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再谈隋炀帝3征高句丽:战略目标正确,策略方式错误

再谈隋炀帝3征高句丽:战略目标正确,策略方式错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043 更新时间:2024/1/27 1:38:53

01

隋炀帝功劳很多,完善科举制、兴修大运河、促进南北交流等,有人说是在老子隋文帝的基础上完成的,算不上什么功劳。如果隋炀帝啥也不干,就是在后宫抱女人玩乐,即使他老子打多好的基础,都是徒劳的。

其实隋炀帝除了这些功劳,还有一个重要功劳,那就是三征高句丽。不要以为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全部失败,劳民伤财,而且直接导致隋朝灭亡。但他却奠定了基础。

隋朝征高句丽共4次,隋文帝在位时有一次。598年,隋文帝派杨谅王世积率30万大军征讨高句丽。但由于路上碰到强风暴雨,隋军伤亡很多,不得不中止征伐。

隋炀帝继位后,再次征召兵员,整编军队113万人,分左右路12军,对外称二百万。于622年3月征讨高句丽。但高句丽派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大破宇文述部。右路军进展顺利,一路攻到平壤城下,但遭到伏击,也大败而回。

613年,隋炀帝再次派兵攻打高句丽,隋军猛攻辽东城,等到要攻占时,杨玄感却突然发生兵变,隋炀帝不得不撤军。

隋炀帝第三次征讨高句丽是614年,隋军初期进展顺利,高句丽被打得也无法反击,不得不派使节求和。但此时隋朝国内却出问题了,起义不断,隋炀帝也无心再战。如果国内安定,隋炀帝一定能踏平高句丽。隋炀帝接受高句丽议和,撤兵解决国内农民起义,但已经没有机会了。史料记载,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国内民众不堪重负。其实隋朝没有解决各地拥兵问题,也就是说没有彻底统一全国,乱局必然产生。

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后,当时国内不稳,而且北部突厥实力强大,一度想进入中原。唐朝不得不先与高句丽和好。但到了李世民当皇帝后,国力强盛了,李世民也决定征讨高句丽。

643年,李世民以高句丽侵略中原属国新罗为由出兵,644年,李世民亲征,唐军一路挥师东进,但由于后勤供应出问题,到了高句丽腹地,攻城遇到困难,李世民也铩羽而归。

661年,李治继位后,再征高句丽,此次唐军大败高句丽,占领平壤,但遇到冬天,也不得不撤回。

666年,高句丽内部发生争斗,李治决定再伐高句丽,分路进攻。668年唐军在鸭绿江边胜利会师。至此隋唐两朝终于在李治二征高句丽后,彻底占领这个属国。

隋唐共7次征伐高句丽,唐朝3次。但隋朝4次为唐朝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虽然亡国也值得称赞。

外界不明白,为什么隋唐两朝不惜投入重兵征伐这个属国呢?难道高句丽是战略要地,必须要占领吗?

02

其实隋唐两朝征伐高句丽,是必须要做的事。高句丽作为属国已经不尽属国之礼,甚至有独立倾向。因此隋唐作为中原王朝,怎么可能让属国独立呢?

一是东北亚战略要地。

隋唐时,东北亚地区就已经聚集了各种不同部落,虽然有些部落还处于蛮荒时期,但有的部落则势力强大,特别是像高句丽这样的属国。如果不解决高句丽问题,任其独立发展,就会让其做大,进一步威胁中原。高句丽是东北亚最大的属国,也只有解决了高句丽地区,东北地区各部落才能臣服。

高句丽是东北亚地区一个比较成熟的属国,如果独立后,就会阻塞中原王朝向东北发展,特别是新罗等中原属国会倒向高句丽,进而威胁中原王朝。

高句丽当时也有自己的战略,想与西北的突厥联系,趁中原王朝内乱之际,进一步向中原拓展。难怪隋文帝临终时嘱咐儿子一定要解决高句丽问题。可见高句丽问题到了不得不解决时候。

