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帝王首领。从远古时期的尧舜禹汤,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我们可以说他们是明君,因为作为一名帝王,他们最重要的事业是使国家强大。用现在的话说,衡量君王好坏的是业绩,而不是人品。
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上就没有人品与业绩“齐飞”的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就是一位优秀的代表。他在位期间,克己复礼,安定天下,奠定了仁宣之治的基础,做到了朱元璋和朱棣都没有关注、完成的事。
监国太子,十年人间
朱高炽是一个好孩子,这是他的爷爷朱元璋对他的评价,更是指定这个孩子为燕王世子。作为一个从战争中、马背上夺取天下的布衣皇帝,朱元璋看的很清楚,刚刚结束统一战争的大明朝需要的是休养生息,牧马南山。
他的继承人不需要像朱棣那样是一个“战争狂人”,而是一位能够使百姓休养生息、恢复民众生产力的皇帝。而朱元璋印象里的朱高炽,就是一个仁义忠厚、体恤百姓的好孩子。
但是令朱元璋没想到的是,朱高炽没有继承燕王这个位置,反而是直接当上了太子。为什么呢?因为朱棣从燕王升级当皇帝了。这个机会是建文帝朱允炆亲自送到朱棣面前的,建文帝试图削弱地方藩王的势力,将权力收归中央。
但是他眼高手低,一场好好的改革就变成了建文帝自己给自己打造的坟墓,而朱棣则是送他进棺材的那个人。也由此,朱棣继位,改元永乐,朱高炽也就从燕王世子,成为了皇位第一有力继承人。
可是朱高炽成为太子的升级之路却并不简单,从小体弱多病的他并不受爸爸朱棣的喜爱,心宽体胖的他还是一个瘸子,这更是犯了古代皇帝选择继承人的一个忌讳“不类我”。
朱棣觉得朱高炽这么“废物”,一点也没有他兵戈铁马、气吞天下的气魄,所以他一直想改立朱高煦为太子,甚至在靖难之役中对朱高煦说,你哥哥体弱,你要多多努力。这更是激起了朱高煦心中的野心,也由此正式拉开了太子之争。
但是我们都知道,在这场你死我活的太子之争中是朱高炽赢了,朱棣选择了这位“不类我”的儿子作为这个即将伟大、甚至已经伟大的帝国的继承人。而过程中的凶险却被掩埋在历史当中,透过沉甸甸的史书我们能够看见,这位胖太子多年监国的政绩,这数十年为国为民付出的苦心与坚持。
成为了太子的朱高炽并没有太过张扬,依旧是勤勤恳恳地干着当年他在燕王府做的事——监国。没错,就是监国,因为成为了皇帝的朱棣并没有让老百姓过上几天安生的日子,总想着做出一番事业方便死后证明给他老爹朱元璋看,自己才是最适合当皇帝的。
所以每当朱棣外出领兵征战之时,朱高炽就发挥他自己练就多年的传统艺能,而且一练就是数十年。说一句玩笑话,朱棣就好像是朱高炽的大将军,负责征战,朱高炽好像才是这个国家实际的主人,一直苦心治理,甚至阻止自己的“大将军”征战。
勤勉君王,十月生死
我们说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是最公平的,人在它面前终将面对死亡。朱棣也不例外,这位五征漠北、南下西洋并修撰《永乐大典》的帝王在某一天也去见了阎王,他让大明的航海事业达到了封建王朝的巅峰。
但也是在他的手中,大明朝的国力被耗得一干二净!连年的征战和为了彰显尊贵的朝贡贸易使得这个国家的财政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可以说,朱棣留给朱高炽的明朝,是一个“烂摊子”。
但是朱高炽的执政能力并没有像他的身体一样脆弱,这个身躯庞大的帝王体内有着一颗宽厚仁慈、体恤百姓的心。他在位期间,恢复生产,勤于政务,关心民间疾苦,短短几个月内,千疮百孔的大明朝就好像一座破庙被迅速的修缮。他维持住了大明帝国的繁荣,使得这个外表看起来珠光宝气的王朝内在真正的充实。
令人感到可惜的是,朱高炽是一个短命的皇帝,他的年号是洪熙,但是按照制度只有在先帝死后第二年才能使用自己的年号。而这位短命的洪熙皇帝仅仅在位十月上下,时间还没来到洪熙元年就去见了自己的父亲。
仁宣之始,十世由知
朱高炽死后的谥号为“仁”,请大家注意,这个“仁”可不是“见仁见智”的暗讽式的“仁”,而是一种以人为本、依仁而治的思想的“仁”,是臣子们对这位帝王的赞美。这位短命的皇帝虽然在位时间短,但却可以说已经治理了这个国家十余年,完成了他的父亲乃至他的爷爷都没有完成的事。
那就是使得百姓在真正意义上修养生息,安居乐业,不受战争徭役、苛捐杂税的困扰,达到了道家那种“无为而治”的理想之境。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发动战争将蒙古彻底赶出了古老的神州大陆。
在建文帝和永乐年间,又因为战争使得百姓无法好好地从事农业生产,在战乱中颠沛流离。而朱高炽的治国理念和实际行为扭转了现状,百姓能够安稳的生活。
朱高炽和他的儿子朱瞻基所在的历史时段被人称为“仁宣之治”,是中国封建时期少数强大的盛世。在仁宣之时,明朝的国力达到顶峰,海上贸易和陆上丝绸之路繁荣,被后世成为“白银帝国”。
而朱高炽就是开启“仁宣之治”的舵手,他的儿子朱瞻基在他航行的方向下,使明朝国力最强。在明朝开国十世百年之后,依旧有人记得。
结语
明仁宗朱高炽一生勤勉,可以说,“仁”这个字因为他而熠熠生辉。他的宽厚仁德不仅体现在对待百姓的态度上,更是表现在他作为一个君王敢于承认错误、并且改正的态度上,朱高炽赦免了建文时期的战犯,告诉大臣这些曾今与朱棣作对的人其实也是忠臣,能够正视自己乃至先辈的不足,恢复符合道义的礼义,这就是朱高炽的“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