什么托付孙权,孙策为什么在江东六郡

    孙策投奔袁术,想办法要回了父亲的旧部,开始向江东发展。随后,孙策又争取到周瑜、朱治、张昭等人的帮忙,在江东正式建立自己的政权。孙策打败黄祖,彻底扫平了江东的威胁。正当孙策准备大展拳脚时,却意外遭到仇敌的暗害,英年早逝。临终前,孙策将江东大权交给了弟弟孙权。在这里有一个问题,江东的基业可以说都是孙策打

  • 孙仲谋重情重义,18岁便成为一方诸侯,名气却是远比刘备、曹操小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孙仲谋晚年,孙仲谋是不是老二,三国孙仲谋简介

    孙仲谋或许是由于孙权并没有曹老板和刘皇叔那样波澜壮阔的人生,让大家对他的了解远不如其他两位,曹操和刘备好歹还有些好听的称号(不算帝王的称号),而孙权得到的只有“孙十万”和“碧眼儿”等蔑称。曹孟德要知道孙仲谋9岁丧父,在18岁时失去了自己的哥哥,在刚成年的时候就不得不亲自领导自己的处于内忧外患状态的势

  • 孙策如果没有英年早逝,他能抗衡曹操、刘备,并统一三国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孙策不死能统一三国吗知乎,孙策的一生有多厉害,刘备开荒配孙坚还是孙策

    我们先来看孙策如何起家。反动联盟解散之后,孙坚怀揣着玉玺返回江东老家想自立门户,但路过荆州时却中了刘表的埋伏被乱箭射死,当时年少的孙策还拿不定主意,于是跟随其他将领一起投奔袁术。在袁术手下几年时间后他长大成人,拥有着不属于孙坚的勇猛。看着天下即将大乱,而且袁术称帝的野心日渐膨胀,孙策决定拿传国玉玺和

  • 同样都是背叛旧主,为何刘备无事,吕布却被世人谴责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备和吕布怎么反目的,吕布和刘备深度解析,吕布和刘备搞笑片段

    所以在大多数人说起吕布的时候,虽然会夸他武艺高强,但是他的人品却一直被大家不齿。这时候可能会有人说,刘备也投靠了很多家呀,为什么大家不骂他,只骂吕布呢?那我们就先来说说刘备。刘备先投公孙瓒、再投陶谦、又投吕布、又投曹操、又投袁绍、又投刘表、又与孙权联合、又投刘璋。投的人确实多,再来看看刘备对他们的态

  • 孙策临终时为何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反而给了弟弟孙权?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孙策死后为何传位孙权,孙策临终传位给了谁,孙策死前为什么托付孙权

    当时的孙策已经拥有了江东六部,势力非常庞大。而他那时候是有个儿子的。不过我们都知道,他并没有把自己的位子给他自己的儿子,而是给了他的弟弟孙权,这个是为什么呢?三国时期,弟弟继承兄长的位子这种事情也是有的,就像司马昭继承的就是他哥哥的位子。不过那时候司马昭的哥哥没有小孩儿,所以传给弟弟也正常。但是孙策

  • 为什么桃园三结义阶段,天下以关羽为重心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桃园三结义前关羽干什么的,桃园三结义是关于关羽的故事吗,桃园三结义关羽做出了怎样的表现

    我们先来说说桃园三结义中都有那些人,他们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刘备、关羽和张飞,他们三个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是那个时期的英雄豪杰,也是很多人所崇拜的人,那个时候有的曹操、孙权和刘备,他们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每一个人都很有实力,并且实力也是都不相上下的,但是要说那个时期的核心人物,却不是他们,而是

  • 同样是降将,曹操为何宁愿杀名将高顺,也要留下还未成名的张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曹操为什么要杀高顺而不杀张辽,为什么曹操收了张辽而不收留高顺,张辽与高顺

    首先来说高顺,他这个人十分勇猛,是吕布帐下的大将,曾经让曹操十分头疼,夏侯惇变成独眼也是他造成的,或许因此导致曹军中很多人仇恨他。在被抓的时候,曹操并没有怎么挽留他,而是果断的将其杀掉,而张辽则完全不同,此时的他几乎就是一无名小卒,却最终为何曹操偏偏留住了他呢?张辽早先是在何进的手下做事,但后来因何

  • 为何诸葛亮听说张苞死后很难过?他对蜀汉太重要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张苞这俩人便是名将之后,关兴和张苞。二人分别是关羽和张飞的儿子,也都继承了各自父辈的优点,英勇善战,武艺超群,可以说是蜀汉非常重要的新鲜血液,且他们自打出生起,就随着父辈生于蜀汉,也忠于蜀汉,因此他们的忠诚度可以说在蜀汉后期是最高的,相当于在蜀汉前期的关羽张飞赵云这一批人,他们也参与了很多次重要的事

  • 司马懿叛变后,曹操老部下为什么按兵不动?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司马懿叛变后,曹操的老部下为什么留在原地呢?关键只有两个字!曹操的曾孙曹芳登上王位后,司马懿开始正式计划争夺王位。249年第一个月的6日,曹爽将军陪同曹芳和他的兄弟和亲信参观高坪陵。司马懿借此机会发起了高平陵的变革,政变成功,顺利赢得了王位。曹芳和他的随行人员刚刚离开洛阳城,司马懿以太后的名义关闭城

  • 同样是大败,为何袁绍却没能再翻身,而曹操却依旧是北方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曹操大战袁绍70万军,一句话总结曹操与袁绍,真实历史上的曹操和袁绍

    不过在此之后,袁绍军开始合兵一处,攻打曹操,由于袁绍的兵力占据优势,因此在曹操与袁绍对峙的过程中,即便曹操一度率军出击,却在与袁军交战的过程中失利。当时双方对峙了三个月,曹操内忧外患极为严重,在内部,不断有手下向袁绍示好,而且后方一直不够稳定,对外,在袁绍不断的进攻下,曹操缺兵少粮,士兵疲乏,若非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