二是破坏中原大一统的局面。

古代中原王朝周边的属国看上去独立性很强,实际上也是中原王朝的领土,只是以夷制夷。只要尊崇中原王朝,中原王朝一般不会打压他们,还会帮他们。而高句丽本来是中原王朝属国,后来强大了,竟然连宗主国也不怕了,不进贡,还挑衅其他属国。如此不听话的子孙,中原王朝当然要打。

三是高句丽本来就是汉朝四郡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小国,大部分都是汉人后裔。唐朝大臣温彦博说得很清楚:“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玄冤郡耳。魏晋以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

唐太宗也说:“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冬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雕。”但中原地区屡次大乱,也给了高句丽不服的感觉。在他们眼里隋唐新建,不值得他们称臣。对于这种情况,隋唐征讨高句丽,实际也是收复领土的统一之战。

03

有人会说了,隋朝四征高句丽为何失败了,唐朝3征就成功了?从古至今打仗都需要花钱的,特别是隋炀帝3征高句丽都是倾全国之力,财力物力消耗严重,后勤保障难度大。老百姓本来刚经历战争,又要保障隋炀帝打仗,经不起折腾。

隋朝连年打仗,青壮劳力被征召参战,大量人员死于战争。耕地无人管,必然出现灾荒,也必然导致国家内乱。

当时隋朝流传的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便形象描述了当时隋朝用兵及社会景况。

唐朝之所以取得胜利,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已经耗费了高句丽的国力。不过李世民认为高句丽实力还存在,不能硬攻,还需要消耗其实力后再征。于是长期派边军进行骚扰,反复消耗其国力,最终导致高句丽也衰弱了。

到了李治时期,再派军队征伐,就很轻松地灭了高句丽。彻底解决了这个不听话小国,为唐朝稳固奠定了基础。

以上通过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又讲了隋唐为什么反复征讨高句丽的原因。由此可见,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虽然没成功,但战略目标正确,只是国内问题没能解决,拖了他的后腿。但隋炀帝为唐朝灭高句丽奠定了基础。

更多文章

  • 为何安史之乱后唐朝还能坚持一百五十年?因有这两个地区保驾护航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朝安史之乱后有多弱,唐朝为什么会发生安史之乱,唐朝安史之乱为什么还能续150年

    为何安史之乱后唐朝还能坚持一百五十年?因有这两个地区保驾护航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很多的王朝,而唐朝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个王朝,无论是在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或是艺术等诸多方面,唐朝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实力和成就,这也让其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毫不夸张的说,即便到了今天,唐朝依然

  • 大唐将才薛仁贵,因妻子一句话,从此征战沙场,报效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名将薛仁贵,薛仁贵全集免费观看,薛仁贵娶昭阳公主

    但是家庭的这种贫穷却没有让薛仁贵停止学习的脚步,他还是从小开始就读文习武但是这样的贫穷也不会跟随他一辈子,毕竟古时候有一句话叫做30年河东,30年河西。原本薛仁贵他认为自己的一辈子也可能会像父母一样贫穷下去,毕竟,薛仁贵在那个时候,无权无势。虽然他空有一身蛮力,但是却没有地方施展,这身力气最多也只是

  • 神龙政变后,李显成功压制李旦等人,可惜他还是遭遇了大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显为什么让位给李旦,李显登基后如何对待李旦,李显李旦均两次在位

    李显李显这个人呢,很多人以为无能,但其实他不笨,神龙之变后他对李旦和太平公主的压制很成功,可惜他还是遭遇了大悲剧!他最大的悲剧是什么?今天我们来谈谈这个话题。武则天神龙政变之时,武则天已经80岁了,这个政变没有经过多少抵抗也间接说明了她早就有还政于李家的想法。政变之后,李显被拥立为帝。武则天时期,李

