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永”字者最少,“永”字有穿上、穿下及大小之分,但文字多臃肿而平夷,精美者少,伪造者有取背文模糊的会昌开元改刻成永字开元,故鉴定时要留心观察“永”字周围有无刀刻痕迹,若系翻造者又当别论。
唐代开元通宝
会昌开元的背文系开铸前用小戳子打印在模上,上下左右位置并不严格固定,有时凸出钱面甚多。
除“永”字外,其它22种少见伪品,唯所见背“杨”字的开元皆属伪品。此外,尚有背文打印不清或一时不能确释的会昌开元,但确是真品,非改刻伪铸者。
唐代的大历、建中钱存世也较少,亦有伪造,但摹仿逼真的尚不多见。大历、建中钱的制作不及初唐开元。大历钱尚有大型精美者,建中钱多数薄肉小样,大型厚肉的极少。
除唐代外,以后历朝都俦过开元大钱,这类开元钱既非正用品,亦非伪品,应属开炉钱或戏铸性质。
唐代开元大钱
五代时期各地割据政权纷纷设炉铸钱,种类庞杂,由于连年征战,当局者为了应付财政困难,或铸大钱,或铸铁、铅和低质合金钱,故五代时大钱多、铁钱多、铅钱多,制作精粗不一。
如石晋时的“天福元宝”大多薄小窳劣,制作粗糙;后周的“周元通宝”却精美异常,与初唐开元相似。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天成元宝
凡“周元通宝”大钱及小平背有龙凤、佛像、公鸡等图案者,皆系后代仿制,决非当时的行用品。
又同是马殷的“乾封泉宝”大铁钱,其间精粗相差特别大。“乾封泉宝”大铜钱传世极少,所见伪钱品,文字过分造作,反失生趣,仔细分辨即能看出真伪。
五代周钱币
马殷的“天策府宝”有大样与小样二种,大样轮郭峻削,铸工精湛。曾发现一枚鎏金的,该钱备极精美,但非行用之品。小样“天策府宝”的“宝”字内部缩笔。
福建王氏的“天德重宝”有分足宝与隶足宝二种,铸工较差,所见仅数枚传世品,未见生坑,字文不甚清晰,背穿上有“殷”字。
王氏的开元、永隆大钱不管铜、铁、铅都极少,诚如凤毛麟角,钱背有“闽”字或巨星、月,这是闽钱的特征。闽钱文字粗犷浑厚,笔画雄健沉着,耐人寻味,仿造者绝难神似,相比之下,不难识别。
五代十国南唐开元通宝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