  • 既然大唐开国皇帝是李渊,但掌握实权的为什么是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世民做皇帝后李渊又活了多久,李世民当皇帝后是怎么对待李渊,唐朝后来的皇帝怎么评价李世民

    吕海峰话说,如果我们说起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诸如,刘邦、赵匡胤、朱元璋那可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而且,在历史上知名度非常高。然而,当我们细回首,却会发现,唯独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老是显得是默默无闻。这是咋回事呢?原来虽然李渊是大唐的开国皇帝,但掌握实权的却一直都是李世民。那么,这又是咋回事呢?下面且听

  • 宰相写下“青鹅”二字被斩,百官不解,武则天:你们把字拆开来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大臣写青鹅二字被武则天问斩,武则天留下的字,武则天当皇帝文武百官服他吗

    她身死之后,留下一块无字碑,任凭后人评说功过,气度之宏伟,让不少人汗颜。她,就是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功与过,自有无数历史学家来评说,她的政绩不会被埋没,她做出的那些恶事也不会被大家忘记。人性都是复杂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武则天的确是一位天生的、优秀的政治家,大唐在她的手中,没有

  • 隋朝名将史万岁一战成名,但不会做人做事,被隋文帝杀掉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隋朝名将史万岁,隋朝十大将领,隋朝最厉害的十大名将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最初“万岁”是表示人们内心喜悦的欢呼语。到了宋朝时期,“万岁”才成为皇帝的专属代名词。史万岁是京兆杜陵人,从小便擅长骑射,喜欢读兵书。在15岁时,史万岁决定参军。此时,隋朝和突厥正处于交战期。两军交战后,无论结果如何,双方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而突厥为避免混战死伤过大,便向隋军提议:

  • 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战神,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斩,却无一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神,平定安史之乱十大名将,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是哪里人

    第1位就是高仙芝,他这个人是因为别人的污蔑,所以被皇帝杀了。当初,他以带罪之身去和安禄山对战,但当时敌人的势力太强,没有办法下,他只能选择暂时退让。之后他让人去向京城禀告,告诉唐玄宗如今的情形。结果通报的人去到了京城,遇到了宦官,便被其索要贿赂。而高仙芝知道了这件事,果断的拒绝了他。最后这个宦官就怀

  • 禁卫军是李渊太原起兵的嫡系,为何李世民能够完全掌握大唐禁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玄武门之变李渊的禁卫军哪去了,李世民的禁军统领,李世民创造哪些禁军

    另一部分是李世民在刘文静帮助下招纳的亡命徒,李渊借口正规军太少,要扩军,然后这帮亡命徒就有编制了,这帮人数量最大,也是李渊造反的根基。所以李唐军队是由李渊和李世民联合创立的,最多再加个刘文静。李渊615年才掌兵权,617年打下长安,然后就再没有带过兵,两年时间并不足以让李渊彻底掌控军队,特别是底层的

  • 李世民为什么挑选老实软弱的李治为皇位继承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世民对李治有多好,李治李世民小说,李世民为什么要选李治

    但就是这样一位成就了一番伟业的千古明君,却在选择继承人时一波三折。众人看好的太子李承乾、吴王李恪以及魏王李泰竟然都被李世民淘汰,反而是一向老实的李治得到了李世明的青睐,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在这几位皇子当中,太子李承乾是嫡长子,出身高贵,有伦序的优势;吴王李恪在个性上最像李世民,也最合李世民的心意;魏王

  • 五代十国中的五代和十国分开来称呼有什么讲究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上下五代称呼大全,五代十国怎么划分,五代十国的代和国是什么关系

    五代十国是唐朝灭亡以后的一大乱世,跟三国两晋南北朝有一拼,不过持续时间相对来说较短,只有七十余年时间,最后由北宋结束。其中五代是指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十国是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割据政权:南唐、吴越、前蜀、后蜀、南吴、闽、楚、南汉、南国、北汉。当然十国只是一个精简统计,也就是一个大概的概念,其